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 公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1-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转换,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从近些年的试题来看,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类转换:

一是抽象(概括)与具体的转换:

所谓“抽象”,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主要表现在某些概念上。要变抽象为具体,就需要根据文章主旨对某些抽象概念进行阐释。

如这样一道题:

下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汉子精神”无疑是抽象的,它是从西楚霸王这一具体人物身上抽绎出来的精神和气概,要具体化,就得依据文本解释。这一具体化的解释集中在倒数第三段中,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汉子精神”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至于“概括”与“具体”的转换,有下面两种变化:

1、由概括到具体

如2010年全国卷《灯火》第17小题,题目如下: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这一题涉及到抽象(概括)到具体的转换。抽象(概括)为具体的转换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举出实例,一是分析因果。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一句是对全文的概括,这一概括要具体化,就要在此段前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去发现“灯火”在作者心中的意义。

细读后我们会有如下发现: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这一信息处在第二自然段首句,还有倒数第六自然段);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这一信息集中在第六自然段,还有倒数第七自然段);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这一信息,源自我们对倒数第3自然段末句的体悟。

以上便是“灯火”的意义在文中的表现。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依据文本将概括的话语具体化。

如2010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第19题,题目如下: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这一句处在文章末段,属于结论,为何有这样的结论,这就要我们由果寻因了。

读完末段前的文字,我们可以找到如下原因:

(1)水路不通

(2)画舫绝迹

(3)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

稍加整合,就有如下答案:

扬州虽有美丽的风景、人文,繁花锦绣的气象,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2、由具体到概括

如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如下阅读题:

文章倒数第二段落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务员,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恩格斯的话如下: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可概括为: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这一概括是建立在这段话的具体表述基础上的,我们需要的是抽象化、概括化。具体来说,就是去除事例与表现,只作思想观点提炼与情感态度评价。

抽象(概括)与具体的转换,既涉及到内容的变化,表述风格的改变,根本的是思维的转换。

二、含蓄(隐晦)与浅露(直白)的转换,多表现为对含蓄的内容加以直白的解说。

“含蓄”在现代文阅读中有两种表现,一是由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故意不直接表达想表达的内容,而把它隐含在字里行间;二是运用了象征、双关、比喻等修辞格,采用婉曲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

要将“含蓄(隐晦)”转换为“浅露(直白)”,需要我们对此类材料,不仅要理解它字面的信息,而且要深人挖掘其所隐含的信息,最终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说材料深层内涵。

如2010年全国卷Ⅱ《大河家》第15题,题目如下: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第一句不仅高度概括,而且含蓄,这主要是“沟通着中国”有着丰富的含义,我们要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这一句话,直白地说,意思是:

①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第二句的含蓄之处在于“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其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说直白点,意思有三:

①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

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

③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含蓄(隐晦)转换为浅露(直白),其实现方式是“翻译”。

三、分析与综合的转换

所谓“分析”,就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转换如下:

1、由分析到综合

如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第16题,题目如下: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第一问是分析,第二问则是综合。

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细读第2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关键词句:“砖石风蚀斑驳”“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且有“不单”“而且”“仅仅”这三个提示语),稍加简缩,就是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

3.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这需要从内容与结构方面综合,这就需要将第二自然段与写塔、树、鸟的段落联系起来综合思考,其用意就是:

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所要注意的是,由分析到综合,一定要注意有机联系,系统思考。

2、由综合到分析

如2011年北京卷《祈连雪》第18题: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雪”是《祁连山》的“文眼”,是对“雪”的作用的综合性表述,要具体谈在文中表现及其作用,就需要逐步分析:

先是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谈,可作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1、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源于对第二段的概括);

2、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源于对第三段的概括);

3、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源于对最后两个段落的概括);

再是从“雪”的艺术作用来谈,可作如下分析:

(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实是对以上三方面内容的综合与概括,只不过是从形式上来说的)

(2)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由“综合”到“分析”,“综合”是提示、指引,而“分析”就是“分而析之”,无论是分析什么,都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细析。

四、读与写的转换。

读与写的转换,在现代文阅读中主要表现为将“读”变为鉴赏、探究小作文。

如2011年北京卷《祈连雪》第19题,题目如下: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第一问,仍是“读”,“启示”则是“写”。

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读”“写”转换中,“读”是“写”的基础。

就上面一题来说,完成第一问是先决条件,可解答如下:

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有了以上的“读”,我们就对“观山如读史”就有了如下把握:

“观山如读史”强调的是“山中有史”,每座名山都有丰富的历史沉淀。“观山”让人感悟历史,思索人生。

接下来写,就需搜索素材,一是阅读积累,如泰山、庐山等文化,二是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如山的史学内蕴、文化价值、哲学启迪、人生意义等。

写短文时,既要突出山的特点,更要表达独到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思考。

当然也有就写作形式来进行“读”“写”转换的。

如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最后一题,题目如下: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现代文阅读中,“读”与“写”是结合在一起的,“读”可促进“写”,“读”可转换为“写”,一般是三类:一是由阅读中的“观点”谈“启示”,一是由阅读中的“写作特色”谈启迪,一是由阅读中的所把握的思想、情感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在现代文阅读系统中,主要涉及到如上四种转换,看似简单,实为复杂,有思维方式的转换,有表述风格的转换,还有语文能力的转换。重要的是掌握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热词搜索:转换,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能力 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转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