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文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鲁迅的短文篇一:鲁迅文章赏析

随感录 65 暴君的臣民

《热风》

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语丝》 《坟》 雷峰塔倒掉了,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为什么倒掉的?“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逢凶化吉”,你挖他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于是人们再三叹息:“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倒掉的原因以及人们所发的感慨也并无不平常之处。然而,恰恰在这些平常的现象后面,作者看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象”:守旧、维持现状、惧怕变动。作者称之为“十景病”,并以此为出发点,联系与之相类似的事,说明这正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守旧复古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十景病”必然阻碍创新和变革,阻碍社会的发展。医治“十景病”的惟一办法是“破坏”,但作者指出,“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破坏”有“革新的破坏者”和“寇盗式破坏者”、“奴才式的破坏者”三种,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作者于文章结尾点出了主旨。

这篇杂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以艺术的手段加以深化、强调、突出。作者借助于联想,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许多零碎的现象缀合在一起,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显豁,凸现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春末闲谈

《莽原》 《坟》 《春末闲谈》是鲁迅杂文中最好看的篇章,文字从容洒脱,笔力却非常遒劲,通篇透出一种深沉透彻的神采,那种纵笔挥洒的气势和笔力,无人可学,无人可比。在《春末闲谈》中,鲁迅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对阻挠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用神奇的毒针蜇入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不动不烂,以保新鲜。然后再由细腰蜂毒针的麻醉作用,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种种麻痹手段和各种“治术”,他们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让统治者的地位永久稳固。 文章最后指出,人们的思想终究是无法禁止的,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种种“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会觉省,并起来抗争,奋战到底。

1.《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语言特点,既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又使说理文章风趣生动,避免枯燥无味或板起面孔说教的缺陷。反语的运用,有时能比正面的批判更深刻有力地否定荒谬事物。文章还常以貌似为治人者着想的口吻,行嘲弄和讽刺之实。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确使文章的战斗性大为增强,也常使读者忍俊不禁,读来趣味盎然。

灯下漫笔

发表于《莽原》,收入《坟》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出自杂文集《坟》。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新路,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

论睁了眼看

发表于《语丝》,收入《坟》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下文一转:“(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羽、

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

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的国民性,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瞒和骗”的国民性与“瞒和骗”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

(2)“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

句话该如何理解?(讲第三部分的时候就一起讲了)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发表于《莽原》,收入《坟》

主张对资本家的“乏走狗”,不能讲费厄泼赖,而要痛打落水狗。

夏三虫

《华盖集》

苍蝇是国民党反动派、蚊子是资产阶级帮闲们、跳蚤是他国帝国主义分子

类比法

学界的三魂

《华盖集续编》

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民魂”说,在鲁迅的心目中“民魂”才是“中国的灵魂”。中华民族数千年历经磨难而不亡,如今依然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她的不是“官魂”而是“民魂”;“民魂”才是华夏本体之魂--“中国的灵魂”。但是作为“独夫的家谱”的中国历史,长期以来被谱写被颂扬的却只有“官魂”没有“民魂”,那真正体现中国灵魂的“民魂”被阉割被埋没掉了。

鲁迅认为“民魂”乃是民族自信力的根基,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在鲁迅看来,“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作为先觉者的“精神界之战士”身上,更深的是体现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的底层民众的身上。民众是“民魂”之壤,深植于民众之壤的“民魂”是不死的,是希望所在,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谈皇帝

《华盖集续编》

鲁迅在文章里议论的“愚君政策”,一直不曾为中国正统的历史学家们提及。然而大量历史事实都可以说明,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今的人们很少不知道“指鹿为马”的故事。中国史上第二位皇帝,秦二世胡亥,就是被赵高愚弄,如同天下头一号的傻瓜。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的皇帝们似乎都遵循这样一则规律,即从开国之君以后的第三代往下,皇帝便由平庸走向昏庸、孱弱。这种结果显然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英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第三十五章的最后,写下了一段完全不同于中国史学主流论点的文字: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农民,都成了儒家官僚地主的牺牲品。这个新的社会阶级是帝国的粘合剂,但也成为“中国的悲哀”。官员们是真正的罪犯,“天命”早就应该从他们的身上收回。做官的儒生们在精神上已经成了法家,他们以法家的残忍为之尽职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利益。到这时,这一新的特权阶级已经使自己处于牢固的地位。在公元9年至36年的灾难中,它成为中华帝国社会中幸免于天谴的一个因素,而上天的惩罚则恰恰是这个统治阶级自身招致而降临于中国的。这是耐人寻味。

略论中国人的脸

《而已集》

在《略论中国人的脸》中,鲁迅给全体中国人“相”了一次脸,这一相便相出了中国国民普遍存在的“家畜性”。这家畜性的表现就是:驯服,忍耐。从“家畜性”里还孽生出了昏庸、麻木和狡猾的特性。这些连家畜性都不如的特性,是中国的国民性变得每况愈下。

鲁迅先生认为,导致“家畜性”形成并“发扬光大”的原因就是国人普遍缺乏“兽性”——既缺乏反抗和抗争的意识。鲁迅之所以要给国人相脸,之所以要通过国人脸相的气息揭示骨子里的卑怯和驯服,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家畜”成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启示我们正视自己的病根,将奴性从心间和脸上多多洗去。至于反复赞扬“兽性”,并不是要我们野蛮残忍,不是要我们每天伸出狼爪攫食绵羊的心肝,而是希望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反抗非人的奴役和凌辱。

小杂感

《而已集》 鲁迅的小杂感寓意是改变、觉醒、奋斗,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为美好的幸福而奋斗。而道士多为无为而治,没有太多这方面的东西,没有特定的主张一个信徒去信仰,所以在憎恨的时候少了他们。

散文:

范爱农

发表于《莽原》,收入《朝花夕拾》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忆刘半农君

发表于《青年界》,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实话实说,笔不横逸地抒写自己和刘半农交往的经过,但在回忆刘半农时,他不作一般介绍,也不作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文章段落之间连接紧凑,如“活泼”——“草率”——“亲近”——“浅”——“忠厚”,上下勾连,过渡自然,其间没有多余的铺垫。这种优缺点混谈和段落勾连的结构使散文显得紧凑而生动。 这篇散文有杂文味道,用语尖锐有力,论及人事多含嘲讽,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应该说,这是鲁迅写《忆刘半农君》之目的。原来刘半农去世后,不少悼文均歌颂备至,不分皂白地将其捧得天花乱坠。鲁迅在文章抒发自己观感,特意历数刘半农十年前的“战绩”,表扬作为“战士”的刘半农,因为他“中国有益”,而善意批评他“据了要津”后的种种表现。鲁迅以一分为二的评价缅怀刘半农,就为的反其道而行之,免使一些“陷沙鬼”是非不分,将其歪曲陷入烂泥。显然,鲁迅写这篇悼文是为了战斗,作者的“愤火”是燃烧于整篇,尖刻讽刺的语意即产生于此。

我的第一个师父

发表于《作家》,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的短文篇二:主要内容(写鲁迅的文章)

主要内容(写鲁迅的文章)

《怀鲁迅》

作者郁达夫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第二天他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作者目视着鲁迅的灵柩,直到下葬。

《有的人》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和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也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佩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

此文是萧红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的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的,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鲁迅的短文篇三:鲁迅的散文阅读试题

篇一:鲁迅的散文阅读试题

林贤治《人间鲁迅》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作者:飘零书生604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林贤治《人间鲁迅》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也无须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成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①山上的宙斯②。

平凡的伟大者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思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浓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①奥林匹斯: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②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12.指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意。(3分)

"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说:"鲁迅是巨人。"根据文中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因为鲁迅具有: _______(4分)

1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语句。(2分)

"最有分量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答案:

12.号召并引导众多的被压迫的青年人起来反抗旧世界。【解析】试题分析:结合后面“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就可揣摩出这句话的含意。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结合语境理解。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1)伟大的人格;(2)战斗的精神;(3)超人的殊勋。【解析】试题分析:揣摩第1段中“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就可概括出称鲁迅为巨人的原因。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本题要抓住题干要求中“最有分量的”这一关键词,揣摩倒数第3段中“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都不需要!’”这句话就可领悟出“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bd【解析】试题分析:b“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理解错误。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理解有误。应为衬托,突出鲁迅的伟大。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

阅读本文的读者还读了

篇二:鲁迅的散文阅读试题

《鲁迅的读书法》短文题目答案.我马上就要、 语文aoe酱03652014-10-15 1、极,甚 放开 中途停止 连、通2、内容不健康的书籍 比喻3、c4、多翻法——开阔视野,启迪思路 比较法——帮助读者辨别是非、真伪、优劣 联系实际法——时所读的书活起来5、(1)开卷有益 (2)读书要有比较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篇三:鲁迅的散文阅读试题

郑文燮《在鲁迅先生故居》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郑文燮《在鲁迅先生故居》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郑文燮《在鲁迅先生故居》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 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 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 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 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 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 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 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 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 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 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 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 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 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 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 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 原先的老样子。1926 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 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

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 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 ——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 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 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 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 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 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 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 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 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 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 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 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 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 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 “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 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 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 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 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 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 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 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 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 有一株也是枣树”(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鲁迅的短文)。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 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 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 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 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 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 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 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2015 期《散文百家》,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 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 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 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 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17.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 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4 18.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4

1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 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 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8 参考答案:16.cd(c 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 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d 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 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点此查看高中散 文阅读训练答案集??19.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 郑文燮《在鲁迅先生故居》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散文阅读题及答案,高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散

文阅读题 含答案,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小学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我的老师阅读题答案,妈妈的手阅读题答案

篇四:鲁迅的散文阅读试题

[鲁迅]《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模拟试题及答案时间:2015-12-01 热度:℃作者:洪湖张老师 来源:新浪博客鲁迅专题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2.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3.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

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为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6.《狂人日记》发表于--------------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

7.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8.从1918年到1925年,七年间鲁迅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

二、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

a.《呐喊》 b.《坟》 c.《野草》 d.《热风》

2.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是( )。

a.《野草》 b.《自言自语》 c.《过客》 d.《朝花夕拾》

3.欺负阿q的人不少,而阿q真正敢动手欺负的只有弱小的女子( )。

a.赵司晨的妹子 b.小尼姑 c.邹七嫂的女儿 d.吴妈

4.10.《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 )。

a.很凶的女人 b.老悍妇 c.恶毒的女人 d.老傻瓜

5.“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冰心的天真纯情,而以伤感愤激著称的小说家,除郁达夫之外,还有( )。

a.废名 b.庐隐 c.芦焚 d.苏青

三、多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鲁迅既是现代杂文之父,又开创了现代散文“独语风”和“闲话风”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在鲁迅的前期创作中,他的杂文集主要有( )

a.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感情和对人生进行哲理思考的《野草》b.包括27篇“随感录”在内的风格热烈的《热风》

c.收有早期在日本写作的长篇论文的思想深刻的《坟》d.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特点又包蕴着中年人思考的《朝花夕拾》

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a.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陈士成等b.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四铭、高尔础等

c.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和假道学,如吕纬甫、涓生等d.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夏瑜、魏连殳、子君等

四、简答题: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为什么可以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具体说出这几种类型的人物。

五、分析题要求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周作人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你是怎样理解“鲁迅气氛”的?试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描写,说明“鲁迅气氛”表现在哪些方面?

2.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态度是否有“偏激”的地方?对中国人的描写是否有“丑化”的地方?为什么?试结合《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一般认为,鲁迅小说对于传统的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你是怎么看这一说法的?请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肥皂》和《示众》为例加以说明。

4.鲁迅的小说主要有哪两大题材?试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为例,分析说明鲁迅在这两大题材中分别表现出自己什么样的态度?

5.教材在第11页中说:鲁迅从20年代后,杂文多作“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尤其是对于国民性劣习的批判,时常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这种情况在他的小说中有无表现?试结合他的《阿q正传》、《示众》等作品中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伤逝 (2)在酒楼上 (3)尼采 (4)离婚 (5)旧事重提 (6)1918(年)

(7)肥皂 (8)彷徨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b

三、多项选择题: 1.bc 2.abd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可以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a.从内容上说,主要是“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b.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2.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具体说出这几种类型的人物。 a.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b.二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c.三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

郭沫若专题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文学社团。

2.“五四”新文学作家大多经历过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他在这之后出版的诗文集《--------------》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

3.郭沫若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诗集《女神》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历史剧《--------------》为代表。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 短文 关于写鲁迅的短文 鲁迅的故事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