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有一半以上选择了其他行业就业,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索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了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06-02
  
  一 引言
  我国自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以来,各级政府对旅游业提高了重视,国内旅游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国家也不断推出“拉动内需”等刺激旅游投入的方针,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举世瞩目的成就。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29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初,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已达到76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国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近些年,我国大中专院校也都积极地申报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却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那就是很难选择本专业就业。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以基层服务为主,很多学生不愿选择。另一方面是当前大部分旅游管理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适应工作能力较差,这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当前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不足一半,大部分学生则选择进入了其他行业。
  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导致了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巨大缺口。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高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重视学生的学识教育,不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出现书呆子型的优秀生。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无法按照专业的特征实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
  1.按分数录取的教育体制忽视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当前我国高校的录取方式还是采用分数制度从高分到低分,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特长和兴趣,这给学生今后的就业带来了很多问题,也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专业就业的重要原因。而在美国,学生在高考的录取中是需要加入学生的申请和学校的面试环节的,减少了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
  2.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多年采用一套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适时的改进。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也都采用国家教育体制实行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全,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特色性,与当前旅游管理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等专业性强的人才相脱节。
  3.不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却不重视或没有能力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这也是很多企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上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高校相比,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最突出的差距就是实践环节比重明显偏低,方式明显落后。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希尔顿大学等都安排旅游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约7个半月至8个半月;英国旅游院校学生实习时间为6~12个月;澳大利亚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完成一年的学习课程后,另外两年都要带课题进入企业边实践边做论文。我国很多旅游管理的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机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习。
  4.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旅游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等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轻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更少。有数据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是本专业就业率低,其本专业就业后的人才流失率也非常高,很多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就转入其他行业就业了。针对这种现象,一位高校的教授指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很多是从基层开始的,工作比较辛苦且待遇不高。在对一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采访中,60%的旅游管理学生表述不愿考虑去基层工作。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从心出发,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合理的就业观。
  5.师资与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紧缺,很多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理念,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
  三 应对策略
  1.从选拔人才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
  旅游是服务性行业,其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与外人交际,这就需要其具备较好的与人交往的素质和能力。如普通话良好,英语口语较好,具有亲和力和服务意识,性格开朗、端庄大方,富有朝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个人素质除了后天的培养,还和其生存环境和遗传等相关,因此,高校在选择学生时应设置一定的选择条件,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合适的人才进入本专业。国外很多国家的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考录取时都要进行面试,我国高校有很多特殊的专业在录取学生时也有较严格的面试程序。鉴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特殊性,本人认为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实施面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该专业人才流失的可能。
  2.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定位基本为“就业面宽泛的复合型人才”,既能从事酒店工作,又能为旅行社服务,既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又能从事策划管理工作。因此,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采用宽泛的方式,通常是集营销类、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方向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是造成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做法,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酒店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3.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旅游专业人才除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更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实践教学可从两方面入手:(1)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2)高校应积极与旅行社、餐饮、旅游景区等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多为学生创造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人才的质量,可以规定每个学生实践、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教师队伍。由于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多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除学历要求外,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技能。而我国目前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此,旅游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此外,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并定期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以此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四 结束语
  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明显的缺口,如果不能尽快地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那么必将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与制约。这种人才培养与应用不相适应的现象应引起国家、高校及企业等多方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与改革.http://wuyc68.blog. 163.com/blog/static/81080499200862282534170/,2008
  [2]孙淑英.国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7)
  [3]田凤、沈仲亮.调查显示旅游业对人才需求饥渴 人才却无法进入[N].中国旅游报,2010.7.27
  [4]吴娟.关于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 旅游管理 探索 专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