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从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现状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回顾总结了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演变过程及其呈现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扬州服务业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1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演变历程及比较分析
  1.1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结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达838.78亿元,是1978年的363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37.6%,比1978年上升了21.6个百分点。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需求结构加速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传统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趋于下降,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明显提高。从1978年开始,除1979年、1982年、1992年外,其他年份服务业就业均呈正增长态势,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
  图1 1978-2010年扬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1.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国际比较
  在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方面,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逐步上升。
  按照这一定理,日本学者总结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的两个重要时点:一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直至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这是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超过第一产业的转折点;二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直至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这是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超过第一产业的转折点。这两个时点出现时间的早晚,反映了产业结构层次转换的快慢程度。这两个时点出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大小。
  表1是扬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市)、江苏、中国与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时点的比较。
  表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时点的国际比较
  ■
  表1结果显示,主要发达国家均己完成了两个就业时点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层次达到较高水平。扬州于2001年出现第一个就业结构的转换时点,在2002年出现第二个就业结构的转换时点。目前扬州产业结构层次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扬州服务业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
  1.3 扬州市服务业结构偏离度演变轨迹的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行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结构偏离度为正值时表现为正偏离,表明该产业内部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度为负值时表现为负偏离,表明该产业内部的就业比重小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表2 服务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
  将扬州市服务业与国际标准模式进行比较,2010年,扬州市人均GDP为49786元,按与美元1:7的汇率计算,扬州市人均GDP达7112美元。若将美元1980年至2010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设为2%来计算,则扬州市人均GDP转换成1980年美元为4455美元。按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应接近43.2%的水平,结构偏离度应达-1.5%左右。而扬州市201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5.9%,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1.7%,与国际标准模式还有较大差距,扬州市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
  为了准确把握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根据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变方程来把握其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由此分析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的大小。
  根据《扬州统计年鉴》中1978年至2010年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服务业就业比重方程:
  E3=-14.811+4.739㏑x
  ■
  其中:E3代表服务业就业比重;
  x代表人均GDP;
  Method是指回归方程的模式;R2代表相关系数;d.f.是自由度;F是F检验值;Sigf是F检验的显著水平; b0、b1是回归方程的系数。
  ■
  图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关系图
  从回归方程来看,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呈非常强的对数函数正相关关系(R2=0.899),即随着人均GDP的上升,服务业就业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曲线走向来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仍然存在较强的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就业转移的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服务业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3.2%,上升到2010年的35.9%,提升了22.7个百分点,显现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从就业的绝对量来看,1978年扬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只有23.77万人,但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己达106.54万人,净增82.7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2.6万人。
  长期来看,扬州市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仍存在上升的可能性。一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客观上要求服务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二是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会推动服务业就业能力的提高。
  3 扬州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
  服务业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一个大产业,尽管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在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就业增长潜力是不同的。本文从收入水平、就业弹性、生产率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能力的差异。
  3.1 收入水平差异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服务业就业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服务产品的供给,扩大服务业的就业空间。二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产业间表现出一种不均衡的增长,即不同产业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是均等地、同步地增长的。因此,在不同产业的不同收益的对比过程中,会引起劳动力主动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
  根据2010年《扬州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三次产业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年均劳动报酬及其相对水平,见表3。
  表3 2010年扬州市各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
  ■
  表3数据显示,扬州市各产业(行业)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三次产业的单位从业人员,农业的年均劳动报酬(16701元)最低,其次是服务业(37689元),最高的是工业(44000元)。从相对收入水平来看,农业的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服务业和工业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如果产业之间不存在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那么从劳动者个人比较收益的角度看,会引起劳动力主动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
  在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5645元/0.72)、“批发和零售业”(28116元/0.79)、“住宿和餐饮业”(22354元/0.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284元/0.6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9283元/0.8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3491元/0.6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6997元/0.76)的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均高于平均水平,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1972元/1.75)、“金融业”(64100元/1.81)、“房地产业”(37664元/1.0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9874元/1.41)、“教育”(44968元/1.2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2561元/1.2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8343元/1.36),这些行业均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性。其中,相对收入水平大于1. 5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劳动力流入可能性。

相关热词搜索:扬州市 服务业 效应 就业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