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化学成分及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9-08-3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茶叶是我国丰富的天然植物资源,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有提神解渴、消食健胃、减肥轻身的功效,富含保健功效的茶多酚。本文介绍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以及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为茶叶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01 文献标识码:A
  1 茶叶化学成分概述
  茶叶是我国丰富的天然植物资源,饮茶及茶文化也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发现茶叶中具有许多活性成分,如茶多糖、茶多酚(由儿茶素类、黄酮苷类、花青苷类、酚酸等30多种化学物质组成)、茶皂素、可可碱、咖啡碱、叶绿素、氨基酸(茶叶中约有25种氨基酸,其中茶氨酸占60%~70%)、维生素、微量元素(K、Na、Ca、Mg、Cu、Zn、Fe、Mn、Sr、Se等)及芳香物质等[1]。
  茶叶主要功能性成分—茶多酚,占总干物质的18%~36%,其中儿茶素类占总干物质的12%~24%。花色素约为干物的2%~3%,酚酸及缩酚酸类总量占茶鲜叶干物的5%左右[2-3]。
  茶多酚中主要的4种儿茶素组分是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 、表儿茶素没食子。
  酸酯(ECG)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一般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总量的50%左右, ECG和EGC各占约20%,而EC含量较少[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茶的加工工艺对茶品质的影响。例如,罗龙新等[4]在1998年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可溶性糖含量等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剧烈变化。
  由此可见,鲜叶茶及未经发酵的生茶与经过渥堆陈化的后发酵茶(俗称熟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有着明显的区别。事实上,茶叶的品种,生长环境,放置时间,加工过程等都会对茶多酚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所以,茶叶的品质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2 茶叶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沉淀法、树脂法等[5];孙志栋等[6]通过正交实验获得茶多酚最佳浸提条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肥研究所在这方面获得了国家专利他们系统研究了Ca2+ 、Mg2+ 、Ba2+ 、Fe3+ 、Zn2+、Al3+等6种可溶金属离子提取茶多酚的条件[7]。
  莫燕霞[8]等用不同提取方法测定新鲜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下表:
  树脂法、超临界流体萃取也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总之,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种类较多,各种方法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在进行实际的生产实验中,要综合考虑操作步骤、设备、成本、提取效率及对茶多酚性质的影响等。
  3 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分离分析方法
  目前,对茶多酚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纸层析PC)、毛细管电泳法CE(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MEKC、微乳电动色谱MEEKC)、高速逆流色谱法( HSCCC)、核磁共振NMR、比色法及联用技术等[9]。
  茶多酚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近几年来,毛细管电泳(CE) 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技术,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和溶剂消耗量少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茶多酚的分析[10] ,但同时也有检测灵敏度不足和再现性差等问题。
  康海宁[11]等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同时测定茶叶中6种组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双重定性。
  张国民[12]等建立内标标准曲线法对茶叶中4种儿茶素定量分析,并对不同品种、加工过程和不同产地的茶叶样品做聚类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差异较大。
  何昱[13]等建立茶多酚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 结合主要单体成分的含量检测, 作为茶多酚质量控制的依据。
  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其选择性好、鉴别能力强、分析速度快、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日益得到迅速的发展,HPLC法同时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色谱柱选择范围宽、流动相种类及比例可任意变化、分析时间较短、检测方式多样等优点。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于同时分离测定儿茶素和咖啡因有着很大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杨贤强, 王岳飞, 陈留记.茶多酚化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 She-Ching Wu, Gow-Chin Yen, Bor-Sen Wang, et al.Antimutagenic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pu-erh tea[J].LWT, 2005, in press.
  [3]Bian Shi ping . The Components of Tea and their Hedth Benefits [J]. Journ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 2004, 22 (4):64-65.
  [4]罗龙新, 吴小崇, 邓余良, 等.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茶叶科学, 1998, 18(1):53-60.
  [5]姜守刚, 蒋建勤, 王建营, 等.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J].药学进展, 2005, 2(29):70-74.
  [6]孙志栋等.茶多酚提取优化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 19:490-49.
  [7]葛宜掌, 金红.可溶金属离子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与参数研究[J].精细化工1995, 12(6):3-6.
  [8]莫燕霞, 胡宝祥, 莫卫民. 不同提取方法测定新鲜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8(02).
  [9]Daniele Del Rio , Anada J . HPLC-MS analysi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urine alkaloids in green and black tea[J].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 2004 , 52 :2807-2815.
  [10]Leena Suntornsuk,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phytochemical substanc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2 (27):679–698.
  [11]康海宁, 陈波, 韩超, 等.HPLC法测定茶叶水提液中五种儿茶素和咖啡碱及其用于茶叶分类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6(2):211-215.
  [12]张国民, 廖予琦, 王庆忠HPLC内标标准曲线法测定茶叶中4种儿茶素和咖啡因[J]昆明学院学报, 2010, 32(3):47-50.
  [13]何昱, 洪筱坤, 王智华.33批茶多酚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02).
  作者简介:张国民(1972-),男,汉族,云南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HPLC-MS联用。

相关热词搜索:茶叶 化学成分 现状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