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金还剩多少钱 [“诺贝尔奖”冲击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诺贝尔奖是西方世界的产物,侧视它会让人生畏,但正视它却发现,它只是一面照射差异的镜子而已。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饿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在和“咫尺天涯”的荣誉擦肩而过后,“祖国为什么没有留住科学家?”成为俄罗斯社会最强烈的反思。一篇名为《俄罗斯的“垃圾物理学”,出国获得诺贝尔奖》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中想象两名俄裔科学家所获成果广泛应用后,将产生巨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俄国读者幻想愈多,痛感愈深。
  诺贝尔“冲击波”夹着辛辣之味扑面而来……
  多家俄罗斯媒体记者也纷纷远赴英伦,对获奖同胞进行采访,他们所列问题中都小心翼翼地询问英国科研环境和俄国内有何差异?为何长久地“孤悬”海外?
  “对于俄罗斯的科研机构和制度,我不胜了解。但是根据我接触的情况来看,我并不愿拘泥于冗沉的科研行政制度之下。我已经习惯了这里(英国)小小的、灵活的、人性化的实验室,我可以迅速地开始一个课题或结束一个项目,不需要像饿国同行一样填写烦人的实验报告……”
  获奖者之一,同时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的诺沃肖洛夫向记者这样坦言道。在他看来,在西方自由、宽松,缺少行政管制的科研氛围更能让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也更能生长出源源不断的学术成果。
  他的导师和搭档,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安德烈?海姆就曾戏谑地在实验室搞出一个“磁悬浮青蛙”(通过电磁力克服重力,让一只青蛙悬浮在空中)的科学“游戏”,尽管荒诞不羁,但并没有遭到校方或者科研官僚的指责或处罚,反而荣获“搞笑诺贝尔奖”。
  在中国所谓高深但又或缺的“创新力”,就在两人的日常生活的玩乐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科研工作中很多突破性进展都得益于无拘无束的奇思怪想。
  在诺贝尔荣誉衬托下,以及二人科研成果将深刻改变电子信息产业的现实价值,他们终于收到俄一家国家背景的科研投资机构的加盟邀请,这家类似于基金会的机构试图在俄罗斯打造自己的“硅谷”。
  师徒并无意转入更具“功利色彩”的实际经营项目而婉拒了来自祖国的邀请。“事实上,美国硅谷主要以商业机构为主。少有科研机构。”更加坦率的诺沃肖洛夫向到访的俄记者们坦言了自己和师傅要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并不想如同苏联时期的“诺贝尔前辈”一样通过荣誉成为“科研官僚”。
  祖国此时似乎有些“尴尬”,诺沃肖洛夫两人之所以取得科研成果。是因为长达7年的努力。为何祖国没在二人科研项目之初就没伸出“橄榄枝”呢?似乎在祖国科研界,一无名望,二无府衙中的“人脉”,二人何德何能获得科研经费?
  似乎只剩下出走国外的一条路了,怀才不遏的俄罗斯学者可以通过公平的规则竞聘,来被大学和科研机构录取,通过合理程序申请和答辩,来获得其他学者的认可,并获取科研经费。取得科研成果后,要么获得丰厚的国家奖金收益,要么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商业世界的“摇钱树”,来自我升值。
  西方世界的科学家们不需要来自什么“大人物”或“权力核心”的施舍或恩赐,在一套完备、合理、公平的规则和秩序下,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期许范畴内的成功。
  来自俄罗斯的记者曾直截了当地询问诺沃肖洛夫,在俄罗斯目前的科研环境下能够产生和他一样的科研成果吗?
  诺沃肖洛夫非常坚定地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他和搭档所进行的所有科研工作使用的都是和祖国科学家毫无差异的仪器和原料。但诺沃肖洛夫似乎忽视了俄英两国把科学家组织起来的工作方式却完全不同。
  一方依赖于“某人”,而另一方却只是水到渠成的“有形之水”。

相关热词搜索:诺贝尔奖 冲击 “诺贝尔奖”冲击了什么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