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冬天到来,诗人总有春天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正在读研撰写论文阶段.论文题目就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语言研究”——现在看来这题目还是太大.不容易写好。在撰写论文期间,为了所谓的开阔视野,开始接触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梁实秋先生就曾称赞余光中先生“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此外,余光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观点也很值得注意。例如他曾写过一篇《下“五四”的半旗》,认为“五四”一代作家,既没有做到完全的西化,也没有很好地批判继承传统:“‘五四’的作家们,就在这种左右皆不逢源的半真空地带.企图建立中国的新文学。大致上说来,他们是失败了。”后来,余先生多少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五四”时期,其实忽略了另外一个先生,那就是“孔先生”——也就是一般意义理解的儒家思想或者泛指为传统文化,他指出:“如何在德先生、赛先生之外,在白话文运动之外,回头再来重新认识‘孔先生’。这‘孔先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孔、孟,意味着儒家的新的生命,甚至于中国其他的思想,道家,或者是佛家的生命,如何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中华文化。这一点在海外有很多学者,包括我的许多朋友,他们追求的是新儒家的一种思想。”
  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五四时期除了广为人知的“德先生、赛先生”(民主、科学)外,当时还提出一个口号叫“穆姑娘”.也就是“道德”(英语为Moral,所以叫“穆姑娘”),認为不光要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民主.也要学习人家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好像钱玄同就为此大声疾呼过。但很快这“口号”不提了,原因呢其实不复杂——很多人认为中国历来强调“以德治国”.道德思想传统历史悠久,根本没有必要向西方学习。但余光中先生却很早就看出这里面的问题,并呼唤要重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儒家思想研究的重视。从这方面说,他的视野之开阔确实令人佩服……
  不过,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我。那是1999年的冬天.我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因为和台湾中山大学有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校领导决定组织一个六人的小访问团赴台进行学术访问,主要日程则是参加在高雄中山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所以,同行的六人中除我外全部是理工专业的教授。我们访问团到高雄后.台湾中山大学对我们的访问很是重视,接待什么的都很热情,但我却游学苦闷。无奈之下,我就向我们代表团团长也是一位校领导提出,是否我只参加开幕式,然后我自己找台湾中山大学的中文系(他们叫国文系)交流一下?我说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就在台湾中山大学任教.我仰慕他很久了.之前研究散文时也特别关注过他的作品.所以这次特别想拜访他。那位校领导十分开明也特别理解我的想法,就请接待我们的台湾中山大学有关部门代为安排。没想到很快他们就告知我,余光中先生已经同意见我,其他的要求如访问国文系等也可以慢慢安排。这真是把我高兴坏了!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高雄的天气还是有些炎热.我穿一件白色的衬衣.大概三四点钟的样子.到余光中先生在台湾中山大学的研究室拜访他。先生则穿了一件白色短袖衫,有些消瘦但神情矍铄。我记得还送给先生一点小礼物,好像是泰山石刻的几张拓片。余先生很开心地接过来,欣赏好一阵子,然后和我交谈起来。当时我正在从事陈寅恪学术思想方面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其实并不熟悉。但对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和散文却是例外,当时几乎购买了所有在大陆能够买到的他的作品.更是在上课时多次向学生推荐和讲授.所以我问了很多问题,先生都很热情地给我回答,甚至不厌其烦地解释。至于具体问的什么,现在大都想不起来,只记得我问过关于散文《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的创作动机,先生如何回答的却怎么也记不起来,本来当时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的,可是这些年来几次搬家.早就找不到了。本来预计的拜访时间是一个小时,却不知不觉超过很多。最后,还是先生的一个助手提醒他接下来还有其他事情,我们的交谈才只好结束。临走前我有些忐忑地说想和先生合影留念,余先生非常爽快地同意了,还取笑自己越来越矮,其实我只比先生高一点点的。最后,我邀请先生如果到大陆访问,一定到泰山看看,我会陪他,先生愉快地说:“好,我们海边见了,泰山再见。”这“海边”的意思很简单——台湾中山大学位于海边,而且有自己专属的长长的海滩,就凭这一点不知让多少台湾的大学艳羡不已呢。
  大概先生这话说了也就是一年多一点,余先生真的到大陆访问了。他应该是到济南参加山东大学的一个什么学术活动,然后顺便到泰山游览。不过山东大学方面通知我们学校,他们计划是先陪余先生乘缆车到泰山极顶,然后再到我们学校吃顿便饭.再由我们陪同游览山下的岱庙。自然,这个任务非我莫属。我当时想,尽管已经不能陪先生爬泰山,但这岱庙本就是泰山的一部分,我一定要讲解好,让先生不虚此行。岱庙是历代帝王在登泰山之前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始建于汉代,其建筑布局与构建同皇宫一致,只是在规模上有所简化。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再次看到余光中先生时.他一下就认出了我,显然很是开心。我感觉先生气色很好,暗暗地为先生高兴。在和先生吃饭前,我悄悄通知了我们学生文学社团的几个诗歌爱好者.因为没有时间请先生讲座,只能简短地交谈几句。他们兴奋地跑过来,赶在饭前和余先生合影留念.然后七嘴八舌地抢着提问,有些问题在我看来十分幼稚,但余先生却非常开心和耐心地回答,直到被催促离开。
  因为我们学校就在岱庙附近.饭后我们很快就来到岱庙。记得先生对岱庙内的巨幅壁画很有兴趣,观赏了很久。再就是对汉柏院那几株古老粗壮的柏树恋恋不舍,口中连连说道:“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啊!”说到兴奋处,先生还模仿鲁智深倒拔杨柳的故事,搂住一棵较细的树.做出要拔出来的样子.让我们给他拍照,逗得我们大笑,周围的游人也都笑了起来。那一刹那,我分明看到了先生的童心,也正是诗人的赤子之心。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先生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因为他的内心总是那样的天真、单纯、坦诚而富有慈悲心怀、同情之心。我一下联想到先生的夫人范我存女士,记得上次拜访余先生时,他就说其夫人是定期要到高雄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处做义工的,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工作,就是为了回馈社会、报答社会。记得先生说到这里时露出开心的笑容,那一刹那,我一下懂得了先生和他夫人以及他们的四个女儿,他们一定是幸福的一家。
  岱庙并不大,也因为行程紧张,余先生游览岱庙大概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然后就要到曲阜,他说一定要去拜见中国文人的老祖宗孔夫子。记得他还说大陆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几千年历史才成就了岱庙里那些参天的古树,还有泰山极顶的雄伟壮丽风光。
  分手的时候,看着先生那瘦小却坚定的身影,以及先生那愉快的笑容,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机会见到他。但我知道,只要先生的诗还在,他的音容笑貌就在,先生就一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指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朗诵那首不朽的《乡愁》。我一直以为古人写乡愁,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佳,而现代人写乡愁者,当以此首为冠。
  如今,余光中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真正的诗人必然不朽。

相关热词搜索:诗人 冬天 到来 春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