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会考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高中会考篇一: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古代中国史】

(一)古代政治史

1、夏商西周(中国古代早期)

① 中央:王位世袭制(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后:嫡长子继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

② 地方:分封制(始于夏,沿袭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1)目的: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巩固国家政权。

2)对象:王族(鲁、燕、卫、晋)、功臣(齐)、先代贵族(宋)

3)义务:朝觐述职(政治),缴纳贡赋(经济),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

4)作用:(积极)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拓了疆域。

(消极)地方权力膨胀,威胁王权,导致社会动荡。

③ 宗法制(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作用: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④周礼: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活动与生活的准则。

⑤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⑥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春秋战国

① 时代变革

1)生产力发展:

A. 铁器广泛使用

B. 水利设施修建:楚国芍陂(最早)、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

2)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力发展,私田大增,井田制瓦解

3)上层建筑变化:分封制瓦解

② 春秋诸侯国赋税改革

1)管仲改革(齐)

A.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B. 内容: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来收税)

C. 影响:增强了齐国国力,稳定了社会,增加了国家收入,使齐桓公称霸

2)鲁: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

3)秦:初租禾

③ 卿大夫夺权:三桓执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进入战国时代)

④ 战国诸侯国政治改革

1)李悝变法(魏)

A. 内容:

◎ 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制度,起用有才之士 ◎ 发展农业生产

◎ 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 制定《法经》

B. 影响: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吴起变法(楚)

A. 内容:◎ 打击、流放旧贵族 ◎ 精简机构,裁撤冗官,节省开支来养兵

B. 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申不害变法(韩)

A. 内容:◎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明确赏罚制度 ◎ 加强君主集权

【注:以上改革均是奴隶主阶级发起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商鞅第一次变法(政治改革为主,辅以经济改革)

A. 原因:顺应形势,摆脱落后,成就霸业

B. 背景:

◎ 秦襄公:杀犬戎,保周平王有功,封侯立国 ◎ 秦穆公:向西发展,开阔领土 ◎ 秦献公:改革

◇ 宣布“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

◇ 重新编制户籍,保证了赋税,加强了中央集权 ◇ 迁都栎阳,便于向东拓展 ◎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由魏国来秦

C. 准备:三见秦王,取信于君。徙木为信,取信于民

【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D. 时间;公元前356年

E. 内容:

◎ 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变法保障)

◇ “令民为什伍”:加强基层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什伍户籍制)

◇ 影响:·加重人民痛苦,滋生暴政(消极) ·加强基层管理,巩固统治(积极) ◎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十二等爵制

◇ 影响: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奴隶主贵族

◇ 禁止奴隶主间私斗(削弱奴隶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影响: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商品经济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影响:加强思想统治

5)商鞅第二次变法(经济改革为主,辅以政治改革)

A. 时间:公元前350年

B. 内容

◎ 废井田,开阡陌 ◇ 影响:在法律上明确承认土地私有制

◎ 改革赋税制度:不按亩数收按户数收

◇ 影响:发展了个体小农经济,增加了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

◎ 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赋税、俸禄制度的公平,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 普及县制【秦在春秋已设县】

◇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

◎ 改革秦国风俗,男女别居,强令兄弟分家

◇ 影响:增加了户数,从而增加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

6)商鞅变法影响(商鞅虽死,秦法未变)

A. 商鞅死因(辞官→逃亡→抵抗→车裂死):

◎ 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利益 ◎ 严刑酷法引起一些群众反对

◎ 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靠山

B. 后商鞅时期的变法进展

◎ 秦惠文王及其后继者继续沿承商鞅变法措施,延续了“布衣将相”格局 ◎ 继续推广郡县制 ◎ 完善秦律 ◎ 继续统一度量衡,发行“半两钱”

C. 性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较为深刻彻底的封建性质的

改革运动

D. 各领域影响

◎ 军事:由于奖励军功,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 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 政治: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E. 成就:军功爵制、县制、什伍户籍制、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郡县制、中央集

权,使秦国成为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

3、秦

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A. 太尉(全国军务) B.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C.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典籍章奏)

3)地方: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② 影响

积极: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融合。

消极:滋生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③ 民族融合

1)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安全,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修灵渠

4、北魏

① 历史概况

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统一

A. 过程

◎ 315年,鲜卑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很快被前秦所灭

◎ 386年,拓跋珪(北魏太祖道武帝)乘前秦瓦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之际,重建代国,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 统一蒙古草原 ◎ 398年,灭前燕,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 439年,统一北方

B. 统一原因:◎ 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大 ◎ 外因:前秦统治瓦解

C. 统一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发展,稳定了北方局面,保障了百姓安定

3)民族融合

A. 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B. 途径:战乱、迁徙、政策、经贸

C. 特点:双向性、全方面融合,儒学大一统是民族融合的精神支柱

D. 意义:

◎ 政治:巩固统治,缓解矛盾,促进国家统一 ◎ 经济:促进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 文化:丰富民族文化

② 北魏前期改革

1) 目的:维护统治,适应中原的经济文化

2) 措施:

A. 道武帝:打破原有部落组织,分土编户(瓦解旧社会)

B. 明元帝:劝课农桑,田租减半,网罗汉族人士参与北魏政权建设

C. 太武帝:笼络世家大族

③ 孝文帝改革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的制度】

A. 背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避税征兵,政令难行

◎ 官禄制度不完善,官吏没有俸禄,搜刮民脂,人民穷困

◎ 民族歧视,汉族等其他民族地位低下,矛盾尖锐

◎ 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矛盾加剧 ◎ 农民起义频繁,统治不稳

B. 措施

◎ 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颁布俸禄制

◇ 影响:改善了北魏吏治,减轻了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发展

◎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核心):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

定的租税徭役(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积极性

·缓解了民族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北魏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增加了税收

◎ 设立三长制: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 影响:加强了基层管理,保障了均田制顺利推行

◎ 改革礼俗,禁止鲜卑同姓婚娶,制定礼服,废除“羊皮裤”

◇ 影响: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后期【推行汉化政策】

A. 背景: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

B. 措施:

◎ 假借南征,迁都洛阳

◇ 原因:·平城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

·平城地处边塞,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鲜卑贵族在平城势力大,不利于改革顺利推进和学习接受汉文化·平城受北方柔然部落侵袭,安全保障差,威胁统治

◇ 目的:更好维护统治,学习先进汉文化,接受中原文明

◎ 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胡汉通婚

◇ 影响: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巩固统治,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 改革官制:扩充魏晋九品制品秩

◇ 影响:·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易产生社会矛盾

◎ 改革礼制:扩大对华夏先贤的祭祀,

◎ 继续推行均田制

◎ 改革官员考核办法:三年一考决定官员升降

3)评价认识

A. 意义

◎ 促进北方经济复苏与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生产方式农耕化) ◎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社会制度封建化)

◎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唐统一建立了基础(生活方式汉族化)

B. 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C. 成功原因:

◎ 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 ◎ 措施得力,内容全面

◎ 冯太后支持,孝文帝胆略卓识过人

5、北宋

① 中央集权加强(原因)

1)集中兵权(调而不统,统而不调):A.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B. 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A.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B. 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C. 设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管理财政

D. 派文臣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4)影响:A. 巩固政权,防止了藩镇割据(积极)

B. 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困境(消极) ② “三冗”现象(表现)

1)冗官

A. 原因:◎ 官僚机构大幅增设,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 “恩荫”制度等导致官吏人数大增

B. 影响:◎ 降低了行政效率 ◎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冗兵

A. 原因:◎ 北宋采取“荒年募兵”政策 ◎ 对辽和西夏的军事防御加强 ◎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行兵权集中

B.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3)冗费

A. 原因:◎ 冗兵、冗官现象导致财政负担过大 ◎ 每年给辽和西夏岁币(澶渊之盟)

B. 影响:财政负担过大

③ 积弱积贫局面(表现)

1)积弱:A. 表现:军队战斗力下降,对辽、西夏作战屡败

B. 原因:兵权过度集中,政府腐败,兵力虚弱

2)积贫:A. 表现:财政困难 B. 原因:过度的中央集权造成“三冗”现象

【注:根本问题还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④ 庆历新政

1)背景(内忧外患)

A. 阶级矛盾尖锐

◎ 北宋建立后,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然后赐其大量田宅(地主有地无耕) ◎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农民起义频发(农民有耕无地)

B. 积贫积弱局面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C. 边疆战事吃紧,外来侵略严重(民族矛盾)

D. 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和改革派斗争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时间:1043年 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等

4)中心内容:整顿吏治,严格吏治管理,清除冗官

历史高中会考篇二: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道:

1.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

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

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 《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它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

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

相当。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

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

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理解: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作为世界文明奇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包括:它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也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第3课古代印度

知道: 1.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

理解:

1.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都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

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有不同。

2. 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伴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

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政府大力推崇佛教,到锡兰(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波斯、希腊、埃及等地传播佛教,使之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1.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2.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

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2.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

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标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程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知道:

1. 《荷马史诗》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2.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

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饿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知道:

1.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

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

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知道: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3.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4.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理解:

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知道:

1.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2.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3.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知道:

1.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2.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

的大帝国。

3.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

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2.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

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3.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

初步形成。

理解: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背景: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

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

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

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

1.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 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知道:

1.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

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2.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第二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历史高中会考篇三: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一、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原因:1、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决心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②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直接原因(借口)是: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① 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 危害: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的统治。

③ 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评价林则徐:

A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②林到广州后,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等);1839年6月,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了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所以是民族英雄。

B、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B、在鸦片战争中,他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评价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主要是因为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二)、经过:1840---1842年;爱国军民的抗英斗争:民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结果:

1、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2、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A、???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①1842年。②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特权:(协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关税的主权)

③、危害:◎香港岛的被割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巨额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五口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B、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所取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领土和主权开..

始遭到严重破坏;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潮。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一)、原因:目的:是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借口分别是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二)、经过:1856年爆发,英法联军。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攻陷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三)、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A、《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处通商口岸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B、《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等;

C、近代史上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俄国,共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

(四)影响:政治上:①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经济上;③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1)目的: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性质: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3)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总之,两次战争的目的、性质及影响相同,因此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三、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1、阶级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

(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其理论特点是把西方基督教议 、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三)经过:金田起义(1851年初);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北伐(目的是为了推翻 清政府的统治;失败原因是偏师北伐 、孤军深入;)、东征(目的是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西征(目的是为了巩固天京大本营)。

鼎盛时期(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后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坐镇安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为什么无法实施?

A、主要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的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B、性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C、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D、为什么无法实施?: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功绩: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崩溃。②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④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使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⑤它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特点:后四点功绩+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教训: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五、“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一)、原因:

1、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前,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根源: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

3、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二)、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评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方面。

2、意义:①《资政新篇》具有,②是先进的中国人③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没有实行的原因:因为它不是的产物,没有反映

???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把同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内容:三个“要不要”(看材料。)

②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③作用: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④维新派是怎样把关于变法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付诸行动的?A、推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B、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措施是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3、经过:公车上书:1895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施政纲领是《 应诏统筹全局折》;开始变法的标志是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变法法令主要内容:变法内容没有实施君主立宪的主张,行动比宣言退步)

5、结果: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发动,将光绪帝囚禁,变法内容除

6、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意义:①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逐步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②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原因: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发展资本主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②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在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意义:A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A、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激烈的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B、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二、??????什么是三民主义?进步性、局限性?

(1)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2)①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武昌起义:直接原因: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间:(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此次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1912年为民国元年。2、南京临时

历史高中会考

政府的致命弱点是:革命阵营中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3、法令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颁布,参议院制定。

②内容:最重要的是-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目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④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为什么说它失败?: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四运动

1、背景: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第一阶段:“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第二阶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③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质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作用:③、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④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共二大: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其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②意义: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条件:2、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一大”:A、时间、地点: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B、内容:改组问题。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③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主要区别: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中共最高革命纲领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二、国民大革命的开始:(1924――1927年)

(一)、???黄埔军校: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了同等重要地位。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①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斗争是省港大罢工②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原因:A、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叛军;B、得到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C、成立国民革命军;)

(四)、北伐战争:对象:吴佩孚(英)、孙传芳(英)、张作霖(日)

1、作战方针:先北上打吴佩孚→东进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

①主战场:湖南、湖北 ②过程:湖北(汀泗桥、贺胜桥)→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冯玉祥响应北伐);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2、北伐期间,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A、北伐期间,上海工人有何壮举?北伐军经过的哪三个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尤以的农民运动最为迅猛。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D、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3、北伐胜利的原因:群众的支持;C、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五)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局部失败);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就此失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同样发生了血腥大屠杀,著名的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李大钊殉难(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上述史实说明蒋介石已蜕变成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镇压革命的代理人.

3、???大革命的性质、功绩、影响、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①性质: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功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影响: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航程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④经验教训: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员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始于什么事件? 九一八事变。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1、“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包含了哪些阶级和阶层?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的报告,有何意义? 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一二·九”运动:①1935年12月9日,华北五省自治”等。②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具体见考题如下)

⑴简答下列问题:①西安事变何人发动?答: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何时?1936年12月12日;②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A、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政权。B、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希望和平解决事变,营救蒋介石。C、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③经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什么主张,使西安事变得以解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战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平、津”指什么地方? 北平、天津。

(2)“中华民族危急”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战争,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什么“新的大事变”? 八一三事变。其直接目的是什么?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针对“新的大事变”,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 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共产党将西北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其领导人:①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②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二、???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主要战役:

相关热词搜索:会考 高中 历史 历史高中会考知识总结 历史高中会考人教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