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中国传统科技(即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是应用科学,重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领先世界。

近代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重在理论研究和创新)落后世界

专题一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儒家:(1)创始人春秋孔子①思想方面:提出“仁”与“礼”,主张“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人人道德自觉建立礼乐文明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方面: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培养全面发展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整理典籍:死后其言论被编成《论语》;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失,改称“五经”)为基本文献

(2)战国孟子继承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后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3)荀子①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儒家"礼"的思想

2.道家:“虚无”“道”为世界根本;“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1)春秋老子①客观唯心论,“道”为世界根本 ②朴素辩证法,事物可相互转化 ③“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2)战国庄子①“道”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和无为 ②“齐物”.

3法家:①战国李悝(魏相):推行“尽地力之教”;严酷刑罚;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②商鞅(秦孝公时任相):废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③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法”“术”“势”三者合一,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

4.墨家:战国墨翟苦干和自我牺牲;“兼爱”“非攻”,讲究实际功利精神;认识论和逻辑论建立“类”“故”等中国最早逻辑学术语。史上称“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二.汉代儒学(已为儒教)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1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改革).

核心:罢黜百家、儒学独尊;"一统";天人感应,受命于天

2兴办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中下层人入仕。

各郡国建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但儒学地位上升(逐步确立儒学思想为正统思想),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

1儒学困境: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提出“道统”思想,仁义为最高的道;李翱提出“性命之源”。二人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士大夫掀起

背景: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唐末藩镇割据

内容:尊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

影响:研习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渐形成,理学孕育而生

4"北宋五子"和理学创立

理学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与佛老思想抗衡,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

①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万事万物衍生规律,人与万物本原合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②邵雍重排《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二人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建立开辟道路.

③张载开创理学中"气学"一派,唯物主义。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理学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核心是"仁",修养最高境界是"仁"。"孔颜之乐".

5朱熹学说和理学成熟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为理学经典。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孔孟.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影响.

主张:理气关系方面——

①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②万物之理归一,这就是"太极"中阴阳变化

④"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①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格物致知”

②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④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最大不同,是强调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时,还应有强烈社会责任心.

理学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达到仁者境界,儒学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②儒家干预政治关键是"正君心".,然后正纲常、正百官,后国治、天下平

6陆王心学与理学发展

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心学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①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意是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主张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安身立命之地.

②明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修养关键"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四明清儒学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1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主张:①针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挑战正统思想 ②认为孔子非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虚伪与官场欺诈

④诗文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主张:《明夷待访录》①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君臣平等

②限制君权。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近代考据学先河. 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③“亡国”“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把顾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4王夫之《船山遗书》

主张:①批判总结两千多年文化遗产。其辩学思潮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顶峰

②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三个方面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 ③唯物辩证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反对在"势之必然

"的历史运动之外谈"天命""神道","道统"对历史的主宰.

5唐甄《潜书》

主张:①倡导经世致用。儒学在于定乱除暴安百姓 ②批判专制君主,帝王皆贼

③抨击“官”为盗臣、民贼 评价:着眼于揭露黑暗现实,未批判制度,仍寄希望贤明君主。 专题二 古代中国科技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西汉早期书写用纸(汉代遗址和墓葬发现纸残片表明)

西汉时期的书写材料有:帛,竹,木,纸.

(2)改进:东汉和帝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有造纸工序示意图.

(3)外传:公元8世纪时,纸传到中亚,后来传到欧非.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出现:战国时期.最初称"司南".《韩非子》中提到。北宋《武经总要》提到指南鱼,用薄铁叶裁成;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的技术.

(2)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3)应用: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航海。北宋《萍洲可谈》和南宋的《梦梁录》中都有航海记载

(4)影响: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加速世界经济发展进程.

3火药

(1)发明:商周时期冶金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知识。据说汉《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为重要药材.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应用:①唐末战争中开始使用火药武器——火药箭

②明代的火器——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3)外传:12、13世纪传到阿拉伯,后到欧及世界各地。

(4)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

4印刷术

(1)发明:①唐发明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900年在敦煌发现.

②宋平民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实现印刷史上一大革命.(用胶泥作活字)

③元代王桢创造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印制了《旌德县志》

④明代中期,铜活字出现.印制最大一部书是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2)外传: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金属活字.

(3)影响: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出现准备条件.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发明,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培根称为"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的伟大贡献.

二艺术

1汉字

①殷商——甲骨文,金文 ②秦官方字体——小篆, 始于秦民间,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隶书 ③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草书 ④ 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楷书 ⑤开始盛行于晋(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代——行书。最后形成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

2书法家

①秦李斯篆书家.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③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

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⑤元代赵孟 ,创赵体.⑥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3绘画:石器时代陶器绘画;先秦两汉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国画”渐成熟.

中国画(国画):①材料:笔、墨、纸、砚、绢素、矿物颜料

②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③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 山水画:中国画精粹,内容以自然风景为主。讲究布局构图,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特色。意境是山

水画灵魂。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不拘泥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 文人画即“士大夫画”。强调个人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唐王维以诗入画,为文

人画鼻祖;宋苏轼注重诗意。“画中有诗”为中国画共同特点

4音乐

①河南舞阳出土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年七孔骨笛 ②西安半坡出土距今6000年陶埙

③湖北随县出土距今2400年青铜编钟,是20世纪音乐考古一伟大发现

④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吸收异族音乐融合成新形式:“相和歌”、“清商三调”(平、清、瑟);东晋:“清商乐”;南北朝隋唐:燕乐《秦王破阵舞》;明清: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5宫廷舞和民间舞

①宫廷舞:内容歌功颂德;形式华丽工整,结构严谨,技巧性和艺术性

历程:夏商产生——周代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鼎盛期——宋元宫廷队舞——明清衰落

②民间舞:内容与生产生活相关;形式喜闻乐见 例:敦煌《西凉乐舞》、宋兴盛

6戏曲

历程:秦汉魏晋时乐舞百戏——隋“四方散乐”——唐杂技歌舞——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杂剧与南戏——元戏曲音乐为元杂剧核心——明传奇剧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后形成“水磨调”成为主腔)四大声腔;皮黄腔、梆子腔等地方腔兴起——清1840年后正式形成京剧(在徽戏、汉戏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形成。)

? 京剧:称“皮黄”。属于板腔体,有二黄、西皮两个唱腔。行当有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后有生、旦、净、丑四行。是“国粹”之一

三古典文学

1《诗经》:最古老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手法,记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分《风》(是精粹,民歌)《雅》(宫廷乐,分大雅、小雅)《颂》(祭祀颂歌)三部分;句式四言为主,有杂言,表现。

2楚辞:诗歌体裁,浪漫主义手法。杰出代表屈原《离骚》,楚辞体又为“骚体”

3汉赋:骚体诗演变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

代表人物:西汉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汉武帝时全盛,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后期扬雄;东汉后期大赋少,小赋兴,意境清新活泼

4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三吏”“三别”)

5宋词:民间流行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唐代出现“曲子词”。出现话本

词人:唐白居易;晚唐五代韦庄、李煜;北宋柳永、苏轼;南宋李清照、辛弃疾

6元曲:分元杂剧和散曲,即“剧曲”“散曲”。固定演出场所称“瓦肆”或“勾栏”

杂剧家:关汉卿《窦娥冤》

? 散曲:金元时流行,元明兴盛。其兴起是诗体一次解放

? 杂剧: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7明清小说:章回小说为主要形式。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近代探索思想近代化即科学化多元化。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一新思想萌发19世纪中期——"师夷长技以制夷"

1抵抗派:a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组织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看法

b魏源:《海国图志》: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二人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2洋务思潮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

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二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冯桂芬、郑观应、王韬

2维新思想成熟: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思想来源: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资道路。

(1)严复:进化论思想1898年翻译《天演论》

(2)康有为: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孔子改制考》用孔子旗号变法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倡变法

(4)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3作用:爱国、进步、启蒙.

三 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同时提倡实业救国思想)

1代表:孙中山 先行者;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2思想来源:西方资民主政治思想

主张:暴力推翻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革命历程: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同盟会上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阐发为三民主义为革命指导思想;

1905—07年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促进革命思想传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四 民主科学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

1代表人物: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序幕,后改为《新青年》迁到北京,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等.

2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

? 新文化运动实际是在"科学"与"民主"下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资思想文化运动。

?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①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④消极:东西方文化看法偏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五 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1902年发表文章称他是社会主义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

2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成为主流思潮

(1)三次论战: 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之争;

1920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关于政党之争

(2)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篇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 创立者 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

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⑴《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⑶《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代表:屈原的《离骚》。 3、汉赋:汉代的一种文体。 4、唐诗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风忧国忧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6、元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7、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

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 ⑴进步性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⑵局限性: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 ⑴著书立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⑵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⑶成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

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⑵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和阶级基础; ⑶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位伟人,三大理论,三次巨变

孙中山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⑴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 ⑵反映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愿望⑶推动辛亥革命发展 3、评价

⑴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局限性

⑵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4、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作用: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1、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⑵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⑷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影响:⑴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4、历史意义:⑴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⑵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四、江 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历史意义: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⑵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⑷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文革”使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扫盲教育。 2、“文革”对教育事业的摧残。 3、1977年恢复高考。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用自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983年 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年 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⑴“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必修 历史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