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篇一:《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内容概要: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

中国大历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大中国的大历史评《中国大历史》第一次接触黄仁宇的书,是他的《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的是,他用一种叫做“大历史观”去分析万历十五年这个“无关紧要”的年头,竟然得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必然灭亡的结论!而选取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进行比较、分析,无不令人信服。大历史观的主要宗旨是:从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大历史观的观点在《中国大历史》中继续发挥光芒,作者通过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浓缩为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放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一个更为开阔和长远的认识,这是一种研究上的苦心孤诣,也是写作立意的高远取材,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在历史人物事件选取上,尽量突出主要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使得整个其中的中国历史显得流畅同时又具有典型性。在人物事件分析上,不以个人感情的好恶和偏见去评判,不以民族情绪去渲染,而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推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当时的历史情形和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历史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和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分析,结论上自然而然就容易让人接受。“人类中常有很多事迹,其历史上的长期和理性不能从短浅的眼光窥测,即使当时人物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尚有因果因素,超过他们的人身经验。”更令人钦佩的是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洞悉和透彻,其对于中国史实和人性的分析更具有震撼性。如对于封建帝国“数字管理”大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让我们对于帝国覆灭的必然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运用现代知识对封建王朝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让人读起来更通俗易懂,而对于帝王、臣子和百姓的“上欺下愚”的分析,对于大小传统的解释和剖析,对于帝……

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有感

上传: 李静凤 更新时间:2012-5-15 21:34:30

黄仁宇是历史学者中的异类,1976年,五十八岁的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首次出现在大陆读者面前。此书与传统的主流史学著作迥然不同,正如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所评论的“《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黄仁宇的著作均统筹于其“大历史观”之下。《万历十五年》是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而《中国大历史》则是以“大历史观”分析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黄仁宇将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高度压缩,又与欧美史纵向比较,指出了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大历史》并不是一本如《国史大纲》那样的通史著作,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何为“技术”?即是黄仁宇不厌其烦提到的“数目字管理” 。黄仁宇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数目字管理才导致无法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

黄仁宇治学以综合为主,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中国大历史》正是黄仁宇从技术角度统观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中国大历史》全书采用章节体勾画了从夏代至今五千年历史的轮廓,着重探讨了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和朝代的兴衰更迭两大问题。黄仁宇依据经济赋税体制的不同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帝国,唐宋帝国,明清帝国。三大帝国是统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分裂只是暂时的。

对于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问题,黄仁宇的观点与以往不同。在书中他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土壤、风向和雨量分析了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战国时,“葵丘之盟”提出各国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但各国不遵盟约各行其是,水害难以有效治理。治理时常泛滥的黄河必须全流域通力合作,需要由强有力的统一帝国来执行。否则一遇黄河泛滥,哀鸿遍野,战争在所难免。战争必然导致土地的兼并,而后由秦始皇完成最终的统一。 促成中国统一的另一地缘因素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长期侵扰。气候不利时,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侵,中原国家忙于自身兼并而无力抵抗。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国家在国防上也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三大帝国间隙,中原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必然遭致北方少数民族的烧杀抢掠。而帝国的末期由于朝政的腐败国家、实力下降导致中央政府威权的降低,游牧民族便会乘虚而入。

关于朝代的兴衰更迭问题,黄仁宇的探讨贯穿全书,从赋税、吏治等方面作了分析。朝代兴起之初,由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在赋税徭役上对百姓的盘剥较轻,但是随着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恢复、生产发展,王朝统治者必然不会满足于现有的掠夺,必定会逐步加重赋税。即使中央政府规定的赋税较轻,但是地方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激起政府和民众的对立在所难免。“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绅额外加征。”

赋税问题侧面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如何控制地方?唐之前及唐初,国家通过均田地,让农民获得部分土地的用权,限制了官僚贵族地主的土地兼并。而如果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农民的破产逃荒,造成国家户数的减少,进而使得国家赋税难以征收。王朝初期,国家通过均田地打击地方社会力量,维护中央威权。“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流动频仍,上述制度(均田制)渐渐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地方事务,结果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则日渐削弱。”

以上两个问题,是《中国大历史》一书探讨的主线问题。但是黄仁宇的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向初学者(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外国人)介绍中国历史,因而更侧重于用特殊的视角讲述历史。他自说此书注重想象,不注重机械式的记忆,写那些能够引起作者和读者共同好奇心的。

全书写到明代,作者的视角便转移到为何传统社会无法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黄仁宇曾说,他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都是基于晚明。因而本书写明代时也破例用了两章的大篇幅。两章的标题即给出了明朝的定性,《明朝:一个内向非竞争性的国家》和《明朝: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黄仁宇认为明代是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近代中国的衰落是从明朝开始的。

对明清历史,该书的着眼点仍是财政与税收。黄仁宇不同意资本家在明代产生的说法(称中国在明代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实无意义,这等于说一个小孩子不称他为小孩子,而勉强叫他“预备成人”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经济制度仍难突破。明代商业虽然出现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黄仁宇比喻道:16实际末叶的中国,颇像一种玉制的装饰品:从美术的角度看有它本身之完满,可是在结果的方面看来实为脆弱。国家的前进受着落后的制度与法律的限制。

黄仁宇认为1800年是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公元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

大跃进,也开启了现代国家的序幕;但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出现实用主义学说,却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屡战屡败的经验,以及往后一连串的文化罹难与退却(文化大革命),致令?现代中国?迟至20世纪才出现。” 鸦片战争之后,危机越深,改革呼声越高,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便是图存。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便是在危机与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前赴后继,犬牙交错。而甲午的挫败,使得清廷颜面扫地,民族自信心尽失,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加剧,知识界变法图强的主张高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种势力互相激荡,传统的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终于产生的了激烈的变化。

民国成立,但是新旧体制无法衔接,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的一套救国方式。

全书末尾,黄仁宇探讨了资本主义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构成,以此反观中国历史。黄仁宇站在他的角度,不认同中国之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从西方眼光看来,中国自相矛盾的情形很多,那些对意识形态死硬不肯放松的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倚之为自身安全的保障。

这本书是黄仁宇以往关于中国历史论述的总和。“《中国大历史》将上述各书(注:指<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21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等书)内容按时间的顺序综合,也加强了明清及民国初年的叙事部分。” 黄仁宇的本意即是能使此书接近初学者,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然而由于黄仁宇独立的立场、独特的视角,使本书具有不同于其他同类著作的风采。黄仁宇对历史的切入点也完全不同于传统史家。

初读黄仁宇的著作,会为其所创的新词犯难,无法理解,但是通读完其著作之后便会对这些新词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所提到的“数目字管理”“潜水艇夹面包”等都是在他以往著作中多次出现的,有的人便借此批评他卖弄概念,也有人批评《中国大历史》过于强调财政税收制度,忽视了文化的力量。其实,黄仁宇并没有忽视文化的力量,书中对每朝每代的文化业都作了简要的概述,只是文化并不是此书探讨的核心,他开篇即表明是要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历史。

佩服此书,是缘于黄仁宇对历史的概括综合之强,对史料的采用弃舍之当。对于这样一部让人入门的书,其实也并非只有初学者才适合读,那些饱学之士、埋头于历史细枝末节的人,也该看看这部“大历史”。

《中国历史》篇二:《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班级 学号 姓名得分________

一、单项选择(4×15)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A.西南的卢沟桥 B.元大都遗址公园 C.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周口店 14.会试的考中者称为()。

A. 举人 B. 秀才 C. 贡士 D. 状元 15.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经典是宋代宋慈写的()。

A. 《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 《洗冤集录》 D. 《伤寒杂病论》 二、简答题(15) 1、 儒家思想的内涵。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A.唐诗 B.诗经C.乐府诗 D.楚辞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A.孟子B. 韩非子 C.孔子D.庄子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A.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道家和墨家D. 儒家和道家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A.朱熹 B. 孟子 C.韩愈D.孔丘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A.汉朝 B. 秦国 C.齐国D.秦朝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A.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C.南宋末年D. 东汉时期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A.儒家 B. 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A.张衡 B. 郭守敬 C.蔡伦 D.祖冲之 11. 旗袍式样来自( )。

A.汉族 B. 满族 C.蒙古族 D.白族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A. 法相宗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13.科举制度创立于()。

A. 隋 B. 唐C. 明D. 清

三、论述题(25)

中国明代中叶以后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4×15)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D)。

A.西南的卢沟桥 B.元大都遗址公园 C.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周口店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B )。 A.唐诗 B.诗经C.乐府诗 D.楚辞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A )。

A.孟子B. 韩非子 C.孔子D.庄子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D )。

A.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道家和墨家D. 儒家和道家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D )。

A.朱熹 B. 孟子 C.韩愈D.孔丘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D )。

A.汉朝 B. 秦国 C.齐国D.秦朝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A)。 A.汉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D)。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C.南宋末年D. 东汉时期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C )。

A.儒家 B. 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C )。

A.张衡 B. 郭守敬 C.蔡伦 D.祖冲之 11. 旗袍式样来自( B )。

A.汉族 B. 满族 C.蒙古族 D.白族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C)。

A. 法相宗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13.科举制度创立于( A )。

A. 隋 B. 唐C. 明D. 清 14.会试的考中者称为( C )。

A. 举人 B. 秀才 C. 贡士 D. 状元

15.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经典是宋代宋慈写的( C )。

A. 《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 《洗冤集录》 D. 《伤寒杂病论》

二、简答题(15) 2、 儒家思想的内涵。

答:1、积极入世,主张仁政 2、在重民的基础上,讲究德治

3、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4、注重修养 5现实主义精神

三、论述题(25)

中国明代中叶以后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答:经济和制度原因: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保守封闭性。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严酷,抑制了 生机与活力。

科技体系内在原因:没有理论系统化;没有官方支持;封闭性。由于科技封闭和科学发现浅尝辄止,技术的传授范围小。

中国人思维方式原因:重伦理轻逻辑等等

《中国历史》篇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题

一)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前( 元谋人)人,距今约( 170万 )年,发现地是( 云南省元谋县)。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人会使用工具 )。

3、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 )人。

4、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5、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18000 )年,他们那种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生活集体叫做( 氏族 )。

6、懂得爱美、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 山顶洞人 )。 二)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 )原始居民。

2、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发现于陕西西安的( 半坡 )原始居民。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和(粟 )粮食作物的国家。

4、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河姆渡 ),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居民有(半坡 )、( 蓝田人)。

5、建造干栏式房子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 );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半地穴式 )的房子。

三)1、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黄帝)部落联合( 炎帝 )部落,在( 涿鹿 )一战中大败( 蚩尤 )。从此,(炎 )、( 黄 )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尊称黄帝为(“ 人文初祖 ”)。他的功劳是建宫室,制衣裳,教挖井、造舟车。海外华人常自豪地自称为(“ 炎黄子孙”)。

3、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尧)、( 舜 )、( 禹 )。历史上把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禅让制 ”)。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夏 )。其建立者是(禹),建立时间是( 前2070年 )。

5、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是( 嫘祖 ),发明文字的是( 仓颉)。

6、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大禹 )。

7、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于()时期或公元前( )年。

四)1、禹死后,( 启 )承父位,从此,( 王位世袭 )制代替了( 禅让制 )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的建立者是(汤),建立时间是( 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大战中被(西周 )灭亡。

3、商朝时,将都城迁到殷的王是( 盘庚 )。

4、夏、商、西周各有一个暴君分别是(夏桀 )( 商纣 )( 周厉王 )。

5、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 分封制 )制。即周天子把士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6、西周的建立者是( 武王),建立时间是( 前1046年 ),都城在( 镐京 )。

7、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是(夏桀)。施用炮烙酷刑的暴君是( 商纣 )。

五)1、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在( 夏商周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司母戊鼎 )和造型奇特的( 四羊方尊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

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2、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中国 )。

六)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 齐桓公 )、(晋文公 )、( 楚庄王 )等。

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齐桓公)。奠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城濮之战 )。

4、战国七雄指的是( 韩 )、( 赵 )、( 魏)、( 楚 )、(燕 )、(齐 )、( 秦)七个国家。其中地处最东方的大国是(齐 )。 5、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 长平 )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了。

6、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以“( 改革 )”为号召,扩展疆域。

7、“纸上谈兵”故事来自于(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指的战役( 马陵之战)。 七)1、出现铁农具是在( 春秋 )时期,到战国时,铁农具得到推广。

2、使用牛耕是在( 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抵推广。

3、战国时,秦国蜀守( 李冰 )在岷江流域中游修筑的( 都江堰 ),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 成都平原 )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 秦孝公 )支持下开始变法。

5、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是在( 春秋战国)时期。

八)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商 )朝,当时人们刻写在( 龟甲 )和( 兽骨 )上的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 ”)。

2、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 )上的文字,叫做(“ 金文 ”),也称“铭文”。

3、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4、相传( 2)千多年前的(夏 )朝,我国就已经有了历法。(战国 )时期,人们测定出的24个节气。

5、( 扁鹊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 望 )、( 闻 )、( 问 )、( 切 )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 屈原 )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 离骚》)。

7、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以整套( 编钟 )最为珍贵。

九)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春秋晚期思想家是( 孔子),他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记载他的言论的著作是《 论语》。

2、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春秋晚期思想家是(老子 ),他是( 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 道德经 》一书里。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墨子),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4、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的思想家是(孟子 ),他是( 儒 )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5、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庄子 ),他是( 道 )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6、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的( 韩非 ),他是(法 )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 秦)国国君的赏识。

7、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于《 孙子兵法》一书,此书的作者是春秋晚期的军事家( 孙武 ),他是( 兵家 )家的鼻祖。

第10课:1、公元前( 221 )年,秦王( 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

2、秦长城西起( 陇西),东到( 大海 )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匈奴。

3、秦始皇统一后使用的文字是( 小篆 ),使用的钱是( 圆形方孔钱 )。

4、秦始皇在思想上接受了李斯的建议采取( 焚书坑儒 )。

5、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始于( 秦 )朝。

十一)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 )和( 吴广)。起义的时间是公元前( 209 )年,地点是( 大泽乡 )。

2、秦朝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 徭役繁重 )( 刑罚严苛 )(赋役繁重 )。

3、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 )年,建立者是(刘邦 )即汉高祖,都城在(长安)。

4、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7年由项羽领导的( 巨鹿之战 )。

5、秦朝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上交国家说明( 赋役繁重 )。

十二)1、历史上把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埋藏称为“(文景之治 )”。

2、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时期的皇帝是( 汉武帝 )。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的正统思想。

4、“罢黜百家”是指除(儒 )家心外的诸子百家。

5、汉武帝接受(晁错 )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推恩令)。

6、( 汉武)皇帝自觉地给天下做一个重农的榜样。

7、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太学 )。它以( 儒家经五经)为主要教材。

8、十三)1、东汉明帝时,负责治理黄河的是( 王景)。

2、亲临治黄工地,命随从官员都去背柴草的皇帝是()。

3、西汉时领先欧洲1000多年的技术有()。丝织业已发明了( )。

4、东汉时杜诗发明的是(水排 )。

5、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汉 )朝。

6、西汉时,农业方面的成就就有( )( )( )。

7、两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叫( 耧车)。

8、汉武帝时统一使用的货币叫( 五铢钱)。

十四)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的是( 冒顿单于 )。

2、汉武帝时,大败匈奴,使匈奴再不能与西汉抗衡的是(卫青 )( 霍去病 )。

3、( 汉元帝)时,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传为佳话,为汉匈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

4、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的皇帝是( 汉武帝 )。

十五)1、汉朝人把(阳关 )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今新疆地区)黎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汉武学派(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 联合大大月氏夹击匈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9 )年。

3、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是(郑和 )。

4、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是在(前60 )年。设置的机构叫( 西域都护府)。

5、汉和西域通好后,从西域流入汉的物品有(哈密瓜 )( 葡萄)等。从汉传入西域的有( 瓷器 )( 丝绸 )。

6、在两汉时,经营西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班超)( 甘英 )。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指( 班超)。出使西域。

十六)1、东汉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是( 蔡伦 ),后人称这种纸为“蔡候纸”。

2、被称为“医圣”的是( 张仲景),他写的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是《伤寒杂病论 》。

3、东汉时中医学名著有《 伤寒杂病论 》,数学专著是《 九章算术 》。

4、世界上最早发明地动仪的是( 张衡 ),它是用来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

5、“麻沸散”“五禽戏”的创制者是( 华佗)。

6、纸张发明最早出现在( 西汉)。

7、东汉的医学家有( 华佗 )和( 张仲景)。

8、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造纸术的发明)。

十七)1、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西汉 )。

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兴起于(东汉)时期,把( 老子 )称为“太上老君”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记述了从( 黄帝 )到( 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其作者是( 司马迁 )。

4、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5、既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名著,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的是《史记 》。 十八)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重要战役是发生于( 200)年的( 官渡 )之战。

2、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 赤壁之战 ),发生于(208 )年,交战双方是( 孙刘联军)和( 曹操)。

3、三国时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官渡)和(赤壁 )。

4、三国鼎立之后,实现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的是(吴国 )国。当时台湾称作(夷州 )。

5、“三顾茅芦”会跟(刘备和诸葛亮 )有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诸葛亮 )的

《中国历史》

赞美。

6、“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 赤壁 )之战有关,孙权的大将(黄盖 )指挥军队用( 火烧 )的办法大败曹军。

十九)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朝代是( 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589 )年。

2、西晋的建立者( 司马炎 ),都城在( 洛阳 )。东晋的建立者( )都城在()。

3、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匈奴 )。

4、淝水之战发生在( 383 )年,交战的双方是( 前秦 )和( 东晋)。

5、四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前秦),是由(低 )族的苻坚建立的。他任用( )为相。

6、东汉末年,五胡内迁,五胡是指( 匈奴鲜卑羯低羌 )。

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得到广泛推广是在(春秋 )后期。

8、淝水之战中出现的成语有(民心所向)( 秦末)巨鹿之战出现的成语有( 破釜沉舟 )。楚汉之争出现的成语有( 乌江自刎 )等。

9、建立“宋”结束东晋统治的东晋大将是( 赵匡胤 )。

10、“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 南朝 )。

11、百姓饿死,反问“何不食肉粥”的皇帝是( )。

二十)1、439年,或(五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鲜卑),政权是( 北魏)。

2、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洛阳)。

3、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北魏著名政治改革家是( 孝文帝 )。

4、孝文帝把拓跋改为姓(元 )。

5、北魏和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统称为( 北朝 )。

二十一)1、第一次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的是(祖冲之 )。这比欧洲早(1000)年。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贾思勰 )写的《齐民要术 》。

3、我国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是《水经注 》。

4、下列距离生活年代最近的是(c )A、地动仪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麻沸散”

二十二)1、“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序》,其作者是( 王羲之 )。被后人称为(书圣 )。其书法特点是“( 如行云流水 )”。

2、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

3、南北朝著名的两大石窟艺术是( 龙门)( 云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地图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