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北师大历史篇一: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赣榆县城西中学2013-2014学年度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2、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4、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

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达?芬奇(意大利)——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蒙

娜丽莎》(达?芬奇)

(3)莎士比亚(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称为“四大悲剧”。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1、时间:15—17世纪

(1)积极: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打破了

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2)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

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1、时间: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人: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

6、影响:

(1)国内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7、《权利法案》:1689 年,目的——限制国王权力;制定机构——英国国会;内容: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1、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775年——1783年

3、战争的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

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

④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投降。

⑥结束: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

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国际: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①第二届大陆会议组织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

司令;②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

7、对华盛顿的评价: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美国的民族英雄。

8、《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第5课 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法国国庆节)。

2、结束: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大革命结

束。

3、性质: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4、影响: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

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5、《人权宣言》:1789 年,制定机构——制宪议会;主要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6课 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1、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1799年“雾月政变”。

2、拿破仑的文韬:三部法典——《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刑法典》、《商

法典》。

3、《民法典》的内容: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

4、意 义:《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5、拿破仑退出政治舞台:1815年滑铁卢战役。

6、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积极影响: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把大革命的思想、精神带到所到之处,

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消极影响: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们的利益,给

当地民族带来了灾难。

7、拿破仑驰骋欧洲战场和政坛的那段时间被称为“拿破仑时代”。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

2、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3、重大发明:

①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英国。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英国。

③富尔顿——蒸汽汽船——美国人。

④史蒂芬孙——蒸汽机车——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人们活动范围——英国。

4、性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1、英国对印度侵略:东印度公司(1600年),代表人物:克来武。

2、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英国的影响:从印度掠夺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把印度作为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把欧洲的商品经济和工业生产活动带到了印度,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上有利于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4、印度民族大起义:

①时间:1857——1859年

②导火线: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

③主力:土兵(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印度人)

④领导者:封建王公贵族(代表:章西女王)

⑤结果: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失败。印度成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

⑥影响:表现了印度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⑦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是:反殖反封建。(不能说成反帝反封建)

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1、三角贸易(贩卖黑奴贸易):

①时间:16?世纪——19世纪 (三角贸易的实质是殖民掠夺、掠夺财富)

③三角贸易的目的:补充劳动力以及掠夺财富(实质是掠夺财富)。

④影响:

对非洲: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去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长期落

后;

对欧洲:获得大量财富;加快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对美洲: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对美洲的开发。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的事迹:1813年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 1825年上秘鲁独立,为纪念玻利瓦尔命名为玻利维亚。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被拉美人民尊称为:拉美的解放者。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宪章运动:1837年,英国——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两颗巨星)研究的理论成果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 巴黎公社:

①时间:1871年3月28日 。

②性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③失败:“五月流血周”。

④意义: 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公社战士所体现的英勇不屈、不畏

牺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2、《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战歌。

3、“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意思: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1年

3、颁布者: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生自由。②农民可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土地(份

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当地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民

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5课 坚定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林肯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结束:1865.4 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胜利。

4、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

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7、林肯的贡献: 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统一。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一、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俄国)

3、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措施: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派遣留学生,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

④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7、影响:

①积极性: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一个例外,日本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

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也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

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8、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强国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17电气时代的来临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成果:

①新能源(电、石油)的出现和利用。

②新机器(内燃机)和新产品的创制。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汽车、飞机)的出现。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电报、电话)的发明。

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进了

“电气时代”。

3、爱迪生:

①美国人,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

②发明: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蜡纸等。

③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④名言:“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这九十九的汗水”。

4、卡尔?本茨:德国人, 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

燃机的汽车。

5、亨利?

北师大历史

福特: 美国人, 1913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美国被称为 “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6、莱特兄弟:美国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1903年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7、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将科 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第19课 缔结结盟的狂潮

1、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①成员国:德、奥匈、意大利。②核心:德国

2、拼盘式的“三国协约”:

成员国:英、法、俄。

3、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争夺世界霸权和

瓜分世界领土。

4、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5、后果: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开始):奥匈帝国在1914年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4、转折战役: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法、德),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新式武器:毒气、坦克、战舰、飞机

6、结束:1918年11月1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盟国战败。

7、影响: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参与国家33个,15亿人口卷入,战火燃遍欧亚非,阵亡人数840万,受伤人数2100万,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8、一战性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性质外,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9感悟:我们要珍爱生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1、兴起的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北师大历史篇二:北师大历史初二上册年代表

历史初二上册年代表

1839年虎门销烟(6.3)

1840年鸦片战争(6月~8月)

1842年南京条约(8月)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0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0月) 太平军进攻苏、常州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7月)

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

1881年收复伊犁

1884年 在新疆设立行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8月) 建立兴中会(11月) 1895年《马关条约》(4月) 公车上书 广州起义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

1898年百日维新(6月) 戊戌政变(9月) 京师大学堂创办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6月)惠州起义

1901年(辛丑年)《辛丑条约》(9月)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 废科举电影《定军山》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 1909年 京张铁路通车

1911年 武昌起义(10.10) 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1)袁世凯就任(3月) 1914~1918年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1915年《新青年》创办(9月)

1919年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学生(5.4) 工人(6.5) 1921年 中共一大(7.23开天辟地)

1924年国民党一大(1月)黄埔军校创办(5月)

1926年北伐战争(7月)

1927年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南京“国民政府”(4.18) 南昌起义(8.1)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9月)

1928年 井冈山会师(4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9.18)

1934年长征开始(10月)

1935年遵义会议(1月生死攸关)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10月) 西安事变(12.12)

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12.13起)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百团大战(8月)

1945年中共七大(四月团结胜利)日本投降(8.15宣布;9.2签约) 重庆谈判(8月) 《会谈纪要》(双十协定,10.10)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6月)

1947年转战陕北(3月) 孟良崮战役(3月) 跃进大别山(6月) 1948年辽沈战役(9月)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1月) 1949年渡江战役(4月)国民党政权覆灭(4.23)

北师大历史篇三:北师大版八下历史归纳--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基本情况。

答:①时间:1949年9月

②地点:北平

③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

④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2.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

答:①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③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基本情况?

答: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

②内容:(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4.开国大典的基本情况?

答: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②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答: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时代改变]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身份改变]

③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历史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

答:①时间:1951年10月

②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③标志: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解放

④意义:实现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港澳外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1.土地改革是怎样的?

答:①时间:1950年6月——1952年底

②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成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意义:(1)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历史意义]

(2)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民的身份]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生产力增加]

2.抗美援朝战争是怎样的?

答:①时间:1950年6月——1953年7月

②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③目的:保家卫国。

④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⑥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3.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的原因?

答: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全国人民大力支持;

③志愿军的英勇奋战;④中朝军民并肩作战。

4. 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的意义?

答: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 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精神?

答: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的?

答:①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②大会内容:(1)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怎样的?

答: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1)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意义: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的?

答:①时间:1953年12月 事件:中印谈判②首倡:中、印、缅 ④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答:①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中国外交的主要(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6.万隆会议是怎样的?

答:①时间:1955年4月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主要人物:周恩来、陈毅

②性质: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③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④精神: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反映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第四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怎样的?

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实质上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2.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的?

答:①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1)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④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⑤结果: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三大改造是怎么样的?

答:①时间:1953---1956年底

②内容:

4.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及影响?

答: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③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1.中共八大是怎么样的?

答:①思想准备: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理这一思想。

②时间:1956年9月地点:北京

③性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④贡献:(1)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提出了“56年总路线”: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2.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答: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①时间:1958年5月

②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样的?

答:①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实际表现:大炼钢铁运动,放农业“高产卫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大二公)。

③性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①广大干部群众白白付出了辛勤劳动;[平白劳动]

②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错误]

③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后果]

6.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训?

答: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任何新生事物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错误是难免的,要及时修正调整

7.我国如何调整被破坏的国民经济?

答:①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②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分析和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缺点、错误和教训。中央主要领导人分别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

③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

国民经济的调整。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新的经验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怎样的?

答:①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涉及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②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8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实际指向刘少奇和邓小平。

③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全面内乱?

答:红卫兵、造反派冲击和批判各级领导干部,自1967年上海造反派夺取上海党政大权起,全国掀起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夺权狂潮很快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全国一片混乱。

3.刘少奇冤案是怎么样的?

答:在林彪、江青等人的诬陷下,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不久,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4.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死去人身自由,这说明什么?

答:①国家主席的尊严受到侵犯;②宪法和法律受到侵犯;③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5.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

答:①1976年4月5日,首都人民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广大干部群众群情激奋,形成声势浩大的抗议“四人帮”的革命活动。“四五运动”是粉碎文革的前奏。

②1976年9月,毛主席去死,“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③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

6.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造成了哪些危害?

答: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社会秩序完全混乱;[社会情况]

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经济情况]

③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④使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危害。[文化和思想]

⑤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差距]

7. 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

答:①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②文革给国家留下了深刻教训,从反面为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

相关热词搜索:北师大 历史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 北师大版九上历史试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