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回家,才是大事]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12年,世界末日会来临吗?老实说,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更吸引我们注意的是新浪曾经的一项调查:假设世界末日明天就要来临,你会选择同谁共度?近九成的人选择了和父母、子女、爱人――也就是,我们的家人,在一起。
  居然有近九成的中国人作此选择?
  请原谅这个唐突的质疑,中国人不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血缘的族群之一吗,绝大多数人作此选择有何奇怪?不错,中国人注重家庭血缘关系,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但今天,它却更像一个传统的说法,现实日益指向其反面――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日益疏离,亲情日益淡漠。
  “春节将至,又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这是句老套的春节抒情语,饱含祝福,但是,现在,它与事实已越来越不相符――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回家过年。
  对于年轻人来说,家的观念越来越淡,亲情越来越淡。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京城白领记不起父母的生日,七成以上的白领一年中最多只回5次家(父母家在同城),九成以上的白领不想与父母同住,他们不愿跟父母兄弟姐妹交流及获得支持,更愿意与朋友交往。
  2010年,中国有120多万对男女誓言“执子之手与字偕老”,也有196万多对夫妻劳燕分飞。2011年的头3个月里,每天有五千多个家庭解体,北上广深四城的离婚率都超过35%,80后成为离婚主力军。
  在中国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在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的价值变迁中,家庭越来越小,另类家庭――单身、同居、分居、离婚、丁克、单亲甚至同志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把它称为家庭的碎片化,我们的祖辈乃至我们的父辈那种几代同堂、其乐融融(或者烦恼无尽)的时代一去不返,我们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孤独。
  家,我们的出生地,我们的安乐窝,我们成长的母体,无数人奋斗的终极目标,还像从前那样温暖、那样稳定吗?
  价值观的流变,个人主义的当道――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移,无疑是这场宏大“家变”的思想背景。同时,这场家庭大变局也有社会转型、国家保障缺失、社会性的成功焦虑等中国语境。
  如同本刊记者所言,城里家庭,夫和妇白天往市中心赶,晚上再散回城市周边,汇成每天的高峰时段;农村家庭,夫和妇年头往城里赶,年尾往乡下赶,汇成一年一度的春运高潮。“父母在不远游”是古训,古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留守儿童、留守妻子是新名词,正在酿成新问题。甘肃正宁校车事件发生后,人们发现死亡儿童最多的于家咀村,长年在外打工的有720多人,留守儿童270多人,8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
  社会化生产和分工,抽离了家庭的传统功能。过去,家庭是生活的场所,是生产的场所,是娱乐的场所;现在,吃饭可以在餐馆,家务可以请钟点工,娱乐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家庭的功能一直被外包……
  人是情感动物。经历过亲情虚无与家庭离析的人们,在疲惫孤独中,重新审视家庭与亲情的价值,反思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反省人生的意义。
  老家四川自贡的畅销作家郭敬明说:“家给我的不单单是户口簿上出生地一栏的内容,更塑造了我的个性,赋予我整个灵魂的内核。”
  一个叫晓娟的姑娘,在“爱家日”活动中获得了从北京出发的返乡机票,她说:“这趟额外的回家给了我一次反思的时间,让我认真想了想家的意义、亲情的意义,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家庭和工作之间、钱和情之间平衡得更好一点的。”
  假如有世界末日,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同家人在一起。我们相信,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选择,也是地球人的选择。
  这是终极的、人性的选择。
  2012年世界末日会来临吗?――干嘛讨论如此区区小事?春节回不回家,才是大事。

相关热词搜索:才是 不回家 回不回家 才是大事 小朋友回不回家吃饭 老公每天都不回家吃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