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中仁政民本思想之探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河南省偃师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 要】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家思想适合封建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文章就孟子散文中的仁政民本思想略作了探析。
  【关键词】孟子散文 仁政民本思想 影响
  悠悠中华,滚滚江河,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直到今天,他的政治理论、经济观点、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仍为人们所沿袭,所实践,所证明。他,就是孟子。
  一、孟子思想核心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大师,早年曾游学齐、魏等诸侯国,曾为齐宣王客卿。宣王很尊礼孟子,但对他的学说始终不采用,这是因为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讲“攻伐”,而他却一味宣传王道仁政,不符合统治者要求。孟子生性刚烈,他的处世原则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在对待国君态度上,孟子绝没有孔子那样恭顺,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他推崇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而且他的胸襟抱负也是远大的,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自信。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这与孔子“仁”的学说和“德政”是一脉相承的。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民本论”,即“民贵君轻”,他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同时大力推行学校教育,进行礼乐教化。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两方面理论依据,即政治理论——民本论和哲学理论——性善论。从民本论出发,统治者要想统一天下,长治久安,必须推行仁政;从性善论出发,百姓需要贤明仁爱的国君,这为统治者推行仁政提供了可能。总之,民本论是建立在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之上的。
  二、孟子仁政民本思想在其散文中的体现
  孟子早就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他在《孟子·尽心下》中提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可见,君主治国必须首先照顾到百姓的利益,否则国家很难长治久安。当然,孟子的民本思想仍是从如何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来强调民本的,因而仍带有一定阶级局限性。但他能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充分体现了封建时代进步思想家的战略眼光。因此我们说孟子把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顶峰。
  从这种“民贵君轻”思想出发,孟子敢于揭露“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的悲惨现实。孟子认为:“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并对暴君发出声讨:“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敢于站在人民的立场替广大黎民百姓说话,大胆揭露社会弊端并批判统治者的昏庸,实在令人钦佩。
  孟子一方面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另一方面极力推行王道,施行仁政。他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故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他主张以德治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同时还强调推恩于人:“《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以德服人,让人心悦诚服。
  孟子这种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还表现在“制民恒产”方面。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讲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在孟子看来,一个圣明的国君治理天下,必使天下贤能之士都被招揽到他的朝中,使所有耕种的百姓都聚集在他的田野上,所有经商的人都愿到他的集市中买卖交易,如此下去,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百姓殷实富足,谁能抵御过他呢?
  孟子仁政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与民同樂”争取民心方面。他在《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中写道:“‘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向齐宣王列举了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证明了“与民同乐,天下王矣”的重要性。正如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同时,他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战争胜负取决于民心向背。
  三、孟子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历代开明国君无不从中获取教益,采取措施,巩固统治,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从而出现了汉初稳定发展局面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君民关系如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从而有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百姓困顿,民生凋敝,要爱惜民力,“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明太祖洪武实录》)。如此史实不胜枚举。孟子仁政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减轻了人民负担,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孟子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起到缓解协调作用,为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基础,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孟子提出一套“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和薄收赋税、社会分工等经济制度,让人们能够仰可事父母,俯可蓄妻子,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实现财物平均分配就不担忧贫穷,百姓生活安定就不怕人口稀少。目前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缩小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全面脱贫向小康社会迈进,无疑是英明之举、伟大之策。
  其次,孟子的天人合一、民为国本思想,与党的十八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实现绿色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再次,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在人性向善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才能殷实富足;只有人人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和谐完美。
  今天,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用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只有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民心向背的作用,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如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孟子 仁政 民本 散文 思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