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必修2历史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二内容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二内容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必修2历史篇二:历史必修二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b)

古代中国农业相继经历了“刀耕火种 ”的原始阶段、石器锄耕和铁犁牛耕的阶段。

1.刀耕火种:人们在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西汉时中国南方 仍采用这一方式。

2.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中国,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代,

便于中耕的曲柄犁 和大镰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用的耧车,说明农具有所改进。东汉因二牛抬杠的回转不灵,出现了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 这一先进的耕作技术,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标志着我国犁耕趋于完善。

3.主要影响: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中国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 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1、战国:李冰主持的和郑国主持的工程;

2、秦朝: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而修筑的沟通湘水和漓水的;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治理黄河。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1、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经济。

2、耕作方式:以为主,精耕细作。

3、主要生产目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经营方式:以经营为主(最基本的特点),农业和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5、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脆弱性(容易破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1)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2)商代:有专门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礼》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女纺织生产被称 为“妇功”

(3)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说文解字》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子,提到的花色品种达二十 余种。考古出土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 和起绒锦等,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5)宋代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棉布 成为当时民 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蚕桑种植面积扩大,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纺织业中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

(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b )

1、商周时期

(1)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 泛,生产规模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 和 秩序 ,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 平,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亦称后母戊大方鼎)。

(2)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2、两汉时期:

(1)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 制度

(2)汉代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汉代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 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4)后续发展: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 记载。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1、唐代:

(1)独特的美术釉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2)瓷器: 唐代制瓷业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 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赞美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杜甫诗中是这么描述大邑白瓷的“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 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白瓷孩儿枕)、河南、江西景德镇窑、浙江泉窑 、陕西耀州等闻名天下;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 此被称为“瓷路 ”。

3、清代康熙年间,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 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品种多达十余种。(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

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 控制市场物价,五都指的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 经形成。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政府设“”进行管理。

4、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比较繁荣,说明在当时,原有的“市” 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和 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在诗中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清明上河图》在 形容汴京(今河南开封)商市的繁荣时,说最热闹的地方,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6、清,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四大名镇为镇(江西)、汉口镇(湖北)、佛山镇(广东)、朱仙镇(河南)。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强调发展,限制和的发展;

2.目的:维护国家政权的基础;

3.概况:

(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不能正常发育。

(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明王朝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免受威胁

3、沿革: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政策;短暂的“开放”实质上 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4、影响:扼杀了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以极端的面貌走向的世界。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

1、过程:

(1)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以英国为首的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华商品输出;以中国棉纺织业 的衰败标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解体加速:从19世纪60、70年代起,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强,并打入内地 市 场。

2、表现

(1)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一部分农产品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影响;

(2)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受破坏;手工业部门遭沉重打击;

(3)商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 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了上 海 。

3、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b )

(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外商企业利润的 刺激(列强的经济入侵是主要原因)。

(3)地点:上海 、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

①洋务派官办企业

②中小地主 、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③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3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 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c)

1、发展不均衡:①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于地区

②从领域上看,主要集中的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息。

(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b )

1、条件:

(1)甲午战争后列强的商品 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主要原因)

(3)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 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

2、时间:甲午战后 后到一战前(1895——1911年)

3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12——1949年)

(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c)

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 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 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的促进;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最主要原因)

2、时间: 1912年——1919 年 3、表现:实业团体不断涌现;海外华侨的投资增加新建厂矿和新增的资本速度和规模空前;发展最快的 工业是纺织业 和面粉业 ;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4、不足: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 民族资本;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5、结果: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

1.原因:内战的破坏;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政策; 美国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 航海条约》);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捐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可见,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b)

1、背景:

(1)路线方针的制定: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方针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2)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 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在农业上是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合作社;对资

本主义工商(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必修2历史)业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也称赎买)。到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随着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2、时间:年9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要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 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主要任务的提出,集中体 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 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2、开展:1958年,在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 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和“”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教训:的教训是发展生产力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教训是调整生产 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四)“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人 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 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 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

1.内容: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78年12月,安徽省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1980年 四川省首先取 消人民公社。到1983年初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已经达到93%。

3、作用: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 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b)

1、形成: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80,开放深圳、 珠海 、汕头、厦门 四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上海、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是宁波和温州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 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将海南作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的 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内

必修2历史篇三:高中历史必修2——世界史

大厂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练习题

必修2,世界史专题

1.下表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 倍左右)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2.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4.1768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制成了水力纺纱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下列对这一“重大的进步”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B.使人类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

C.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开端 D.促使人们更加重视机器的利用

5.14、15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上开始觉醒??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导致欧洲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

A.工商业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寻金热”的推动 D.世界市场的扩大

6.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机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7.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8.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发电机和电动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由此不能说明

A. 英国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德

B. 英国的蒸汽机车制造技术领先世界

C. 德国军工技术发达

D.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9.“欧洲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

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建立起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A.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B.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D. 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1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探险家对美洲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C、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

11.“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原因是

A. 非洲黑人奴隶的反抗和斗争

B. 英国对非洲殖民政策的停止

C.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D.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12.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A.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B.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C. 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13.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1930年,美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92万台、

6.1万台和5万台;到了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156.7万台、19万台和11万台。导致上述现象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A.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B.推行“以工代赈”

C.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15. 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16.1935年,罗斯福总统在签署一项法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它“将保护未来的行政当局,使它不致因需向穷人提供救济而难免沉重负债。??这项法律照顾了人的需要,同时又向合众国提供了极其健全的经济结构”。“这项法律”是

A.《紧急银行法案》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农业调整法》 D.《社会保险法》

17.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

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18.在新政伊始,罗斯福给朋友写信到:“我深知迄今为止,我们实际上做的多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但是当时的严峻形势让他不得不做出改变.“我们必须实行通货膨胀,这是不可避免的”。罗斯福的上述言论

A. 表明其被迫接受部分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剧国内经济的恶化

C.说明新政在“干预”和“放任”之间摇摆

D.意在消除危机的影响

19.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20.在《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最符合“修补资本主义”的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

C.掀起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D.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1.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A. 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

B. 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D.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22.“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历史 必修2历史商业 必修2历史知识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