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秦国历史篇一:秦国历史人物

李斯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

官宦生涯

早年

年轻时,在楚国上蔡郡担任刀笔吏,主要掌管乡中的文书资料。他见到居室厕所中的老鼠饥馑慌张,而粮仓中的老鼠饱食无忧,感叹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于是向荀子拜师。学成后,他考察时局,认为楚王无能,六国衰弱,因此决定西入秦国。当时他辞别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入秦仕官

进入秦国时,刚好秦庄襄王薨亡不久,那时吕不韦升至相国,所以投靠吕不韦的门下担任食客,同时受到吕不韦的赏识,因此得到机会向秦王政分析局势、提供计划。果然秦王被他的连横策略打动,任用其为长史。然后采用策略,利用重金收买天下名士,并对于不愿结交者,采用刺客谋杀手段。后来正式升任为客卿。

受到重用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爆发韩国籍水工郑氏名国者,利用修关中水渠耗费秦国银钱,担任间谍的案子,在宗室大臣的鼓噪之下,秦王下令驱逐一切六国籍官员,李斯因此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过目,内容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富强。

李斯在文中表示:

泰山不舍弃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才能成就其深广。君王不抛却庶民们,才能彰明其道德。所以地方不分东南西北,人们也不分国内国外,四季都能富足丰美,鬼神也会保佑赐福。这就是五帝与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国家竟然抛弃老百姓们来供应敌国,抛却外国籍的宾客来资助六国诸侯,使得天下的士人,退步不敢向西走,停了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偷米贼的作法啊!

秦王政因此而决定取消逐客令,也正式重用李斯,任为掌司法的廷尉,并加强对各国进攻。

谋害韩非

秦王读过韩非写的书籍,对于韩非的博学,非常仰慕,一直想见韩非,并恐吓韩国。韩国对于秦国十分恐惧,所以派韩非到秦国请求两国的和平,这时的秦王将韩非扣留在秦国。到了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年),李斯怕秦王重用韩非,私底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

协助帝业

协助秦王政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全国货币制。不久升任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建议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等百家之学,又坑杀儒生(实际应为坑杀术士,但因后世书藉讹传为坑杀儒生),史称“焚书坑儒”。

合谋易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重,当时太子扶苏正在上郡担任蒙恬部队的监军,始皇把传位于扶苏的诏书交给赵高,不久驾崩。不过赵高想要立公子胡亥为帝,于是找胡亥、李斯来合谋,原本这二人不接受,但因赵高的辩驳,改变了念头。而后李斯不公开秦始皇的死讯,和赵高合谋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派使者赐死太子扶苏,是为沙丘之变。事情成功之后,到咸阳时,才公开秦始皇的死讯,胡亥登基

称帝,是为秦二世。

遭受陷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大泽起义。不久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也诬陷李斯的儿子参川太守李由通敌。知道实情的李斯上书给天子申冤,但被赵高扣下,并送入狱中。后来李斯忍受不住刑罚,被迫认罪,判处死刑。此时李由已在雍丘阵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临死前对另一个儿子说:“我想跟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的东门猎兔,难道还能吗?”[3]父子相泣,夷三族。

影响

李斯所推行的政策,无一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央集权

书同文

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石刻

《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主要作品

《谏逐客书》:抗议秦国驱逐移民者法令。

会稽刻石

琅邪台刻石

蒙毅

蒙毅(前3世纪?-前210年),为秦朝大臣蒙恬之弟,主掌刑罚及监察朝臣(廷尉)。 蒙毅是秦始皇的上卿,在始皇帝晚年,他是最被信任的大臣之一。出行做秦始皇的参乘,入则在皇帝的御前。早年赵高犯罪,蒙毅作廷尉,曾经判死刑,赵高有才华,秦始皇不舍,于是赦免。但赵高从此仇恨蒙氏世族。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策划拥立胡亥。为了取得成功,赵高矫帝诏,赐死太子扶苏,是为沙丘之变,蒙恬和蒙毅被逮捕禁锢,最终处死。

扶苏

扶苏(?-前210年),姓嬴,是秦始皇的长公子。后被赵高、李斯等人谋杀,改立公子胡亥为帝。扶苏素有贤名,天下尚不知扶苏已然冤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后来陈胜、吴广起事反秦二世之时,便假称“公子扶苏”起兵,以号召响应的武士。

生平

秦始皇统—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1][2][3][4][5]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术士全部“坑之咸阳”,即为历史上的“焚诗书,坑术士”。

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蒙恬部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以玺为遗诏,要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阴谋让扶苏弟胡亥继位,篡改始皇遗诏,以胡亥即位,同时另书把蒙恬和扶苏赐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敕书到上郡,扶苏遂准备自杀。大将军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

自杀于军中。

一说后来的秦王子婴即是扶苏之子,但史书又记载子婴与其两子谋杀赵高,如子婴为扶苏之子,则其子尚幼不可能参与谋划,故此说存疑。

史禄

史禄,又称监禄,生卒年不详。秦朝人,姓不详,名禄。

史系官职名,即监御史。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屠睢攻打越人。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便命史禄在今广西安县开凿河渠以沟通湘、漓二水。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凿渠,又称零渠、澪渠,即今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今灵渠公园纪念馆有史禄、马援、李渤、鱼盂威等四贤的塑像。

王绾

王绾,秦朝丞相。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时,王绾与冯劫、李斯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认为应称皇帝。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之地距秦国遥远,应该分封皇子或宗室子弟守卫。廷尉李斯反对,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建议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将全国封为三十六个郡。

徐公

徐公,秦末的范阳县令。秦二世年间,陈胜等人起事,于是群雄并起。陈胜命武臣,北上扫荡赵地。连下十城,但以范阳县令徐公为首的赵地秦吏都没有投降。

秦国历史

后来名士蒯通来游说范阳县令徐公投降赵王武臣,范阳县令徐公被其利弊所动,用马车送蒯通去说服赵王武臣接受自己的投降。

秦国历史篇二: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

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

秦国为什么能够扫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个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恐怕早有人已经分析得接近于真相了吧。不过我并不清楚,迫于老师的要求,我只好以我无知的头脑也来做做简单的分析。

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奋六世之余威”,何为“六世”?就是自秦孝公至秦庄襄王,共历六世,然后才是秦王政。这说明,统一天下并非由嬴政一朝单独完成的,虽然灭亡六国全是在秦王政后期,仅仅用了十年,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国力的不断积累和历朝君臣的不断努力。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大家所熟知的秦穆公的故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自然也是有所作为的。然后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顺势而生,而其中秦孝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吧。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大家不要因为商鞅之死而鄙视秦惠文王,要知道,秦国国君由“公”进爵为“王”就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而且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还灭了古蜀国(在后面还将提到)。惠文王死于公元前311年,然后上台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不过几年,其主要成就是稳定秦国局势,并保持秦国的“国际地位”。继秦武王王位的是秦昭襄王嬴稷(又称嬴则),嬴稷在位五十余年,在其在位期间所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主长平之战以及灭西周国。继昭襄王而立的是秦孝文王及秦庄襄王,两位秦王在位时间都很短,还没有来得及展示雄才,巨大的责任便落到了年仅十三岁的嬴政肩上了。历史学家曾评论说秦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昏庸无能之君,上梁正则下梁不歪,光从最高统治者这个角度看,秦国能够统一天下也不足为怪。当然,功劳是属于集体的,光有明主还不行,能臣勇将也是不可或缺的。春秋时期的咱就不提了,仅从孝公到始皇时期,其间就有不少闻名于世的能臣勇将,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是其中的代表。商鞅推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统一度量、推行郡县制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奠定了基础。张仪两次相秦,他运用纵横之术分化瓦解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盟关系,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取得节节胜利,而且还为秦国取得一部分疆土。范雎为秦昭襄王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方针,对内“固干削枝”,对外“远交近攻”。还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统率赵军,最终在长平之战败给白起。李斯就更不用说了,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立下巨大功勋。以上举的是文臣,下面再来举几位武将。白起,有“战神”、“人屠”

之称,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歼敌无数,严重打击了对方。秦灭六国,除韩国以外的其余五国全为王翦、王賁父子所灭,王翦何许人也?与白起同列战国四大名将,破邯郸、灭燕赵、亡楚国,这些无不是王翦的功劳。成龙有一部电影叫《神话》,里面有一个人物叫蒙毅,历史上是真有这个人的,不过他没他哥哥有名,他哥哥是谁?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蒙恬。蒙恬将军参与了灭齐国,并率军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以上所列只是其中一部分,秦国人才云集,不可斗量。(有人说,秦国武将多是“自产”,而文臣则多是“进口”。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秦国历代名臣名将大都不得善终)

以上说的是人才方面,仅有人才还不行,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和混乱的国际局势对秦国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但这过于宏观,我想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一些分析。

经济方面。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幅提高,而秦国更因商鞅变法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而实力大增。秦国的关中地区乃是一个富庶之地,秦孝公时将国都由栎阳迁到咸阳,关中地区进一步开发。汉中盆地也是个土壤肥沃的地方,其周边的巴国、蜀国、楚国都曾控制过该地区,不过这块“肥肉”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的口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灭了巴、蜀,得了四川盆地。当然,仅是得了地盘还不足以更大程度的富国强兵,这就得大力发展农业。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水工郑国开始主持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大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使关中平原的农业迅速发展(有趣的是,郑国其实是韩国派去“疲秦”的间谍)。还有一项更为有名、更有意义的水利工程,那就是都江堰。都江堰是由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逐渐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利用,使秦国粮食产量得到相当的提高,从而人口增长,兵源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再说制度方面。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税禾“,就是按田亩收税。到了秦孝公时,商鞅采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策,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实际上是承认土地私有。秦献公时颁布”止从死“的法令,废除用人殉葬的陋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更有现实的是,它为秦国保留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县制的普遍推行,使中央集权得以确立,有利于调动全国力量。商鞅制定《秦律》,保证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还有在观

止、爵位制、军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设。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它使秦国在制度上也超越了其他诸侯国。

还有战略方面。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比如说,如果赵王没有中计,在长平之战中遭到坑杀的是秦军,那么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假如荆轲刺秦成功了,历史又会如何发展?秦国的成功,离不开其一代代君臣的战略谋划和战场上将军谋士的战术选择。刚开始,秦国并非最强的诸侯国,要想在乱世之中生存下去,必然要有灵活的政治手腕。秦孝公审时度势而排除万难重用商鞅进行变法,那怎样才能为秦国的变法赢得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呢?秦孝公和商鞅很有办法,他们制造出秦国贫弱的假象,训练新军也是在大山里进行。这种障眼法,效果很好。后来其他诸侯国越来越感觉到秦国的强大所带来的威胁,遂有犀首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合纵之策。有苏秦就有张仪,张仪采用连横之策,使韩、魏屈服,瓦解合纵联盟。秦昭王时范雎提出“远交而近攻”的战略,就是暂时结好相对较远的齐、楚,而攻取邻近的三晋,“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秦国在攻取东方六国之前,已先安抚了后方的西戎和攻取了南方的巴、苴、蜀等国,这既给秦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也创造了稳定了后方,所以后来秦国才敢出动大军与赵、楚等国决战。战略是宏观的考虑,而战术则更具体更灵活,伊阙之战中白起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斩获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之战中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大败赵魏联军。长平之战中白起采取迂回战术,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最后大胜。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秦军抵达楚境后,王翦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休养整整一年,后大败楚军,灭楚国。像以上所举的战略战术还有很多。

经济力量的增长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战略战术

的使用又需要人才,各个方面的配合使秦国能脱颖而出而一统天下。

2012年

附表:

秦孝公(嬴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商鞅变法、徙都咸阳

秦惠文王(赢驷) 前338年——前311年在位 河西之战、龙门相王、司马错灭蜀

秦武王(赢荡) 前311——前307年在位

秦昭襄王(嬴稷、嬴则) 前307年——前251年在位 灭义渠、长平之战、灭西周国

秦孝文王(嬴柱) 前251年——前250年在位

秦庄襄王(赢异人) 前250年——前246年在位 灭东周国 秦王政(嬴政) 前246年——前221年 灭六国、称帝

秦国历史篇三: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与大事纪

秦国历代国君年表与大事纪

王宇整理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1

2

3

4

秦国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二)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 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 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 公元前714年(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 公元前703年(出公元年):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 公元前688年(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建县。

公元前678年(武公二十年):武公死,用六十六人殉葬。 公元前677年(德公元年):徙都于雍。

公元前672年(宣公四年);与晋大战河阳,获胜。 公元前663年(成公元年):粱伯、芮伯朝秦。 公元前659年(穆公元年):伐茅津戎,获胜。 公元前655年(穆公五年):伐晋,战河曲。

公元前651年(穆公九年):送晋公子夷吾归国,晋许秦河西八城。 公元前650年(穆公十年):晋背约,不给秦河西之地。

公元前647年(穆公十三年):晋发生灾荒.向秦借粮,秦兴“泛舟之役”。 公元前646年(穆公十四年):秦发生灾荒,向晋借粮,晋拒绝。

公元前645年(穆公十五年);与晋战于韩.虏晋惠公.晋献河西之地。 公元前644年(穆公十六年):在河东置官司。 公元前640年(穆公二十年):灭梁、芮。

公元前638年(穆公二十二年):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公元前637年(穆公二十三年):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

公元前636年(穆公二十四年);送晋公于重耳归晋,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0年(穆公三十年):秦助晋攻郑,后秦单独撤兵。 公元前628年(穆公三十二年):秦发兵越晋攻郑.

公元前627年(穆公三十三年),秦攻郑未成,灭滑,晋于殽大败秦军,虏秦三将。 公元前625年(穆公三十五年):秦伐晋,战彭衙,不利,归。

5

相关热词搜索:秦国 历史 秦国历史地图 秦国历史书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