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淮南的历史篇一:淮南煤矿历史及故事(汇总版)

淮南的煤矿历史

建国前的淮南矿路

淮南,是一座由煤炭立市、能源兴城的重工业城市,也是我国大型的能源基地之一。淮南煤矿及其配套工程淮南铁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淮南煤矿是旧中国的四大煤矿中,唯一没有外资、洋人插手,而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开采的大型煤矿;淮南铁路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建设速度最快的铁路之一。

据《汉书.地理志》载:淮河以南的寿县、凤台和怀远3县之间有一东西绵亘60余里的山峦,其主峰因传说舜曾在此耕种,故名为舜耕山。据当地民间传说,此地每遇暴雨,就会有黑色的山洪流出,人们因此推测可能是地下蕴藏着煤炭的缘故。

淮南煤炭的开采利用,可上溯到13世纪初的南宋和元代。据《方舆纪要》、《安徽通志》、《凤阳府志》等记载:舜耕山、洞山、上窑山(今均属淮南市)等地皆储藏有大量煤炭,当地人开掘土窑,采煤取暖炊煮和煅造农具。南宋嘉泰年间,浙江商人陈运成为便利运输,从煤窑到淮河岸边码头,修筑坦道,舟车运载百里不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其家乡凤阳与今淮南毗邻的韭山一带屯兵数万,因打造兵器之需“命中都留守司属土卒,于洛河山采取煤炭”。1930年4月,淮南煤矿局开凿九龙岗矿井时,曾挖出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碑上镌刻有煤窑开采的经过当事人的姓名等。

淮南煤炭较成规模的开采,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寿春镇游击(清代地方武官)杜兴远以“货弃于地”未免可惜,遂生发出投资采煤、发财致富的念头。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他投资3000银元雇佣100余名工人,来到赵家大山北麓的倪家瓦房前面动工开采。由于缺乏科学常识,又没有任何采矿的经验,他们把井筒挖成平坡,巷道虽伸进很远,但纵向挖掘不深虽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仅挖掘到浅层的煤渣,不能用作燃料。迨至次年夏春之交,将筹措的经费用尽,不得不宣告开采失败。寿春镇营务处兼巡防营统领(清代地方武官)徐吉忠认为杜兴远半途而废十分可惜,于是又筹措2000银元,雇来数十名工人,在原坑上以土法采掘,结果不到1年,也因资金耗尽、仍无收获,导致计划再次落空。

民国初年,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局势趋于和缓。林文瑞等发起集资,恢复大通矿生产,并建成了第一座近代化矿井;还聘请了颇有经验的矿学专家陶运仓(日本留学生,曾考察过欧美各矿)到舜耕山复行查勘,在100余里地区进行测绘、预算,并作出了详细的记录、图表。林文瑞胞北林庚臣赴江南游说,吸引江浙沪民族资本家集资八股,开办了大通煤矿合记公司。

1915年2月18日,合记公司得到北洋政府农商部的正式批准,领取了采矿执照。矿区范围东起陈家巷,西至安顿铺,东西长计20余里。初创时期困难重重,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只能小规模探采,且不时间断,产量不高,年产约1.4万吨。后来,由于应邀加盟参股的段书云又从烈山矿调来近300名工人,很快就开始出煤,且煤质很好,前途一派乐观。为了将采出的煤炭销往蚌埠、南京、上海等地,公司购买2丈宽10里长的地皮,修筑了一条由矿区通到淮河岸边的路基,以便由水路将煤运到蚌埠等地销售。这条路的终点是淮河南岸的一个渡口,附近没有人家,仅有一对田姓夫妇在岸边搭有一座茅庵,男的摆渡,女的卖些茶水零食。过往行人都爱在此坐候渡船。天长日久,人们说到这个渡口时,就称之为“田家庵”。

在大通矿开采之前,蚌埠等地的用煤,都由山东枣庄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供应。大通矿虽已可生产优良的煤炭,但因成本高,仍难以与枣庄、烈山两矿竞争。于是,大通矿的经营者,希求在经济和技术上得到山东枣庄中兴煤矿的支持。中兴煤矿总办戴理庵祖居安徽寿县东乡,与大通矿相距很近,并且早有插手的企图,因此一经接洽,立即承股5万元。戴理庵又偕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大通矿,做了进一步的勘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大通矿的煤炭蕴藏量极丰,有利条件很多,只要肯投入,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双方经过一番磋商后,决定土洋方法结合,并且利用中兴煤矿的一批旧器材,重新修整,在大通矿使用。接着,戴理庵又介绍柳江矿总为夏履平来任总经理,总揽一切经营大权;任董玉山为矿师,负责生产;任张子彦为经理,负责内部管理;又派顾松龄为蚌埠办事处经理,负责对外销售。

后来,由于产煤量的不断增加,又将蚌埠办事处加以扩大,业务不断拓展。约在1916年间,为了增加水路运量,又自购了2艘轮船。经过不到1年的经营,不断产煤量骤增,并且越向下挖,煤质越好,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年终分红时,每元红利高达5元。

大通矿的开采虽开始有过一段红火的时期,但由于技术人员多来自中兴矿,套用中兴的采掘办法最终失败,中兴矿与大通矿又产生资产纠纷,以致到了1922年就陷入停顿状态。是年底被迫改为保记公司,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才扭亏为盈。到1928年,大通矿日产煤约500吨。1930年,大通的投资合伙人,在上海银行家的支持下,再整旗鼓,共投资140万元,改组为华商大通煤炭公司。

日军占领淮南期间,为加快掠夺煤炭资源,为侵华日军提供燃料补给,采取了野蛮式经营,乱掘乱采。哪里近就先采哪里,哪里煤层厚就先采哪里,完全不按采煤规程进行。巷道曲里拐弯,造成通风运输十分困难,给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大小事故不断,水灾、火灾、塌方、瓦斯爆炸、冒顶等时有发生。所采用的采煤方式是落后的落垛式,但又不严格按落垛式程序进行,回采率连一半也达不到。有的地方上部未采,下部就采完了,致使大量的煤藏浪费,登空、陷落等事故时常发生。在掘进上,无计划、无设计,完全是无目的地乱采乱掘。主要运输巷道大部分是沿煤槽掘进,故而弯曲不平,石门走向零乱不堪,完全没有章法。煤层掘进,见“压头”就丢,致使断层隔离,采煤面支离破碎。

总之,日军统治时期,淮南的煤炭资源遭到掠夺性的开采和破坏。据统计,1938年6月至1945年9月,日军共掠取煤炭429万余吨,而断毁丢弃的煤炭资源竟达800余万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不仅接收了淮南煤矿和淮南铁路,后来还兼并了大通煤矿,恢复了战前的名称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握有2/3以上的股权。

淮南煤矿恢复生产后,宋子文又从善后总署调来大批的发电机、绞车、锅炉等设备,提高了煤矿的生产能力,产煤量不断增加。1945年10月产煤8381吨,12月就增为26511吨,到1946年12月月产煤达62046吨。1946年产煤41万吨,1947年产煤83万吨,1948年产煤121万吨。

1946年开始,宋子文又决定投资在淮南建设新矿,请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长、地质学家谢家荣负责地质勘探,发现了八公山新煤田,认为储藏量约有4亿吨,并进一步测定整个淮南盆地是一个大煤田。次年在八公山下新庄孜开了一座矿井,当年12月日产煤200吨。兼并大通矿后组建的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董事长霍亚民、总经理程文勋、协理徐韦曼。下设总务、材料、会计等处。在淮南的九龙岗设有煤矿局、铁路局、

警察总所、电厂、面粉厂、煤球厂、地产处等。并在南京设有营运处,在蚌埠、田家庵等地分设营运所。

淮南煤矿局专负煤炭生产之责,下设秘书室、采购室、矿务处、惠工处、会计处等处室,视工作需要再分置各课,以便分层负责业务管理。另外,煤矿局还设有1所医院,在大通等地设有分院及诊疗所。该局拥有3个矿场;原大通煤矿及分矿为第一矿场;原淮南煤矿西井及分矿为第二矿场;原淮南煤矿东井为第三矿场。八公山新矿设八公山工程处。全局拥有职员500余人,工人1万余人。另还办有5所中小学,学生3000余人。

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淮海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开进淮南,还运进1车皮炸药(30吨),企图破坏淮南煤矿。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淮南煤矿的工人、职员及矿警,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破坏矿山及企图将机器物资拆运台湾的阴谋,保护了矿山、机器。1949年1月18日拂晓,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淮南矿区,整个煤矿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3月初,淮南煤矿全面复工。3月底,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此后,淮南煤矿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建设基地。

....................................................................

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荣

(1898—1966)

中国贫油,几乎是外国地质学家和石油学家一致的结论。这个结论影响和禁烟了几代中国地质学家。在东三省沦陷时,日本占领军曾花过很大力气在北满找油,实际、的勘探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了,中国贫油的论调更加甚嚣尘上。而谢家荣都坚决地指出:“将来的勘测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谢家荣作此番科学预见时日本人冈侧投降。他的科学预见不再有帮助日本人的嫌疑。这个说明并非多余。谢家荣在一九四六年发现淮南八公山大煤田并且亲自组织实胁并且一钻成功被时人称为“丰功伟绩,永垂千秋”,但到了反右的一九五七年,他的这个千秋伟绩却变成了千秋罪孽。理由是现存的,可信手拈来;淮南大煤田的发现和开发在客观上为国民党反动派输了血,延缓了蒋家王朝的覆灭。这的确很逻辑,很富想象力。但遗憾的是,这些人没有一直逻辑下去想象下去。大庆油田,华北油、田、胜利油田是比淮南煤田更重要的发现,经济和政治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为什么不说谢家荣在客观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输了血”呢?一九五七年大庆、胜利还没有出现,没可能说,一九五七年以后大庆、胜利出现以后还是可以说的,但他们不说。

----------------以上文字节选自<沉 重 的 崇 高 >(报告文学)

作者:文乐然

...............................................................

奔行在淮南大地,仍旧大队车马忙碌的,只有淮南煤矿运输队,煤商和脚夫们顶着凛冽的北风,用牛车和骡马运送着宝贵的煤炭,送往裕溪口,再装船送往江南的南京、马鞍山、铜陵等工厂,这些地方的工厂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冶炼加工能力,可惜受限制于煤炭供应不足,江南的煤炭产量和品质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需要,刚开始开发的淮南煤矿没有多长时间就成为主要的煤炭供应地,淮南的国防保卫工作成为四川西路、襄樊中路、淮南东路中的重中之重。

------------------------------铁血文学 -> 中华之英雄无敌

.................................................................

1927年,张静江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他虽已成为国民党核心决策人物,但从本质上讲,他是位商人,更富有经商才能。毛泽东曾说:“张静江帮助蒋介石搞‘清党’,但他有经济眼光,经济头脑活络!”张静江竭力主张按孙中山遗志,转入建设,得到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张继、于右任等元老的支持。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议,成立建设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由张静江任主席。据说,他是经过一番角逐才获得这个职位的。他直言不讳地说:“总理(指孙中山)提过的,革命就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军都可不管,惟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

他显然以经济干才自居,大有施展一番抱负的雄心大志。他从发展基本建设着手,以铁道、电气、通讯和水利等为主,积极筹备。他集人才、定计划、设机构、筹经费,强调勤俭快速办事。先发展电力,接办首都电厂,解决城市用电,工业随之兴起。继办戚墅堰电厂,为发展工业和农田水利刨造条件。接着发展通讯,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建设委员会筹建全国无线电台,还创办了国际无线电台,使电讯不再操纵于外人之手,挽回了损失。又着手解决了煤炭开采问题,与开发地方资源结合,接办长兴煤矿和馒头山煤矿,创办了淮南煤矿公司等。他还兼顾交通运输,创办了江南汽车公司、淮南铁路公司等。建设委员会自1928年开始至1938年结束,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静江仅领公款十余万元,而为国家创造财产达5000万余元,为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

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1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由于独特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淮南的交通就很便利。一条淮河波浪翻,舟楫往来航运忙。淮河虽然是淮南几千年主要的交通航道,但这里还拥有过世界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系统、完整文字记载的陆路交通线——鄂君启节大道,它比著名的公元前321年修建的古罗马亚平大道还早11年。 1957年4月,在寿县东津乡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战国时楚怀王发给他的至亲在这条路上的通告符节(通行证件),持此符节,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享受沿途的接待。“鄂”是楚国的代称,楚在迁都寿春之前在湖北。鄂君启节大道从今天的凤台河东经寿唐关、郝家圩孜然后进入淮南,经李郢孜,园艺场入长丰到合肥。 如今,淮南的陆路交通线四通八达;铁路建设始于世纪30年代淮南煤矿开采期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淮河与长江之间陆路运输的最例捷形式。

...................................................................

侵华日军铁蹄下的淮南煤矿

淮南煤矿矿区地处华东腹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1938年6月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淮南煤矿,为实现"以战养战"的策略,立即开始了对淮南煤矿的疯狂掠夺。

1938年8月25日,日本铁道省调查团、三井和三菱调查班等对淮南煤矿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详细调查;9月21日,确定由三菱饭冢炭矿经营大通煤矿,由三井矿业公司经营淮南煤矿局(九龙岗矿)。1939年4月21日,日本兴亚院在华联络部将两矿合并改为"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受侵华日军军部控制。总公司设在上海,并在淮南设立"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大通矿长井上诚,九龙岗矿长藤义魂。

"日华合办"完全是欺世盗名,对淮南煤矿的掠夺几乎全部是以原有设备为基础的,所谓的合办不过是将大通煤矿和淮南煤矿合并,加进日本的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三井株式会社、三菱株式会社、华中矿业株式会社四家企业的名字,就成了"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为加速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以满足侵略战争的军事需要,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制定了"增产计划",规定:淮南煤矿的煤炭生产要从1939年的年产21.5万吨,增加到1946年的235.2万吨。为实现短短七年内增加11倍生产量的计划,日本侵略者就实行了掠夺式开采,开采时既没有计划,也不

淮南的历史

管生产秩序,而是取易弃难,拣肥丢瘦,乱挖乱掘,到处开井,任意破坏,结果把一个蕴藏丰富的淮南煤矿糟蹋成"矿场险象丛生,井筒走动,下风道时断,水仓淤塞,巷道坍塌"的百孔千疮的局面。尽管在日本侵略者经营的七年中,实际掠走的煤炭资源为429万多吨,可由于强盗式的掠夺,被毁弃的煤炭资源竟达800多万吨,接近前者的两倍,而且严重破坏了淮南煤田,给以后开采造成极大的困难。

在日军占领期间,淮南煤矿只是在提绞方面改用了蒸汽绞车,加强了运输系统的能力,而采煤工具仍沿用笨重的手镐,井下运输用人力推,掌子面出煤用大筐抬,采煤工人照明还是几人合用一盏小油灯。由于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加上工人饱受奴役和压榨,劳动情绪和生产效率极低,因而至1945年最高年产量也不过80多万吨,还没达到战前100万吨的水平。 为加强对淮南煤矿的控制和掠夺,日本侵略者在煤矿推行的是血腥的法西斯统治。据《淮南煤矿志》记载:当时仅一个矿警队就有自卫队员154名,配备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步枪152支。整个矿区戒备森严,大通矿场四周布满电网,矿场内外还设置了监狱、刑场。日本侵略者使用屠杀、监禁、拷打等野蛮手段统治和迫害工人,常用的刑罚有:电刑、刀刺、火烧、活埋、狼狗咬、站立笼、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特务爪牙经常以企图逃跑、破坏矿山、闹罢工等罪名,将工人逮捕治罪,严刑拷打、逼供。1941年冬,日本侵略者一次就把矿工阎希洞、谢兴才等260人装入麻袋,用刺刀捅死后投入了淮河。

日本侵略者处心积虑地想掠夺煤炭,却又不增加设备、改革开采技术,而是企图单凭增加工人数量和劳动强度来加大对煤炭的掠夺。因此,他们采取了骗、派、抓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强化对劳工的募集。据当时不完全资料统计,仅从1941年3月至1944年6月的三年多中,被强行征集到淮南煤矿的劳工就达7万多人。日本侵略者只顾要煤,而不管工人死活,肆意延长劳工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并且没有安全措施,塌方、冒顶、瓦斯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在强盗淫威下干着牛马活的劳工们,冒着生命危险终日劳累所换得的报酬却低得可怜,当时平均每天挖的煤按市价可卖45元,日平均工资则仅有0.5 元,只能以野菜和麸子面充饥。营养不良,劳动强度大,加上卫生条件差,致使劳工患病率很高,特别是1942年秋天,矿工中传染病流行,大批大批的劳工含恨而终。日本侵略者见死人太多,怕影响工人采煤,就采取了"防疫措施"--设立"大病房",把患病的工人强行拖走,集中在一起关起来。所谓的"病房"不过是临时搭的席棚,四周设有电网,门口安排岗哨,不准病人出门,不准亲人探望。里面既没有医疗护理,伙食更差。工人都说:"名曰大病房,就是停尸房,进了大病房,十人九人亡"。大病房里天天死人,一天要死七八人,最多一天死了21人。死者都被扔到南山一带,第二年春天,日本人侵略者为掩盖虐杀中国人的罪行,逼着工人在南山挖了三条长20米、宽深各3米多的大坑,把满山遍野的尸骨全抛入坑内,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据日伪档案统计的资料,仅1943年的半年多的时间内死亡矿工就达1.3万人。

日本侵略者在淮南煤矿的罪行,是其在侵华期间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残酷奴役中国劳工的一个缩影。

淮南的历史篇二:淮南名胜古迹介绍(含十景)

淮南市情介绍

淮南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全市辖一县六区,总人口241万,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3万,是安徽省第二个“双百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

淮南历史文化独有千古。1978年淮南地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形成于8亿年前,把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了2亿多年。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其记载发明豆腐的典籍达45种;我市已成功举办16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成为中国十大最具潜力的品牌节庆之一。千古名篇《淮南子》,其思想“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不仅首次完整确立了被有关专家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而且为中国成语词典贡献了122条成语典故,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伯乐相马”等。淝水之战古战场、古寿州窑遗址、古茅仙道观、古生物化石群、古墓群及八公山豆腐“五古一珍”资源弥足珍贵。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花鼓灯艺术、少儿艺术相互交融,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相辉映。 淮南山水林城独具一格。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抱”,东

部城区、西部城区、南部新城“三城互动”,形成了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于一体的八公山被誉为“皖北第一名山”;渔舟唱晚的国家4A级景区焦岗湖号称“华东白洋淀”;苍松叠翠的4A级上窑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上窑古镇境内;曲径幽深的3A级茅仙古洞濒临淮河第一峡。淮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淮南红色旅游独树一帜。大通“万人坑”、新四军纪念林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坑”是安徽省唯

一、全国屈指可数保存完整的遗址,深刻记录了日军“以战养战、以人换煤”的滔天罪行,不仅是红色旅游的胜地,还是煤文化的象征。置身其境,让你重温历史,毋忘国耻;让你缅怀先烈,接受洗礼。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旅游发展,淮南紧紧抓住重要机遇,全力打造八公山、焦岗湖、上窑山和茅仙洞4大景区,着力推出古寿州窑遗址-八公山-汉淮南王宫-清天道观-寿唐关的淮南名胜古迹一日游;硖石风光-淮河民俗博物馆-焦岗湖芦苇荡泛舟-荷花淀的淮河风情一日游;新四军纪念林景区-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地下水牢的爱国主义教育游,连接周边城市的淮河风情揽胜之旅、皖北历史文化之旅、新农村快乐之旅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50个旅游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淮南十景”简介

1、八公仙境(八公山景区)

八公山名源于汉淮南王刘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故事。方圆120余平方公里,有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八公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1600多年前曾发生过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观——“淝水之战”;2000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在这里招贤纳士,编著了“天下奇书”《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千古美食豆腐。八公山是一座生命缘起之山,“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起源。卧龙山水位于八公山脉东麓,境内有太妃墓、姐妹泉、卧云窟等胜景,八公山景区目前已建成地质博物馆、白塔寺、淮南王宫、升仙台、石林等景观,该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焦岗渔歌(焦岗湖景区)

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淮南市毛集镇境内。该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有芦苇荡(鸟的天堂)、荷花淀、仙侣湖、渔业观光园、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观,又有湖

畔垂钓、芦荡探幽、荡舟采菱、湖中戏鸟、渔家寻乐等休闲项目,兼有焦岗湖咸鸭蛋、醇香酒糟鱼、水晶贡圆等特色产品。焦岗湖旅游景区已被批准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十大休闲基地。

3、窑山叠翠(上窑国家森林公园)

上窑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淮南市东部,境内有大小山峦30多座,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7.9%,是淮南市近郊的一颗绿色明珠。上窑森林公园是一处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宗教活动、度假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上窑森林公园内有见诸史志记载的上窑八景为:奇峰障日、银杏参云、峭壁摩天、仙桃隐雾、仙人留迹、桥落长虹、岩开斗石。上窑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建成的景点有洞山寺、思源茶馆、长廊、放生池等。

4、茅仙古洞(茅仙洞景区)

茅仙洞位于凤台县城南双峰山(古称三峰山)之阳,俯视长淮,峭壁凌空。西汉成帝年间,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曾在此出家修道。后三茅远赴句容,茅仙洞为僧人入据。淮上佛道两教在此更替传习,香火不绝。茅仙洞道观是真洞、三茅殿、清天观和硖石寺(香山寺)的统称,

真洞座落在双峰山南崖峭壁上,是一个天然石洞。洞上筑有三茅殿,殿中供奉三茅真君塑像。茅仙古洞为安徽三大重点宫观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仙洞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茅仙洞旁有一处古代屯兵关隘——寿唐关,俗名“过街楼”,又名“梳妆台”,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此为后周南唐之战的一处遗迹。当年据守寿州的南唐将卒在此筑关城,故名寿唐关。

5、龙湖泛舟(龙湖公园)

龙湖公园位于田家庵区,水面开阔,设施齐全,景点较多,园中有园,是全市开放最早、设施完备的公园,也是全省较大的综合性公园之一。该园始建于1957年,于198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进行了全面改造,现有安静休息区、水上活动区、动植物园区、游乐活动区和美食休闲区5大功能区。湖光闪烁,景色宜人的龙湖公园,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10年,龙湖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新四军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2002年10月兴建。纪念林位于上窑森林公园花果山上,以树和碑相结合的方式纪念新四军的

淮南的历史篇三:淮南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问题研究

淮南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擦亮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淮南打造成为淮河流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淮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建议,在市委党校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走访调研、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盘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分析我市历史文化特点,查找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途径,并形成了此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淮南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优势

从1982年至今,国务院先后评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9个。安徽历史文化十分丰富,特色鲜明,目前已拥有歙县、寿县、亳州、绩溪、安庆、颍州等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凤阳、桐城、 黟县、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等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淮南是全国较大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淮南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升,“五彩淮南”城市形象日益彰显。为构建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精神,做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以下优势:

1、历史源远流长。淮南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据科学测定,淮南古生物群化石(俗称“淮南虫”化石),距今8.4亿年,将达尔文提

出的生命形态出现于7亿年前的说法向前推进1亿多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时,淮夷人在此形成了部落。战国时期为楚国封地。汉初置淮南国。之后,以“淮南”命名的行政建制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至宋、元、明。清末淮南的煤炭资源开始规模开采。

2、文化积淀厚重。从淮夷文化、繁文化到后来的楚文化、汉文化相继在这里发展繁荣。特别是汉文化,孕育产生了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淮南子》;发明了被誉为“中华一绝”的大众美食豆腐。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18届,成为全国知名节庆品牌。孕育了有“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艺术。少儿舞蹈艺术被中国舞蹈艺术届誉为“淮南现象”,创办了享誉国内外的国际少儿舞蹈艺术节。

自古以来,淮南地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汉淮南国,繁盛一时。三国时东吴大将军周泰屡建奇功,被封为平虏将军。清末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抵御外敌,战功卓著。抗战诗人方冰《歌唱二小放牛郎》响彻中华大地。语言学大师张涤华著作等身,流传后世。花鼓灯艺人陈敬之等多人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文化遗存丰富。淮南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价值巨大。据统计,全市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97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古寿州窑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9处。淮南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600多件。古遗址有翻嘴顶遗址、寿州窑遗址、清风岭遗址和连珠城遗址、梁城遗址、曲

阳成遗址等。古墓群有黄歇墓、双孤堆墓、蔡声侯墓、严家孤堆墓(实为袁术孤堆墓)等。现存的古建筑有九龙岗镇山朱村钱鑫“提督府”、九龙岗镇古建筑群、史院乡的尹家祠堂、李郢孜镇清真市等。

4、历史事件众多。淮南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最著名的是发生在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前秦的80万军队,“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另外,还有南唐与后周之战、楚汉之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太平军和捻军的活动等。

5、自然风光优美。淮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蚌湖“三水”环绕。现有4A级风景区4处、3A级风景区3处、2A级风景区8处。2009年淮南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八公山风景区、上窑风景区、茅仙洞风景区、焦岗湖风景区及其影视基地等,闻名遐迩。

6、工业文明独特。淮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忠同志在《探寻淮南市的建城之路》一文中写道:“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林文瑞、段书云等人在大通集资办矿,是现今淮南市建城的发端。”淮南城市建设的历史已超过百年。淮南市的工业文明以能源开发为特征,淮南的煤矿文化这座“富矿”亟待开发。

7、红色文化灿烂。目前,红色旅游资源40多处,其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大通“万人坑”纪念馆、新四军纪念林、潘集区抗日纪念园、凤台板张集烈士陵园、白塘庙革命纪念活动园等,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二、淮南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调查认为,淮南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不浓。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符合淮南市情和建设“两型城市”、加快全面转型的实际。但是,这一重大决策尚未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宣传,所以不少人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市民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知晓率不较低,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也了解甚少。另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等尚不清晰。

二是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但是,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存在经济“粗腿”与文化“细腿”的不协调问题。

三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现象。从我市历史文化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可说的多可看的少、规划的多落实的少、遗址较多保护较少、新建的多保存的少、景点较多亮点较少”等“五多五少”现象。对照国家历史名城标准,有的“硬件”一时难以具备,如缺少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等。

四是淮南建设时间较短。按照国家评选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标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参评城市须是“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淮南建市历史较短,只有一百多年,这是淮南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天生不足。

五是淮南行政区域面积较小。淮南市目前除下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及毛集实验区外,只下辖凤台一个县。在全省16个省辖市中,淮南市的行政区面积只比铜陵市稍大一点。这与淮南市在全省所处的举足轻重地位,极不相称。行政辖区面积太小,约束了淮南的发展空间,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淮南与寿县近在咫尺,历史文化同根同源,却因行政区划分隔,造成区域文化的“割裂”现象。

三、对淮南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几点建议

就如何推动淮南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成立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等专门机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加大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营造“全民共识、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大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信心。

(二)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首先要确定,是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次,要确定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分为7种类型: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近现代史迹型、特殊职能型、一般史迹型。根据我市文化资源特点,我们倾向认为:我市可超前谋划、科学安排、分步实施,高标准、高起点、创建国家级历史文

相关热词搜索:淮南 历史 淮南的历史大事 淮南历史天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