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石河子大学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古代史专题》 课程论文

学院 经管学院 班级 经济1班 姓名赵越磊 学号2012516229成绩

写作要求:

1、完成一篇与《史学专题》相关内容的课程论文,选题大小适当,难易度适中,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内,能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5分)

2、条理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使用规范性学术语言. (40分)

3、鼓励创新性观点,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物。(20分)

4、要求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分别置于作业题目的下方,内容摘要是对文章重要内容的一个简单介绍,以200-300字为宜,关键词一般不要超过5个。参考文献(每篇至少要有4个)(15分)

5、谨守学术规范,尊重学者的劳动成果,引文须明确注明出处。(违者不予评定成绩)

6、A4纸张打印,并交电子稿。邮箱:yangfapeng323@163.com

命题组长签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我认为充满了权力斗争和民族斗争,而深的民心的一方在历史上永远是胜利者。华夏民族自黄帝统一中原之日起,至满清王朝被推翻之日结束,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时代的终结,古代的中国有过繁荣有过落寞,有过太平有过战乱,在朝代更替的周期性中,古代中国渐渐陨落。然而有一个规律自始至终都不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关键词:注重民生、开明的政治、以民为本、轻徭薄税。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东方在黎明中的文明变得灿烂而辉煌,华夏文明把东方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古代。在战国时代,儒学亚圣孟子说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由此,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顺应历史的潮流,以民为本,轻徭薄税,方可兴盛。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证明。西汉初年,在经历了秦的灭亡与楚汉相争的军阀混战之后的中国,相对来说是非常虚弱的。北有匈奴的不断侵扰,西有羌人的虎视眈眈,南有越人的割据势力。而汉朝就是在这样的危机中艰难生存。在文帝时期,提出“贵粟政策”,注重粮食的生产,使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一度得到改善。在当年,文帝又提出“轻徭薄税”政策,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减轻徭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在畜牧方面,修“复

马令”鼓励人民养马,为军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帝与景帝时期,废除肉刑,使得天下民心进一步归汉。在景帝时期削藩,解除了地方贵族的特权,使天下又归汉,加强了中央集权。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做出了决定性的基础,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就很难有汉武帝北伐的成就,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汉朝最终会偏安一隅无法开疆扩土,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大汉民族就不会名扬天下。

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改善统治。他曾经多次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们认识到一个政权如果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会被人民推翻。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者是政敌而舍贤才。这对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唐太宗兼听纳谏,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时期,君臣们都很重视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方针政策。太宗曾说:残酷剥削人民的“亡国之主”是咎由自取。在唐太宗即位之初,全国各地连续数年发生水旱霜蝗等灾,灾民很多。唐太宗下令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开官仓赈济灾民,并准许灾民到非灾区就食,还拿出御府金帛为因灾荒而卖子女者赎回子女。为减轻人民负担,裁撤官吏六百余人,合并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开支。在采

取着一系列的措施,再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农业生产连获丰收,流散的人民逐渐返回故乡。

正因为唐太宗的所作所为,才使华夏族在历史上有了为数不多的太平盛世。才使得唐代的中国在世界上盛极一时,才使得中国名扬天下。

总的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帝景帝与唐太宗之所以能在当时创立盛世,得因于他们能把人民看做根本,体恤民情,安抚民心,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民生作为统治的根基。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汉代与唐代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两颗星。为后世的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模范作用。

二、违背历史的车轮,苛捐杂税猛于虎的时代,不会长久。 帝辛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君王,在历史上做出了不朽贡献。奴隶时代的中国是一个神权与王权并存的时代,神权的代表一般是祭祀,而王权的代表则是帝王。在殷商的最后时期,帝辛废除了神权,用王权统一思想,帝辛赶走了西戎,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殷商。然而功成名就的他却从此骄奢淫逸,胡乱放纵,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帝辛就是商纣王,不注重民生的他,就被历史的车轮永远的踩在了脚下,就永远地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战国末期的秦国出函谷关而扫六合,建立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的国家,然而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地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在渭南上林苑修建阿房宫,又在骊山造陵墓,征发的人力有七十多万。频繁的徭役不仅使大量的劳动力脱离

生产,在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军需或后勤供应,其中主要也是从农业生产中征收,秦的赋税的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秦的刑法残酷至极,徒刑的名目繁多,一人犯罪,诛连亲属、邻居,处刑后要长期为“徒刑”,服苦役。因此,秦朝就在陈胜、吴广的呐喊声中,如摧枯拉朽般的崩溃,秦的辉煌伴随着阿房宫与秦始皇的陵墓,消失在农民起义军与旧贵族军队洪流中之中。

总而言之,在徭役繁重,苛捐杂税猛于虎的时代,总是会被人民推翻。人民是统治的载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统治不会长久。古代的中国是在艰难之中蜗行摸索,而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每一个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在充满了权力斗争的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不会变化,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1. 孟子及其弟子,《孟子??离娄上》,为古代四书之一。

2.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历史的论文篇二:中国历史专题论文

题目 皇帝与皇权

姓名与学号 张燕燕 3110102114

指导教师陈志坚

年级与专业 大一人文大类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

皇帝与皇权

张燕燕

摘要:中国的古代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它的制度,而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不得的说道它的核心——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而最为最高权力,它有很多的特征,但是也因为皇权的这些特点,引起了很多的纷争:一、皇权的争夺;二、皇权和其它权力之间的抗衡。无疑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也要讨论一下它在中国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弊端,同时以几位帝皇为例展开讨论。

关键字: 皇权的制约 皇权的争夺 皇帝制度的利弊 引言: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王权时代(夏商周三代)和皇权时代(秦以后)。王权时期王与贵族是大小股东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了贵族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皇帝作为最大的地主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宰者,皇帝制度也随之产生,而各种由于抢夺皇位而产生的皇族血案也随之而来,皇权成为了权力的中心,皇位成为了香馍馍。 正文:公元前三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是专制制度。作为专制制度的推行者——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新的体系。皇帝一词是秦始皇的发明:王曰:去秦著王,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1】秦始皇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制度的第一位体验者,并赋予皇权几个特性:1.至高无上性,没有任何的限制所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 这和更早些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在认知上是完全一致的;2.独断性,皇帝的所有论断都不可否认的被默认为是正确的,如提出质疑,将被视为向皇权提出的挑战;3.唯一性,皇帝是整个皇朝所有权力的来源。

皇权的特性决定了皇权的来源。皇帝俗称天子,意为上天之子,是神的派生,负责处理天下事物,而处理这些事物的权力就是皇权,可见皇权的来源便是上天,也就有了奉天承运之说。皇帝的权力如此之大就需要对它进行制约,制约的途径有四种:一是制度的限制,二是士大夫的限制,三是舆论的限制,四是传统的限制。我着重要讲的是第二条士大夫的限制。中国前现代官僚制度的早熟性一直为外人所称道。宰相制度、从秦汉时期的列卿到隋唐以来的六部行政制度、负有弹劾和谏诤之责的监察制度,乃至州、郡、府、县等地方行政制度,构成中国前现代官僚体系的庞大系统。从专制主义研究角度看,这个系统在角色和功能定位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内在紧张:一方面,官僚机构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其身份客观上包含公共性的品质和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皇权权力系统中的一部分,官僚机构又必须唯天子之命是从,其身份具有明显的官奴特征,事实上充当着统治者私臣的角色。【4】在这种紧张的官僚体系中诞生了一个重大的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在先秦乃至两汉魏晋,国家的权力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君权,由皇帝掌握;相权,由宰相掌握;军权,由太尉掌握。最主要的是君权和相权,相权其实就是

行政权,宰相就像国务院总理,是国家中央政府首长,负责一般行政事物的处理,而国君,负责管理后宫,以及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般的事务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君权和相权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两者之间既互相扶持,又存在一些交叉,所以君主和宰相之间是有矛盾的。君主专权,则宰相无能,宰相专权,则君主懦弱。良相明君只是一时的和谐,由于历史上有太多的如同王莽和汉平帝这样的故事,以致宰相最终在朱元璋手里被废黜。宰相一位一除皇权便更加的集中,而士大夫对其的限制也可谓微乎其微了。可见无论如何制约,只是以一种建议的形式使皇命更严谨,而绝对不会动摇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皇权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争夺皇权掀起了历史上无数的腥风血雨。皇权的争夺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皇族的骨肉相残;2.只手遮天的外戚和宦官;3.权臣篡位。【5】就第一条我举巫蛊之祸为例,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的宫廷奇祸。起于征和二年的巫蛊之祸持续数年,被牵连而死的有皇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丞相公孙贺,诸邑、阳石公主,三皇孙及众多的公卿大臣,都城长安丧生者数以万计,而问起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汉武帝晚年多病、多疑,听信江允诬告,认为太子对自己的皇位窥伺已久而酿成的惨剧。第二条我以武则天为例。武则天不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更是少有的对自己的儿女子孙毫无感情、任意杀戮的女皇帝。唐高宗的八个儿子在她手中被杀的有五个,其中两个是她的亲生儿子,他以酷吏政治大杀唐室宗族,只要是损害了她的利益,无不杀之,史学家也称其为“千古未有之忍人也”。第三条我以司马懿为例,在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从曹操时期的韬光养晦,到曹丕时期的大方异彩,到曹芳时代的国之重臣,司马懿一步步登上了权力之巅。高平陵之变,他一举诛灭了曹氏家族,杀戮了数千忠于曹氏的大臣,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终结者。

皇权是整个皇帝制度的权力来源,透过皇权我们也可以看到皇帝制度的利于弊。

皇帝制度的利:

首先(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中国历史的论文),在政治稳定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结构,它是在中国社会内部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分散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国家统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袭的贵族制而实现的。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是重中之重。他集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充分拥有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同时,他也拥有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等的任免、奖罚、生杀予夺的权力。从而可以随时调节整个统治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历史证明,只要皇权的这种调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整个国家将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强大的中央王朝就会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格局。 其次,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正是在以皇帝制度为突出标志的封建大一统社会里,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由于皇权的巩固与发展是以大量存在的自耕农为其主要经济基础的,因此,皇权必定要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无论哪一朝,哪一代,统治者对农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他们把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来对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把“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国策来施行的。他们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手段打击商人、封建地主与地方势力,给自耕农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使得自耕农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在这种政治体制下,中国封建经济曾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

皇帝制度的弊: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的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创立了皇帝制度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仍然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野心。不断的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当社会矛盾激化时更是采用严刑峻法来 镇压人民的反抗。结果秦朝在二世时迅速灭亡。这与秦始皇滥用权力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期间喜好游玩,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离宫,每次出游都征发大量的劳役。同时,他穷兵黩武,先后三次对高丽用兵都失败了。由于他的横征暴敛,人民苦不堪言,纷纷起来反抗,隋炀帝本人也被臣下宇文化及所杀。除了这些滥用权力的皇帝之外,还有一些皇帝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在建立自己的王朝后,总是想着子孙后代可以把皇帝之位传承下去。他们认为秦朝迅速灭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分封子弟,当王朝有难时这些同宗们没有实力来救助。于是,他们分封子弟们为诸王,手握重兵散落在全国各地,这样就可以保证王朝的稳定。然而,正是这些藩王们,当他们有了实力时,就想着得到更大的权力。汉文帝时的“七国之乱”,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野心膨胀的后果,这些战乱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果,王朝的创建者不采用分封制的话,同室操戈的悲剧也就不会出现。

这还是强势皇帝的行为,虽然他们运用权力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他们能够保证政出一门,皇帝的意志可以在全国内实现。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把握和运用自己应该有的权力,尤其是当皇帝比较弱小或者昏庸无能的时候。皇权便会旁落,被皇帝身边的各种政治势力所窃取。在这些政治势力中,宦官和外戚的势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孤独的,也是多疑的,他对整个官僚机构有一种本能的对抗情绪。为此,皇帝通常都会用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去对抗官僚阶层,而他身边最近的人就是他的后妃和伺候他的宦官。于是,皇帝便会赐予他们权力,让他们去打击、迫害士大夫官僚,以巩固自己的皇权。从而使得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大增,到后来皇帝的权力逐渐落入这些近臣手中,形成宦官专权或者外戚当政的局面,皇帝成为摆设。所以说,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引自《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的“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之章句。

【3】《诗?北山》

【4】张博树《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诗经·小雅·北山.

【3】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2)

【4】李强《皇权血酬游戏》

【5】李政《宰相与帝皇》

中国历史的论文篇三:中国历史论文

论秦始皇

“始皇既殁,于威震与四海…..”,秦始皇嬴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扫六国、建帝制,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为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但秦始皇却成为了历史上的暴君之一,历来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纵观其一生,到底如何评论秦始皇的功过,成为了许多人争论的问题。

秦始皇是秦襄公的后代,出生于邯郸,经过商人吕不韦的扶持最终登上帝位,也造就了吕不韦传奇的一生。

在经过几百年的纷争与战乱,到战国后期,全国的统一的形势已经很明朗。 首先,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其次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卓然成形;再次无休止的战争给各国造成了深重的破坏,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结束割据纷争,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成为人心所望(国史纲要——上海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勇)。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秦始皇就成为了这样一个英雄在他执政期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扫平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经过战国时期,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日益强大,在乱世中又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而这个英雄除了秦始皇已无他人。在秦始皇的带领下,秦国扫平六国,结束了持续百年的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人民生产和生活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与宁静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天下初定,意气风发的秦王嬴政即着手新制度的建设,首先提上议事日程的就是确定最高统治着的尊号。统一六国的秦皇嬴政自大的以为自己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必须变更名号,才能“称成功,传后世“。为强化皇帝的独尊地位,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配套的制度,如文件上逢”皇帝“等字要另行抬头,顶格书写等。皇帝拥有以前的帝皇和部落首领所没有的绝对权威,一人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对巩固皇帝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作用。(国史纲要——上海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勇)。

秦始皇同时也建立了中央官僚体制。对于秦国的中央管制,多有概括为“三公九卿“者,谓之丞相、御史和太尉,三权拱立,共同构成皇帝之下的最高领导核心。为后来皇帝的建权与统治有了表率作用。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许多,促进了国家的进步。随着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秦国领土也不断扩大,但是在文字和语言上却没达到一定的标准。由于中国民族比较多,在统一后,一个国家里出现了许多种文字,一个字的写法也有多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只懂得本国文字的人一旦出国就会寸步难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各民族的联系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相对于其他国家,秦国文字的规范化已经做得不错了。公元221年,秦始皇下令以小篆为统一文字,罢与“秦文不和

者”。便于推行,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文范本,并刻于石碑,分立天下,以供摹写。后来由于文字的发展,又把统一文字改为了隶书。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统一必将带来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的塑造,都将由此生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大国来说,秦国统一文字的举措,尤其具有不可抹杀的意义。秦始皇对文字的统一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秦始皇还统一了量衡和货币,为各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往来。统一货币便利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和统一市场的发育,而秦朝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独特形式,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此外秦始皇也推行了“治驰道,车同轨”的制度,为各地区的联系。在诸侯割据时期,个地区的发展严重受到阻碍,也不利于对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在同一全国以后,秦始皇就大力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卡、堡垒,并修筑贯通全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这一举措对消除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痛,乃至发展经济和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构建了伟大的桥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秦始皇为了保护国家领土,保证国家的和平,大力修筑长城,巩固边关。万里长征的建设,成为秦皇朝显著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匈奴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成为民族形象的代表。长城的雄伟传奇现今依旧源远流长,在国外依然享有很高的名声。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确实暴君的范例。魏人尉缭第一次见到尚为秦王的嬴政,就收拾行装想溜,他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易轻食人。”在秦始皇的暴政下,秦国建立了一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造成了其法律特点是:法令由一统,事皆于法,以刑杀为威。秦始皇以残暴著称,在他居帝位十多年间,他驱赶着全国人民,为了巩固天下的稳定和其享乐疲于奔命,辗转沟壑。在每灭了一个国家后,秦始皇就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供其享乐。由于淳于越和李斯的几句话,秦始皇一纸法令,焚书坑儒,将儒生的古书一把火给烧掉了,烧掉了许多名著,也烧掉了许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浩劫。秦始皇生前尽享荣华,死后也要穷奢极侈。还在世时,秦始皇就开始为自己修造坟墓,为了不泄露皇陵里面的秘密,秦二世居然将大批工匠活埋其中。秦始皇不仅贪生怕死,还极端迷信。他大费人力物力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和仙人,还将460名诸生活埋于咸阳。秦始皇滥用民力是空前绝后的,秦每年征发的徭役不下200万人,人民一有点什么错误他并使用酷刑,致使百姓们苦不堪言,使黎民百姓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秦始皇的暴政,致使了秦朝至二世而亡。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了全中国,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究其历史,秦始皇的暴政也阻碍了全国的发展。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他建立了一套制度并做了初步实践,专制制度是一大创造,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为后世贡献了许多,但也对黎民百姓做了许多不能容忍的事,他的暴政致使中国处于痛苦之下,延误了国家的发展。

现今人们对秦始皇的功过问题依然有争议,正如人们对曹操的评论一样,

各有其褒贬。我觉得在评论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其贡献,也要看到其过错,不能一棒打死。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位我国的发展与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其暴政也是我们得要批评与愤怒的。关于秦始皇是功大还是过大的问题,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客观的看待其功过问题。应该把其功与过分开来看待,我们不能只看得到其罪恶的一面或者只看到其好的一面,看问题应该全面的看待,不要片面的去对待,也不要一刀切。他的贡献我们无法磨灭,同样的他的罪行我们依旧无法忍受,唯有辩证看待,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无论其罪怎样,我们都要看到其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国史纲要——上海大学出版社:主编—陈勇>>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 中国汽车历史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