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栽培面积已经达到547.7万亩,由于大面积种植、异常气候因素以及不规范的操作,导致虫害逐年加重,发生重的一般可减产15%~30%,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防治害虫的费用,保证水稻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大面积控制稻螟蛉危害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把稻螟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正式列入研究课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筛选及细致的田间观测,摸索出有效防治对策。
  1 稻螟蛉生物学特性
  1.1 稻螟蛉虫的发生与分布
  稻螟蛉虫是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山东、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朝鲜,日本,菲律宾、夏威夷、墨西哥等水稻产区。我国曾大面积发生。
  近20年来由于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稻螟蛉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但由于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螟蛉发生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比如, 2008 年 8 月中旬突然在泰来县水稻田暴发成灾,发生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为害之重, 实属罕见。靠近树带、荒草地和稻田边处发生密度大,为害重。发生严重地块每平方米有虫超百头,中度发生地块每平方米有幼虫30~40 头,大部分叶片被吃成缺刻。轻度发生地块每平方米有虫5~6头。
  1.2 形态特征
  卵:直径0.45~0.50mm,扁圆形,表面有纵横隆线,形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深黄色,继而有紫色环纹,近孵化时变灰紫色。
  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约20~26毫米,头部为黄绿色或淡褐色,胸、腹部为绿色。体背中央有3条白色细纵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淡黄色纵纹。胸足3对,正常,腹足4对,第一、二对腹足退化,仅留痕迹,第三、四腹足正常,并有尾足1对,由于第一、二对腹足退化,不能正常爬行,而成为似尺蠖幼虫的拱形爬行。
  蛹:体长7~10mm,初为绿色,后转褐色,羽化前金黄色具光泽。下腭短,不及前翅长度的一半。腹末有钩剌4对,中央1对较粗长。
  成虫:体暗黄色。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16~18毫米,前翅深黄褐色,有两条平行的暗紫宽斜带;后翅灰黑色。雌蛾稍大,体色较雄蛾略浅,前翅淡黄褐色,两条紫褐色斜带中间断开不连续;后翅灰白色。卵粒扁圆形,表面有纵横隆线,形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紫色。
  1.3 生活习性
  稻螟蛉在黑龙江省1年发生2代,第一代幼虫在稻田发生较少,主要以第二代幼虫在水稻生育后期发生为害。稻螟蛉以蛹在稻秆、杂草及散落在田间的叶苞和叶鞘间越冬。老熟幼虫一般爬至叶尖,吐丝缀叶成三角形叶苞(俗称棕子苞),再咬断叶片,致虫苞落入田间,在其内化蛹;亦有在叶间吐丝结茧化蛹的。一般在6~7月份第1代稻螟蛉开始羽化。清晨羽化较多,白天隐伏于稻丛或草丛中,遇惊即疾飞逃跑。成虫日间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夜间活动交尾产卵,趋光性强,且灯下多属未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稻叶中部,也有少数产于叶鞘,每一卵块一般有卵7~8粒,排成1或2行,也有个别单产,每雌平均产卵250粒左右。稻苗叶色青绿,能招引成虫集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约20分钟开始取食,先食叶面组织,渐将叶绿素啃光,致使叶面出现枯黄线状条斑。幼虫有假死性,一旦受惊,会跌落水中,停顿少许后即后再到其他稻株上为害。
  1.4 发生条件
  稻螟蛉的发生直接受气候条件影响。根据近几年观察分析,二代的发生轻重与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降雨有关。如此时阴雨天多,对一代蛹的羽化及二代卵的孵化都比较有利,二代幼虫发生量大。若7月中、下旬少雨干旱,又有利于幼虫的存活。各虫态历期:温度在26~28℃时,卵5d,幼虫13~15d,蛹5~6d。产卵前期2~3d,产卵期2~3d。全世代起点温度为9.39℃,有效积温395.31℃。
  1.5 为害症状
  水稻幼苗期,幼虫可将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仅留基部。本田期水稻受害也被吃成缺刻、孔洞,使叶片残缺不全,虫龄越大,食量越大,最终使叶片只留下中肋一条,重者可将叶片吃光。老熟幼虫在叶尖吐丝把稻叶曲折成粽子样的三角苞,藏身苞内,咬断叶片,使虫苞浮落水面,然后在苞内结茧化蛹。叶片上有时可见绿色多足型幼虫,爬行时呈拱桥状。
  2 稻螟蛉综合防治技术
  2.1 实行秋翻整地可将大批越冬蛹翻压入土,可消灭大部分越冬虫,减少越冬虫量。清除害虫越冬场所,减少虫源;秋收后及早春清除田边、沟边杂草,收集散落及成堆的稻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场所。
  2.2 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蛾量很多,雌蛾尚未产卵并有严重为害趋势时,可利用螟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捕成虫。采取联合行动,一个村、一个屯全部设灯。
  2.3 化蛹盛期摘去并捡净田间三角蛹苞。
  2.4 药剂防治:一般在幼虫2~3龄期进行。百穴有虫100头以上的稻田或田间白条斑明显增加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根据试验可选用以下药剂:
  ①每公顷用2.5%功夫乳油250毫升,对水800倍液,茎叶喷雾。
  ②每公顷用40%辛硫磷乳油1千克,对水800倍液,茎叶喷雾。
  ③每公顷用2.5%敌杀死乳油300~450毫升,对水800倍液,茎叶喷雾。
  ④每亩用40%福戈(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10克,或10%甲维.茚虫威30ml,或阿维.苏30克,或10%乙虫腈40毫升,或0.5%黎芦碱40毫升兑水喷雾,或30%速克毙30ml兑水叶面喷雾。
  2.5 飛机防治:用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3米、速度6米/秒、幅宽3米、亩喷撒量440毫升。使用25%氯氰*毒死蜱,药后30分钟大部分水稻稻螟蛉死亡,防治效果显著。25%氯氰*毒死蜱为有机磷类农药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混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持效期长,速效性好,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对各种鳞翅目害虫防效显著,本剂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植保作业药后10分钟,水稻稻螟蛉出现死亡现象,药后30分再去查看,大量的水稻稻螟蛉死亡,防治效果显著。
  2.6 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灭卵。稻螟蛉产卵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消灭稻螟蛉的卵。在稻螟蛉产卵始期至末期,绥化市一般在7月末至8月中旬,在水稻的始花期至末花期,放蜂2~3次,每667m2每次释放1张蜂卡.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五营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螟蛉 综合防治 规律 发生 技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