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阅读的感悟篇一:我的读书感悟

我的读书感悟

“夜半读书,红袖添香”印象中古人读书带着几分执着,几分痴迷。“凿壁借光”“囊莹映雪”在别人看来或许太过艰苦,殊不知读书人乐在其中。如今,读书的味道发生了变化,如同一条河流,出发时是清澈的涓涓细流,一路奔腾,慢慢加速,行进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功利,于是变得污浊,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读书不再是自己的需求而是迫于学习工作的要求。闲暇时间,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迷乱了双眼,书籍像一个失宠的孩子被我们冷落在一边,慢慢淡出视线,却不知道,我们是错过了最美好的风景。

读书使女人优美。女子盛时无十年,女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景致,每个阶段的女人都可以是美丽绽放的,只是这美丽的内涵不同,由内到外的美丽无关岁月的流淌,一个好女人就像一本好书,需要内涵来支撑,时间来点韵。婉约的词句是李清照的内心独白,历经时间的淘洗,它们熠熠闪光,后人记住了词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位久经坎坷依然美丽的女子;“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用自己凄感的笔触记下关于人生的思考,像一朵冷艳的郁金香开在人们心中;面如桃花的林徽因更是因自己的才气成为女人心中的楷模,男人心中的理想女士。爱读书的女人是美丽的,当你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心一笑,微笑便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比任何色彩的涂抹都光彩夺目。一朝春尽红颜老,万千宠爱成过往,再美的红颜也经不起岁月的磨砺,当青春逝去,有些人惊恐万分,不知所措,热爱读

书的女人则可从容面对,以优美的姿势坦然接受。

读书使男人睿智。读书的男人更善于思考,行走于文字之间,碰到疑问处,驻足思索,加点生活的体验,刹那间的顿悟会让你惊喜万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书的男人更加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从书中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以面对更强的人不必自卑,长久的读书可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切不可骄傲,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使男人更具魅力;读书的男人较少持续的沉沦悲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们懂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道理,从书中得到安慰,因此行动起来决断坚定。有的演员说:“生活中我只能扮演自己,而当了演员,我就可以不停地扮演别人,找到另外一种人生的体验”人们常常期待睿智的男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而男人在书中能找到自己未能体验的丰富人生,充实起来,睿智起来。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可以增长才干,既能使女人优美,也可让男人睿智,但如果掌握不好正确的读书方法,则会事倍功半。杨振宁教授主张“渗透”读书法: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时,如果有意识的吧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番境地,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正如我们学习政治的时候,许多的真理抽象难懂,但如果吧它们放在历史的情境中理解就容易多了。触类旁通,不仅能大力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视野开阔,思想活跃。鲁迅主张“跳读”法,他认为: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样的方法有

利于对书本的整体理解。另外,我们要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既要广泛的浏览各种书籍,又要对一些经典名著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不同种类的书,犹如不同的药,可医不同的愚昧,提升自己。诗歌由诗人的血和泪浓缩而成,读诗时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体验。“凤凰涅盘,浴火重生”郭沫若用激昂的笔调驱走了多少麻木的神经,唤起人们对祖国新生的渴望;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脱离的方法,深深投入后,便会和主人公同喜同辈悲,即使读完,一时间也无法从虚拟的情景中摆脱出来。在读张爱玲的《半生缘》,那段时间,情绪随着曼桢的遭遇而起伏,和世钧的感情稳步发展,替她感到高兴,遭到沈鸿才的欺辱,又为她感到强烈的不公,,当读到她的孩子生病无人照顾时也不禁流下眼泪,读完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曼路为何如此绝情,人情竟如此冷漠;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读一下乐一下,读一下愣一下神,带着愉快的心情阅读就像漫步在春意盎然的郊外,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何处,只需把心投入到当前的景色便好。还有人物传记,纪实文体等,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体验读书的多种乐趣。

童年时,畅游于一篇篇童话故事中,每天都做着灰姑娘和青蛙王子的美梦;青年时,满腔热血,豪情万丈,在激扬的文字中指点江山;到了中年,心智变得成熟,每次摔跤碰壁无处诉说时,便从书中寻找安慰,得到力量,扬起嘴角,重新出发;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历尽沧桑,猛然发现,身边知心的人寥寥无几,而书籍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你见与不见,他都在那里,于是会心一笑,能够得此知己,一生

足矣。

阅读的感悟

读书

读书是完成生命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就像溺水的人渴望抓住救命的稻草——肉体在喧嚣的世俗里下沉需要凭籍形而上的力量来提升和拯救。书就有这样的浮力——读的书越多,承载肉体的浮力就越大,完成泅渡和救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然,这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和辨析的能力,否则,就如菲尔丁所言:“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

读书增长才干,开阔眼界,明白事理,陶冶性情,改变命运,“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惠普尔也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读书的用意之大已无可辩驳。物质生活的殷实逐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向丰富,人们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迈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有赖于通过读书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心灵世界的充实,精神压力的缓解,社会地位的进步,都与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越来越多的汲取知识营养的方式中,读书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和其他浮光掠影式的速食文化快餐相比较,读书滋养、净化、提升灵魂的作用最明显。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互联网的普及,影视文化快餐的泛滥,也影响着每个

人的价值取向。人们一度更多地注重眼前的利益,追求“短、平、快”,思想浮躁已成通病,能够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坚持读书的人日趋流失。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辨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获取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能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人的精神素质的高低,从书中汲取营养的多寡,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因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对此,弗·培根说的好:“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能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据报道,一些功成名就或者获取丰厚物质回报的成功人士又坐回了课堂——后劲不足使他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更多的人则是在生活中从书里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汲取精神的力量。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和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印刷的话语都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最值得遗憾的人就是不曾醉心于一本严肃的书的人——他抛弃了第二现实和第二经验,因而最终就缩短了自己生命的时日”。

阅读的感悟篇二:自主阅读和感悟

语文课堂中的自主阅读与感悟

新昌南岩小学 求均英

联系电话 18057526781

摘要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要让学生能对文本和某个语言材料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问题,探究其中的异同,体味个中的妙处,力图想深想透,达到真正理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感悟方法的指导与感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自主感悟 个性化 多元化 思维品质

正文

一、对阅读的认识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现代社会读的能力要求和运用远远多于作文: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搞好阅读,正因为如此,新一轮语文课改对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体系到目标、要求、评价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我们只有从确立阅读教学新理念入手,着力于建构起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并探索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才能把这次阅读教学改革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将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二、对感悟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今天,我们高频率谈论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来的。过去的阅读教学,主要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可是,知识不能仅仅靠外界的强硬灌输,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建构,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僵化的,其效率也是极低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改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动学习,即学习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要让学生能对文本和某个语言材料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问题,探究其中的异同,体味个中的妙处,力图想深想透,达到真正理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感悟方法的指导与感悟能力的培养。

三、自主阅读为感悟服务

1、探究性阅读

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助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其教学程序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设问→学生独立研究→集体讨论→学生表达→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语文课程提倡研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纠正长期存在的“单向分析、告诉结论”式的教学,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涵的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既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又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造性理解,达成理性和感性的逐步统一。因此,在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参与过程,以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二要因文而异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教师可先假设问题情境:“青蛙妈妈有一个小儿子——小蝌蚪,不小心游到癞蛤蟆中去了,青蛙妈妈一下子找不着,非常着急,准备写一则‘寻儿(蝌蚪)启事’。请同学们帮助蝌蚪妈妈写一则‘寻儿启事’。同学们要写好这一则启事,必须把课文读懂,尤其是要了解小蝌蚪的生活习性、身子形状,还要善于对课文语言进行归纳重组,以“启事”的形式外化表达出来。这种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后,让学生在探究课文语言探究语言外化表达中自读自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素质和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即让学生个体建构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因为,个性化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化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因此,主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教师对话为先导,只有有了教师人格的个性化,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见,如,一位教师教学《狼和小羊》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狼的本质。甲生说:“狼很狡猾,善于欺骗”;乙生说:“狼花言巧语,善于伪装”;丙生(一位学困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却认为狼很聪明,因为它找茬儿的能力很强”。一石激起千层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教师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自主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改变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和提问加串讲的注入式教学格局,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把阅读的时间、过程和支配权利还给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4、互动性阅读

互动性阅读教学中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三边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分别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即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由此可见,互动阅读是读认、读审和读创的过程。

5、扩展性阅读

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多读”问题,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常见的阅读内容扩展方式有: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从课文扩展到课文作者的介绍及其有关作品;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等等。因此,教材的系统性、选文的典型性是课内阅读的前提,而作家、时代、国别、代表作品、相关作品及其评论,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扩展到阅读教学中来。

四、感悟是自主阅读后的升华

(一)丰富积累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基础

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构成心理图式系统,潜伏在学生的潜意识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时,学生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二)仔细阅读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前提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感悟课文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

过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并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成学生语感的形成。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

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三)激发情感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动力

情感是感悟的动力。感悟无须借助逻辑分析,它是一个以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蕴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处于休眠状态的潜意识需要情感去激发,以形成强烈的阅读冲动。主体对客体的“意念领悟”要求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情融为一体,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主体对客体内蕴的领悟。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共鸣”,以唤起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琐事的回忆,把现实中的英雄行为和小说中的行侠仗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为其感情上的“共鸣”创设情影,这样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启发想象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关键

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把握,必须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想一想这方面的体验。这时学生记忆的闸门会很快打开,自然联想,在类似的幻觉中,静止的会鲜活起来。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受现在的学习内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的形成需要“感悟”,文章的人文内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是“非悟无以言其妙”。因此,重视感悟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取向,有待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将自主感悟与课文价值取向相结合

阅读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但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忽视课文的价值取向,从而导致课文正确的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必须将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诚如蒋成踽所说:“课文的解读要尊重师生个人的阅读行为,但必须通过互相交流、认同,寻求共同的解读范式和公认的真理意义,使解读超越个人的局限,不断地进入新的领域。”

(六)将整体感悟与重点感悟相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要坚决摒弃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否则单凭一些局部的或支离破碎的印象是很难获得正确认识的。当然,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把感悟活动

阅读的感悟篇三:教育读书感悟

教育是心底里唱出的歌

——读《教育魅力》有感

细细品读《教育魅力》,于漪老师的话一直萦绕在耳旁。她说:“三尺讲台无限爱,爱生活、爱学生、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育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透明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是啊,做老师不只是“赖以糊口”,它更应该是“用心歌唱”。

教育这首歌有很多音符,我要谈的第一个音符就是责任。1977年文革结束,当绝大多数受迫害者还在为过去的苦难唏嘘不已时,于漪老师选择面对镜头,为全上海的人民上一堂公开课《海燕》,她将自己全部生命的激情融入这只自由飞翔、勇敢搏击的精灵,自信、豪迈、欢乐洋溢在课堂上,刚刚从磨难中挣脱出来的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被鼓舞起来了。其实在文革中,于漪老师也是遭受批斗、伤痕累累,但她明白此时的人们需要信心,她就有责任出来呐喊,为新生活加油助威。在我的教育中,除了教学生们读书识字,我也尽量培养他们一种济世爱人的情怀,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责任。记得在上《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我精心准备,只为拨动学生心底里爱护环境的心弦;在为汶川地震捐款的班会上,我认真布置,只为让学生们明白撑起苦难的是伸出的援手;在鼓励学生干家务时,我花样百出,只为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珍惜幸福。

我要谈的另外一个音符就是坚持。于漪老师带过一个行为偏差很厉害的学生,逃学两年、打群架、偷窃、抽烟,两年过去了,这个学

生还是没大的改变,他说:“于老师我也晓得你管我累死了,我也累死了,我这个人就是个枪毙鬼,管不好的。”于漪老师却说:“我还没失去信心,你倒失去信心了,你知道你不好,就是可以改好的起点。”后来,于漪老师生病住院,那个学生看到她躺在病床上输液,就哭着说:“于老师,您会不会死啊,你不要死啊。”看到这个片段,我感动不已,我不禁想,如果对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我们都能够做到一直不放弃,坚持教育,也许转变的机会就很大。反思我自己的教育,对有些行为习惯极差的学生,我对他们的教育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尽量避免这样的遗憾。

我要谈的还有一个音符就是学习。于漪老师常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一开始听这样的话,我不禁想,于老师学富五车、教学经验极其丰富,还需要学习吗?后来读到一个章节,80多岁高龄的于老师对于新出版的教育著作,第一时间买来阅读,而且做上了满满的批注。反思我自己,已经从教七、八年,虽然也阅读一点教育类书籍,参加一些教育类的培训,但是学习的劲头和次数还是远远不够,导致自己的教学有时就是按以往的思路,或者按别人的路子,缺少个性的创新的东西。再比如跟学生交流时,打开学生心门的办法不多,有时经常用管上一届学生的老办法来管这一届新的学生。以后还是要坚持向书本、他人多学习,在学做老师的路上永不停步。

有人说:教师的担子很重,一头挑着学生的明天,一头跳着祖国的未来。我固然成不了像于漪老师那样的教育大家,但我也不想只做一个任务观点的教书匠。我的教师生涯已经过去了七八年,从现在起我要更珍惜时间,准备着,努力着,只为唱响心底里那首教育的歌。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阅读 关于阅读的感悟 西游记阅读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