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医学的感悟篇一:医生感悟

一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老人,患了尿毒症。接受血透,一透就是五年。终于在某一天,等来了做肾移植的机会。

那是冬季的一个早晨,他的儿子早早赶到病房。虽然外面寒风瑟瑟,雪花飞舞,病房内也没有空调,但是父子俩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血透一次的费用大概在伍佰元,而当时他儿子的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也就是说:他儿子两个月的工资只够一次的血透。

按照医生的推荐,每周三次血透的效果会比较好。

老人为了省钱,坚持减少一次血透。每周只有两次的血透,使得老人每次再血透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全身浮肿,整夜呻吟叹气。

一度,老人还时不时地透露出厌世的情绪。每次数小时的血透,他看着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不断地循环,如此漫长。他甚至觉得,他拖累了家庭。

这次移植的消息,无疑给他和家庭打了兴奋剂。因此,一早他就早早地披着大衣起床。

病房的一位护士拿来一件手术病号服,扔到病床上。说:“马上要去手术室了,你到走廊的厕所里自己换上衣服。”老人拿了衣服。过了许久,老人哆哆嗦嗦地从厕所出来,打了好几个喷嚏。在厕所外面等的儿子,赶紧给他披上大衣。老人说:“厕所里很冷很冷,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也破了。为什么医院也不修一修啊!”刚说着,医院的护工来接他,去了手术室。

儿子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大概过了一小时,主刀医生从手术室的门里出来。医生无奈地告诉老人的儿子:“这次移植要放弃,因为手术中发现病人盆腔和肚子里的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做。”

事后,老人的儿子非常地惭愧和自责。

他后悔没有亲自陪老人一起去厕所给老人挡档寒风,他后悔没有在手术前好好地给老人检查一下肚子里的血管。哪怕给他摸一下脚上的脉搏,也许就会想到肚子里的血管有闭塞的情况,也就避免白挨这一刀。可能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病人的儿子。

我在行医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情,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

行医初始

如果在20年前谈现在的手机和微信,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不会有人相信这玩意儿会挤掉电话机。同样,人们很难预料到20年后的医疗是怎么样的。

我很幸运地看到,并亲历其中。1992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有幸到当时还很有争议的浙江邵逸夫医院工作。所谓争议,是一家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医院突然出现在中国,从文化和观念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邵逸夫医院开张后五年是由美国琳达大学医学中心托管,从院长到科室主任、护理部主任都来自美国。当然也有许多从其他附属医院派来的中方专家。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看到一家没有酒精气味、门诊大厅里摆有鲜花和植物的医院。而那时候,老百姓心目中的医院形象是:上白下绿的墙壁,充满酒精气味。

曾经员工们(包括我)抱怨医院太浪费。在门诊大厅放置那么多盆景和植物,病房走廊里的灯大白天都亮着。然而,美国院长说:医院的环境要比病人家里还要温馨,病人才会感到信任和心情放松,对疾病的恢复也有利。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懂得病床之间需要用布帘相隔开以保护病人的隐私。第一次知道检查女性病人的时候必须要有女护士在旁。而在当时,别说病床间的布帘,连有些国内著名大医院还有男女混住的病房。

在20年前,我们第一次知道应用偱证医学对于病人治疗结果的重要性。

说到偱证医学,我们的观念改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

一直我们的查房,说得最多的是:“以前我用了什么方法治好了一位病人,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这让美国医生很担心,因为个人有限的经验可能会误导年轻医生。正如一个人从三楼跳下没有死,并不代表大部分人从三楼跳下没事。

而经验性的行医理念,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

在中国,治疗普通感冒的经验有上百种,除了输液、抗生素,还有搓手心、捏耳朵,甚至放血。而偱证医学告诉我们: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饮水、休息,绝大多数会自行恢复。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捏耳朵和捏屁股,感冒都会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我们觉得很新鲜的理念,后来也慢慢成了国内医院的常规。

我也慢慢地体会到:我们用来给自己找理由的所谓“文化和背景”,其实大部分只是处在不同的文明进程阶段而已。

三个理念 关于备皮

所谓备皮,就是手术前剃毛。那时候,年轻医生如果在手术前一天忘记在病房给病人备皮,第二天一定是要吃批评的。美国在70年代做了大规模的对照研究,结论是:手术前一天备皮,感染率比不备皮还要高。手术当天备皮的感染率最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使用脱毛剂或者剪毛,感染率比剃毛低。

而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医院,术前一天在病房用剃刀备皮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做上腹部手术,也把下身刮得干干净净。

我当时看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就斗胆在当天手术室里备皮。结果被护士长投诉,挨了批评。原因是违反原则,而且搞得手术室一地毛发。

大外科主任和一位来自北京的著名专家(当时的副院长)都表示:他们经常去美国,从来没有见到过医生在手术室备皮。而且,我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年轻医生,竟敢这样做。

领导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我感到委屈,因为我是根据权威教科书《Textbook of Surgery》上说的去做的啊!后来我去了美国,才发现自己是对的,两位教授是错的:美国医生都是在手术室备皮。只不过他们没有把剪下的毛发搞得一地。

有人说,国人体质差异。

但是,很快这种说法被证实是错误的。

96年,由浙江护理学会发起的有关手术备皮的多中心试验课题,重复了美国的研究。结果惊人地相似。可是,我们已经落后了整整20多年!

至今,还有许多医院仍采用术前一天备皮的不良习惯。无知,或不愿改变。

关于输液 输液大厅,是中国特色。

去过国外医院的朋友都知道,医院门诊是没有输液的。

道理也很简单,除了急症需要快速补液,或是消化道无法进食的情况以外,能吃能喝的病人,为什么要输液呢?输进去的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和喝进去的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增加了输液的并发症。

而国内的输液大厅,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有些地方还用上了航空椅,配上DVD,大有把输液进行到底的决心。 邵逸夫医院当初不设输液大厅,遭到了来自患者甚至医务人员的反对。不过几年后,不轻易给病人输液,最终反倒成了医院的好口碑。

可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这个问题,取消了门诊输液,只开放急诊和病房输液。

关于患者权利

下面的问题,常常摆在医生的面前。

患者被确诊为癌症,家属要求医生别告诉病人本人,对病人隐瞒病情。如果您是医生,您会怎么做?

一、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会场没人举手)

二,不向病人隐瞒病情的请举手?(全场3/4举手)

换一个提问方式:如果我是癌症病人,我是希望医生告诉我实情,让我做好一切准备后配合治疗呢?还是希望医生隐瞒病情,以致后来越来越怀疑治疗的效果呢?

有研究表明,家属往往低估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受到隐瞒的病人,对治疗的配合比知情的病人要差,承受的痛苦更多。甚至出现了对家人、对医生的信任障碍。一旦失去信任,治疗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知情权,病人权利还体现在隐私权上。 美国医生们反复要求中国的年轻医生,不要在公众场合,如电梯,过道上讨论具体病人的病情。至今,邵逸夫医院的电梯里还贴着提醒的告示:请不要在电梯里讨论病情。 时隔20多年,我们有多少医院可以做到?有多少医生可以做到?

困惑 怀揣着建立一个理想的独立血管外科的梦想,2002年,我从三甲附属医院---邵逸夫医院辞职。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浙江省人民医院(三甲)组建血管外科,二是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二甲)组建血管外科。 冲着后者院长的发展热情和开拓精神,我放弃了三甲医院做血管外科主任的机会,来到当时规模较小的杭州市第三医院。 从三甲医院跳槽到二甲医院,自己石沉大海。第一个月内几乎没有病人来看我的门诊。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你有多优秀。

哪个时代,跳槽对于医生来讲,真的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就仅仅一个月前,我还是邵逸夫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来找我看病的患者门庭若市。

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医院平台的影响,远远超过医生品牌。老百姓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看病只能找医院,而不是找医生。

但我认为,这不符合患者的利益。设想一下,在一个名气够响的三甲附属医院,不管你的医疗技术高低,只要您坐在诊室,病人蜂拥而至。这正常吗?

我开始用在邵逸夫医院学来的理念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并且在科室推出“医患沟通制”。良好的医患关系,加上治疗技术上的不断创新,通过口碑和互联网传播。

仅仅两年时间,在卫生局的支持下,成为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血管专科。后来,有些上海病人赶到杭州来找我看病。我很惊讶,上海的医院高手如林,为什么要跑到杭州呢?我有了想法,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和技术,在上海建立血管外科呢?

于是,在2007年,辞去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的职位,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血管外科。我的医生团队很快在病人中建立了口碑,在好大夫在线的病人投票排名中位居血管外科首位。

渐渐地,我又无法解决一个瓶颈。

我们的价格体系,严重地低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在一个手术中,如果不用药和检查,医生的收入很难保证。而过度医疗,又是违背我的原则,损害病人的利益。另外,病人的挂号预约也是我的心病。

我们的特需住院病人占了全院的大部分比率,收入也有很大的增加。但是,手术医生的劳动回报,靠豪华的病房费拿出一部分来补贴,这让我的内心并不安。如果靠药品的灰色收入来弥补,一是损害患者利益。二是有损我的团队品牌,这是我不愿意见到的。

作为科室主任,我觉得对不起手下的医生们,没有给予他们有尊严的工作回报。我再次感到无助和迷茫。

偶然的会诊机会,让我了解到私立医院。

一位从菲律宾慕名而来中国的静脉曲张患者,他的一条腿是在公立医院做的手术,另外一条腿的手术,是在私立医院。

她把两次经历做了一个比较: 她说,为什么第一次手术,我被脱光衣服躺在手术台做麻醉时,听到来来往往与手术无关人员的说笑声。当时我就有种羞辱感。为什么,在我躺在手术台上才要求我麻醉签字,手术过程中还听到护士在喊找麻醉医生。

而在私立医院,您作为主刀男医生,在麻醉的时候,都在室外回避。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和我足足沟通了半个小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和我谈心放松我的紧张情绪。

她问:虽然主刀医生是同一位,为什么给我的感受如此不同?虽然私立医院价格高,但是我更愿意接受。其实我心里明白,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好似走马灯,一刻不停。他们很努力,但也无奈。

中国的公立医院,长期处于朝南坐的服务模式,体制内形成的服务意识,已经很难改变。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的医疗环境,会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而做出改变吗?

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一次跳槽为什么都没有解除我心中的困惑?我的理想,难道就是主任医生、教授?难道就是查房的时候被前呼后拥?难道就是让病人半夜起来排队挂号?难道就是学术会议上坐上主席台?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无意中在柜子里看到一只大皮包,母亲告诉我,将来你长大了做医生,就带着这个包去出诊看病。我还想起我在医学院毕业留言上写下的人生追求:做最好的医生

是的,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这个梦想一直就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这个梦想在引导我。也正是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困惑了我。

行动 这次,我下了决心,做出一个彻底的决定:离开体制,放弃编制,做一名自由执业的医生。

我签约了上海的第一家医院-------上海沃德医疗中心。等团队建设成型,下半年还要计划签约北京的高端医院。 至今短短七个月时间内,已经为数百位血管病人进行了手术。

在我签约的医院,病人在消毒的时候,护士会调高手术室的温度,以免病人受凉感冒。

在这里,所有的门诊和手术都是预约制。病人可以从容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预约的时间赶到医院就可。在这里,医生可以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仔细询问病史和研究病情,对病情的治疗方案作个体化的设计。主刀医生会用最先进的设备亲自定位血管的病变。 在这里,因为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同,静脉曲张病人无需住院和使用抗生素,术后3个小时可以行走回家。

在这里,病人的一切待遇等同于我的家人。不用托人开后门,不用送红包,不用担心联系不到医生。最近我又认识了许多自由执业的同道们。他们有的已经是体制内的著名专家,有的是著名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为了理想,放弃了编制和职位。

结语 自由执业,除了勇气,还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

有记者问我,你们完全可以在公立三甲医院做你的主任。现在自由执业后,病人会冲着医生品牌来吗?将来你们这些自由执业医生的养老怎么办?体制内的少数同行在背后诋毁你们怎么办?

我说,尽管我们的医疗体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有些体制内的同行思维还没有开放和时代合拍,尽管自由执业还要面临各种困难,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感谢这个时代! 支撑我不放弃、不妥协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关爱患者!

因为,我们医生自己将来也会成为患者。

【一年后,医生集团在上海成立】

医学的感悟篇二:当代医学名家从医感悟

当代医学名家从医感悟

张孝骞院士:

●坐而言,立而行。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病人,不能有任何松懈。一些医生发生医疗差错,原因往往就是放松了对病人的观察。临床医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是什么?可以用“勤于实践,反复验证”八个字来概括。勤于实践:深入病房、门诊观察病人;反复验证: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综合,并和书本、文献结合起来思考运用。

●因为病人的情况不同,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会千差万别,临床医生要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认识每一个具体不同的病人身上。 ●病人和医生,是战友,是同志,要善于向病人学习。

●要学好临床基本功,要锻炼观察能力,培养全局观念,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

●仪表端正,和蔼可亲,主动周到,不仅是一般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医德,是赢得病人信任和协作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我虽然从医六十多年,至今不敢忘记“戒慎恐惧”四个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怎么能不用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呢?

●医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医务人员不应不懂装懂,更不应知错不改,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当担负的道义责任。

马遂教授:

●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个终身吃苦奉献的过程。这是因为临

床医学是个随时变化的“万花筒”,它既要以经验为基础,又同时兼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特征。实践性是它的第一规律,广泛学科依赖性是第二规律,而综合性是第三规律。上述规律决定了优秀临床医学人才较难成就,需要环境、个人因素皆备,并要有较长周期。

王宁利教授:

●我们现在怎样做医生?我的回答是:用心做医生。医生在行医中,从用手到用心,是检验医生素质的试金石。必须牢记:“医者父母心。”

韦加宁教授:

●多做多传多教,等于活了好几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

卢世璧院士:

●医疗无小事;爱伤敬业,乃仁爱之心。父训:小病不轻视,捉个猫儿当虎打。是指对“小事”要像对待大事一样去处理。

●做好一名医生要有学识。年轻医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读书、病人、老师。

●医学是经验科学,医学知识必须到临床实践中经受检验才能真正学到手。

吴英恺院士:

●好医生或坏医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

●做了主治医师、助教、教授或主任医师还得继续提高业务技术,每提高一步都要求在学术上有前进,而且学无止境,不进则退,进则要求克服困难,刻苦钻研,自强不息。

李存江教授:

●正确的临床思维才能成就好医生。1、正确的临床思维来自博学:会诊中心的教授们都有数十年的苦功夫、坚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密切关注着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游刃有余,还对多个相关学科有深入的研究,有的达到精通的程度。善于推理分析是他们的基本功。2、正确的临床思维来自临床病例:黄克维教授对病人是先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而CT、MRI、其他生化检查报告只是在得出基本诊断结论后,才作为印证结论的参考。这就是之所以成为大专家的一个原因。3、正确的临床思维来自失误后

的总结:任何有经验的专家都是在无数次失误后成长起来的;专家们娴熟运用临床思维的能力从何而来?来自许多次的失误!关键是失误以后能否认真思考,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好医生都是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

姜泗长院士:

●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钻研医学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骄者必败,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余宏超教授:

●一个外科医生如果在做第1000次手术时,仍能像做第一例手术那样下功夫,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汤钊猷院士:

●回顾几十年的历程,对“好医生”我才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医德和医术是医生的灵魂。

贺达仁教授:

●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医学人文态度:核心是“热爱生命”。

华益慰教授:

●做手术,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对医生来说,做错做坏了一例手术,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几百几千分之一,而对病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一例失败的手术,影响的不仅是医生本人一生的声誉,也影响到医院的声誉甚至整个行业的声誉。

●如果一个医生把钱看重了,就会把病人看轻。现在,有个别医生经不住诱惑,我愿以我的言行在医德医风上起一点作用,希望有更多令人放心的年轻医生成长起来。

秦伯益院士: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对人才的要求,但首先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穆魁津教授:

●当大夫一定要主动找事情做,要善于动脑筋多分析。

陈景云教授:

●你不仅要知道应该做什么手术,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不应该做什么手术。

●医学是要费大精力,下大苦功才能学好的,而且是永远学不完,做不完,永无止境的一门学问和工作。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王士霞教授:

●一位临床医生的认真细心态度是医疗实践的基础,是得出一个正确诊断的保证。这种态度首先表现在仔细认真地询问病史及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上。

王忠诚教授:

●要想做一个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辛勤的汗水、极大的努力,是很难如愿以偿的。

●手术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如果利用手术刀的权利来谋取私利,就不配做一个医生。

韩启德教授:

●要做一个好的临床大夫,如果不懂病人的心理是绝对不行的。 方药中教授: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多学多问,而且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胡亚美教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接触病人成不了好医生,接触病人越多,当好医生的机会越大。

张效房教授:

●我坚持一辈子不收红包,更不会拿回扣,一是不会,二是不忍,三是不能。如果让红包遮住了眼睛,心灵之窗有了灰尘,还能把手术做好吗?

郭春园教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拿的钱,一分也不要拿,可拿可不拿的钱,最好是别拿。否则,不但自己良心不安,还会脏了自己的手,坏了自己的声誉,后悔都来不及了。

●接受第一次礼物,就会滋生贪婪心,就会把救死扶伤的高尚人道主义,变成了利己行为。

谭日强教授:

●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索取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汪忠镐教授: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就要先培养自己的医德,有了良好的医德,就会不断琢磨技术,医技自然也就提高了。

易为民教授:

●我从医近40年,没有拿过病人一分钱,我常跟大夫们讲,看看这些农民兄弟,他们是卖猪卖牛卖了鸡蛋,甚至是借钱来看病的,我们做医生的,收红包等于是给他们雪上加霜,也等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钟南山教授: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

●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服务态度。

傅培彬教授:

●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李月华教授:

●工作哪能停?!心跳不停,工作就不能停。

赵炳南教授:

●医生掌握的是病人的生命,要以济世救人为宗旨,尽自己所能及的技术,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的痛苦,这是医生的天职。

周礼荣教授:

●我时刻警告自己:第一想到,假如我是病人,自己有病痛,希望医生如何做;第二想到,假如病人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他们身患病痛,我将怎么做。因此,凡是对抢救病人有利的,即使要冒极大的风险,也坚决去做;凡是对自己有利而对病人不利的,就坚决不做。

●医生的无知会给病人带来灾难。一个医生,在疾病面前束手无

医学的感悟篇三:医院感悟

医院感悟

2015年12月16日,在姐姐和姐夫的陪同下,匆匆忙忙和领导请了假,随即陪老公到大理州医院做胆结石手术。一小时左右,到达大理州医院,我们下了车,就找到郭秋波医生做了相关的入院手术办理。

然后就进行一系列的排队、检查。检查结束,就等待着手术,于2015年12月22日早10:30左右老公被推进手术室。爸爸、姐姐、表哥、表姐、几个亲戚,我们一起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过了一刻多钟,医生打开手术室们,让家属签字,签完字后,又关上手术室门,过了1个小时左右,郭医生拿着老公的胆和结石给我看,大概有1cm左右,我说病人呢,他说:“等麻醉醒过来才能出手术室门”,大概又等了半小时,老公推出了手术室,在亲戚朋友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把老公抱上了病床,护士给他打了点滴,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打完。

让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老公麻醉过完之后的一幕幕,他叫我抓着他的手,不要放,他实在是太痛了。在这期间,医生还要求把老公接小便然后报给他们量,看着老公痛苦的样子,我也很心疼,他想上厕所又上不出来,医生说再上不出来就要插尿管了,老公的意志力很坚强,最终脱离了插尿管的痛苦。” 第二天,他下床走路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医生说暂时还不能进食,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可以正常吃东西了,我先是给他吃粥,后来医生说什么都可以吃,我就给他吃他想吃的东西,

到了第三天下午,老公和我一起到饭馆吃了大餐,就这样,慢慢的恢复了,就在28号上午,医生说可以出院了,我激动得不得了,收拾好东西,办理好出院手续,回到了家。

在这期间,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的宝宝;我要感谢领导给我那么长的假,让我能静下心来好好陪护老公;我要感谢我的同事们,在我请假期间,所有的工作都能无怨无悔的做着;我要感谢关心我的爸爸、姐姐、姐夫、哥哥、嫂子、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及所有关心和给予帮助亲戚朋友们;我要感谢老公的领导同事朋友,在他生病

医学的感悟

治疗期间的关爱;我要感谢主治医生郭医生和精心护理的白衣天使。是你们让我的老公恢复了健康。 人,要对自己好,如果自己都不爱惜自己,那么别人也不回爱惜你的;除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现在不养生,以后出钱养医生;不仅这样,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的亲人比你还要痛苦,比你还要痛苦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在你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才能看出谁对你才是真心、谁才是最在乎你的人,家人、亲人永远都会在你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给你鼓励、给你支持;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请保持一颗健康的心、请爱惜你的身体。

祝愿老公快点好起来,祈祷祝福中??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医学 大学生对医学的感悟 医学生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