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感悟语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佛教感悟语篇一:谈近期对佛教学习之感悟

谈近期对佛教学习之感悟

摘要:这篇文章首先从佛教的起源讲起,其间引入了印度社会当时的现状,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开创佛教的前因后果以及佛教早期的分派到大乘小乘的确立。其后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以魏晋南北朝(梁武帝兴佛,魏太武帝灭佛,周武帝)与唐代佛教(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武宗灭佛等为例)为重。最后由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说法引出了我对宗教信仰本质的看法,即为敬畏之心。

关键词:佛教乔达摩悉达多敬畏之心

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几乎占到了世界总人数的五分之四,而余下的五分之一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因此,中华民族也被说做是无宗教信仰的民族,这着实令人好奇。观及历史,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佛教与中国渊源颇深,这激起了我对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好奇心。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印度,经济空前发展,社会变化剧烈。铁器的普及使农业发展趋于成熟,商业与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繁荣。众多以繁荣城市为中心的国家也强大起来。而社会财富的增长与个国王权的的上升,促使争霸战争不断发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相应的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西北部,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亦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主张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执掌宗教事务的为“婆罗门”,执掌军政大权的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是“吠舍”,为这三个等级服务的奴隶是“首陀罗”。四种姓依次的地位和权利由高到低。又言四种姓是神造的,不可变更,并力图用这种说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少年时期便是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释迦牟尼本命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根据印度当时的习俗,在婴儿诞生之际会有预言家预测新生儿的未来:位居种姓制度之首的一个婆罗门,预言悉达多将会统治全世界,只要他待在王宫;否则,他将成为伟大的宗教修行圣者。净饭王对王子疼爱有加,期望他有朝一日能继承王位,统理王国,所以国王把他幽禁在固若金汤,美轮美奂的王宫高墙之内不让他接触一丝一毫世间的丑陋与肮脏。然而就像所有故事所揭露的,真相总是会被发现。

悉达多想要认识王宫外的真实世界。然而,他的四次出宫却让他认识到了众生的疾苦:生老病死。悉达多开始寻求解脱之路。离家之后,悉达多分别尝试了禅定和苦行之法,但都没有帮助他获得解脱。最终,悉达多在一棵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默想,悟出了“四谛”(苦禘,集谛,灭谛,道谛)的真理。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去世。

佛教最早的分裂出现在佛陀(即释迦牟尼)仍在世时,传说佛陀的堂弟调达随佛出家,智慧与异相仅次于佛,他公然提出异说,分裂僧团组织,并率五百比丘尼另立僧团,与佛陀分庭抗礼。随着佛陀的逝世,僧侣间的意见分歧愈益严重。为统一思想,相传佛教曾组织过三次结集,在第二次结集时(佛陀逝世一百多年后),为能否接受金银布施,储存多余食物等“十非法事”而分化成了“上座”和“大众”两部。上座部认为十事非法,大众部认为十事合法。到了公元前一至三世纪,因为一部分佛教徒众使自身的生活世俗化,并接纳在俗的男女为信徒而产生的思想新潮,大乘佛教应运而生。大乘佛教虽不公开斥责早期佛教,却认为早期佛教只是佛陀对浅根下愚者的权便之说,而非“究竟”之言,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贬斥其为“小道”,“小乘”而自命“大道”,“大乘”。然大乘,小乘发展至今,已成为两个平

等的教派,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大乘”其意为“更大的车乘”,意指可以度更多众生,最终理想是成佛;而“小乘”能度的众生自然就少些,少倒只能度自己,修行是为了自我的解脱。比较客观的说法是小乘佛教更接近于佛陀的原始教法。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其说不一,但大体可以认为佛教的传入是在两汉之际。自此,佛教便在中国历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兴佛的当属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称帝不久,便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下令举国上下不再事奉历代相传的道教,而改信佛教。也是自梁武帝起,中国佛教开始明令禁止吃荤,除此之外,梁武帝还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用于建寺和布施,并四次“舍身”,即为舍弃皇帝之位,投身佛海。可皇帝怎能有辞职一说,故每次武帝“舍身”,其大臣就要捐大量的钱财将皇帝赎回,其间有两次标明赎金为一亿万两!

到了唐代,则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令人耳熟能详的两个故事则是“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了。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是儒学世家。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之后对佛经的学习中,玄奘有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资和刻苦求学的品质,使得他在众僧侣中脱颖而出。但是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终于在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玄奘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曾次东渡日本,但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终在第六次成功东渡。到日本宣扬佛法,功德无量,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许多曲折,其中以“三武灭佛”为最。“三武”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这三个人都在自己当政时期打压了佛教的发展,虽动机与做法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灭佛”政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佛教中还有“六道”一说,强调因果报应,具体表现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者:一、天道;

二、人间道;三、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以此使人产生敬畏,为求得解脱,则需修定。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简单点说,便是要多造善果,少结恶果,以求早日摆脱轮回之苦。

由这便引出了我对宗教信仰一说本质的理解——敬畏之心。宗教,真心信奉的人敬之,心怀不轨的人畏之。但不管你是敬是畏,只要你信宗教教义所言,你就会为他所限制和引导。这也是宗教信仰对人类最重要的两个作用——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就如同佛教,以“因果报应”来要求徒众种善因,得善果:约束徒众不做邪恶之事,引导其一心向善,修行自我。

而不论何种宗教,其能发展壮大的原因正是它所提出的教义能约束人内心的阴暗面,而引导人走向光明,自我提升的道路。这也正是人类信奉宗教的原因。当无法解释某种自然现象,或无法解决某个困扰自己的问题时,人们总希望有一个无论是精神还是力量都远强于自己的存在来解答困惑和指导自己。宗教便应运而生。但是不论信奉什么宗教,只要它的教义健康正确,能适应人的发展,对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引领人完成自我提升,那么宗教信仰就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佛教史》杜继文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中国佛教简史》郭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1月

《释迦牟尼成佛记》郑孝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唐代佛教》【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张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佛教感悟语篇二:对佛学的感悟

我对幸福的解悟

姓名:肖航

学院:经济学

专业:经济学一班

学号:20130114144

通过佛学中的幸福心理学这一门课我了解了许多佛学的知识和幸福的来源,有时候我都想这堂课成为我的主修课,让我在大学的生活中了解幸福,接近幸福和努力奋斗创造幸福。 我先来讲讲我对老师讲的幸福内涵总解析的观点,首先,老师把幸福总结成了一个公式,其中有很多的元素来促成幸福,我个人的观点分为五点来阐释我对幸福的感悟。

首先,人在不断的提高自身价值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高自己被他人利用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可利用价值很高,能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提高自身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因此我们一直是在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被需要,应该是相当悲哀的。所以这里的所说的正是公式中的“被需要”,我们要增加这种自身价值,正如同我个人亲身经历,当我在高中时,有很多的同学来问我问题,我就感觉十分的快乐,我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被别人所需,帮助别人所提高,也是自己心理感到幸福,自己做了一有用的人,惠敏法师也说做事使自己感到快乐,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要扬善止恶,林火旺教授说心态放正,人应该怎么活,要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增加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在这里,视频中还强调了别的方面,惠敏法师强调的寂灭为乐,无事忙中老,自己多做事,使自己忙起来,慢慢的感到快乐,从而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从而获得幸福。

第二点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认同程度,自我价值是人的生活事件对于社会的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至于用什么衡量?是没有定义的。幸福是建立在自我满足的一种情况下,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在个人思维中,认为达到一定的自我价值后就会有幸福感的存在,就好像我感觉到我的价值实现了,带来的幸福感,举一个例子,我去参加某种活动,我在这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于是我就感到十分的自豪和幸福。 林火旺教授曾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观,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有好的心态,还有帮助他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李连杰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时,要不以自我,不以自己为中心,做一个小时的佛,每天都实现一小时,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法修行,最后证悟道果。

老师说人的心智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很大,人本身所具有的贪嗔痴慢疑见,以及各种心智上的缺陷都会对幸福产生影响,同时也有从心智下手改善心智,根据东方佛教传统修行方式及理念提出的,继而出现很多类型的心智觉知训练,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有良好的促进效果,提升个体幸福感水平。内观禅修作为一种传统的心智觉知训练方式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在视频中讲到如何追求幸福,有一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心跟事合一要么双亡,心智在追求幸福中,要稳住自己的心态,把握住自己的心智,从而更有力自己去追求幸福。心中无事可烦,人的心智可分成三大类。对于幸福感的境界,最低的是“半熟而复杂”,其次是“未熟而简单”,最高的是“成熟而简单”。看尽世理,领悟生活,造就成熟而简单心境,是最棒的幸福灵魂。第三点,布施精进(1)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2)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施,财施和无畏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何为布施精进?精进:谓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学会布施精进,学会拿捏。惠敏法师说,惜福,知福,培福,广种福田。将自己的福气珍惜,知足,培育,并用来布施。在布施的过程中精进,从而开辟一条属于自己通往幸福的道路,在布施的过程中体会幸福,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如何布施: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

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通过布施和精进,就更能了解幸福

第四点 厌离,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即指有厌非离、有离非厌、有厌亦离、有非厌离等四句。盖所谓‘厌’,系指观苦、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所谓‘离’,系指既厌斥之,乃生起断惑离染之作用。厌与离各有广狭之不同,故成四句分别。被厌离,即被别人所厌,产生离开的倾向,从而被孤立,感受到不幸福,所以我们要避免被厌离,学会爱别人,做好事把矛盾和误会消融放下,严总裁在视频里面提到,人要安置,安置自己,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利用别人,把自己扩大到影响别人,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甚至归属感,做到避免被厌离。

一个人感觉对幸福影响很大,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快乐,你就幸福,你感觉不开心呢,你就不幸福,我觉得幸福与人的心理平静关系很大,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很多,有的来自挫折,有的来自嫉妒,有的来自孤独。甚至有研究表明和生理健康(比如说营养、疾病、药物)密切相关。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时有发生的。大凡遇到成绩不如意、高考落榜、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窄;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变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等难以自已的行为。这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为具有破坏性。侵扰心理不平静导致的烦恼,使得自己厌烦,做事也变得自我,容易导致被厌离。使自己感觉更加不幸福。林火旺教授说,心态要正确,把心理上升为道德,在道德的高度严格规范自己,使自己变得有价值。如何把握幸福,必须意识到你所遇到的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没有理智的人喜欢抱屈、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象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往往是白花时间,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是承认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顺心的事别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你过不去。这样你就会减少心理压力,尽快平静下来,对那件事作个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第五点,持戒忍辱,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忍辱就是持戒,大师曾说:“忍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为何呢?人的本性呗!谁爱听不爱听的话呢,所以,逆耳忠言与污言秽语一样令人讨厌,生气,并由此生起瞋恨心,但是迈出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从学习忍辱开始,读读下面宣化上人的开示,你就会明白学习忍辱对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了”不光是修道之人,我们普通人也要学会,忍辱负重,当雨过天晴后也会有幸福的彩虹。

禅定般若,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须要禅定才能得到。何为般若,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

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一点在严总裁和林火旺教授的言论中都有提到心理想着他人,为别人做点什么,不做旁观者,用两面的观点看问题。 当你帮助完他人时,自己也收获一份幸福。

这就是我对幸福的感悟和从老师的所讲和视频看后的体会。希望人人都能幸福,用李连杰先生的一句话,每天只做1个小时的菩萨,使自己的幸福发光。

佛教感悟语篇三:阅读佛教经典的感悟

让内心宁静,让社会和谐

——阅读佛教经典的感悟

新城二小李中姣

在学生时代,我就喜欢红楼梦这部名著,喜欢那个凄美的故事,喜欢大观园姐妹吟的诗,作的词,更(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佛教感悟语)是被贯穿全书的佛教思想、因果规则而深深震撼。那里面的经典诗词《好了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词的原文是这样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是啊,我们凡夫在五浊恶世沉沦,被无明所障碍,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只知道追求名利享乐。伟大的艺术家曹雪芹借助精辟的文字,机智的语言,揭示了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超越性智慧和断绝俗缘得解脱的究竟真理。

我被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2012年春节一过,我萌生了抄经书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先生,他高兴的说:“好啊,正好多年前我就请了几本经书。”我很惊讶,因为我并不知道家里还收藏了经书,也不知道我的先生早就读过经书,现在想来我的先生也是与佛有缘之人。他从书橱里拿出经书,并且在网上下载了抄经 1

书的程序,然后我就开始了燃香抄经的生涯。我先后多遍抄写了《金刚经》、《心经》、《净土五经》、《六祖坛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我一边抄一边对照注释理解经文,所谓的理解其实只是懂一些皮毛,那些博大精深的经文我们这些凡夫怎能领悟透彻呢?

我一直很喜欢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大家一听到他的名字清玄就知道他是一位佛缘深厚的人,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林大悲,大慈大悲的那个大悲,我很喜欢他的文章那股浓浓的禅味,尤其是在我母亲去世后不久,我读了他的一篇《三生石上旧精魂》,写的是唐宋时期的真人真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信佛的基础是相信因果,相信六道轮回,我想这可能也是让我深信佛法的基础吧。 也许是机缘已经成熟,我接触到净土法门,阅读了很多佛教经书,其中《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现在庄严美妙清净无染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要脱离六道,想往生,仰仗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功德。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下根劣智,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如果想靠自己的力量修戒定慧,越过波涛汹涌的生死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徒步登天一样艰难。而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阿弥陀佛就是船长,我们所有的众生只要随顺船长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接受他的好意,来上他的船,就可以脱离险境,我们所有众生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于乘上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大愿船,就可以安然度过生死海。所以我庆幸我遇到 2

了净土法门,要知道无始劫来,我们都在贪嗔造业,造的业如海洋般深不见底,即使我们懂得修行,也只能是杂行杂修,也就注定了我们无法脱离六道轮回。

两年来每个周末,我都到佛光寺听博学多闻的宋书记给我们讲法,同时我也请了佛光寺净土宗的经书法宝一遍又一遍认真学习,行走在念佛法门这个简易方便的大道上,我喜悦无比,看问题和处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就淡泊名利的我彻底的把一切放下了。于是内心更加安泰自在。自从进入念佛法门以来,胆小的我再也不惧怕一个人走夜路了,家里很多事情都非常顺利,再大再困难的事在关键时刻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我有四个幸福的家,尘世的两个家——凡夫眼中的家和学校的那个家,我全家人都接受了净土法门,都成为欢欢喜喜的念佛人。我爱我的家,也爱学校那个“家”,我愿尽我最大的能力,让我的同事和学生得到利益。远离城市的两个家是佛光寺和西方净土,在佛光寺这个家,我与莲友们一起修习佛法,快乐念佛。前面三个家,都只是临时居住,为我提供了修行的场所,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修行念佛人圆满的家。 我很敬仰佛光寺的张居士、宋书记、刘老师等等莲友,他们不仅精进学佛,在弘法利生也做的很好。我没有他们那样的口才,也缺乏智慧。为了仰谢佛恩,我要做的只有依照佛法观照自己,把净土宗的《宗风十条》当做一面镜子,不断修正自己的衣冠言行。我想如果 3

有一天我们这些学佛者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信心,从而发无上菩提心信佛念佛,那样也可以算是以身弘法了。

感恩阿弥陀佛如果没有他的救助,我们将会永远在六道流转。感恩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他的宣讲,我们就不知道有这么简便易行的净土法门。感恩十方三世证诚诸佛,是他们让我们的心坚定的与阿弥陀佛连接在一起。感恩佛光寺的导师莲友,让我懂得了很多佛法的真谛,让我在学佛的道路上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感恩我的亲人朋友对我的理解支持。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给我欢喜,给我希望,给我信心。我愿怀着感恩的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弘扬佛教的慈悲理念,关爱众生,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4

相关热词搜索:佛教 感悟 人生佛教感悟语 佛教感悟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