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古典历史篇一: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西方古典史学也就是希腊罗马史学。它们

古典历史

虽然脱胎于早期史学,偶尔还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隐约感到泛神论者的体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人在历史上的作为了。例如,西罗多德在《历史》中精细地描述三百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抵抗几十万波斯军队的史实,这当中诸神完全缺位,西罗多德并没有把这场胜利归结于诸神的支持。当然,有趣的是,西罗多德对神话非常感兴趣,他仍然在某些时候无意或有意地让诸神在历史中出现,这是早期古典历史学家不能免俗之处。对诸神的完全背离要留待后代希腊罗马史学家的出现。事实上,继承西罗多德史学事业的色诺芬、李维、塔希陀逐渐确立了早期人文主义的史观。这使得当他们的著作被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家对前人的成就叹为观止。

一、古典史学在曲折中前进

蛮族的入侵中断了希腊罗马的辉煌,以犹太教基督教神学为特征的中世纪史学把历史学家重新带回到神的史观,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重新回到用神和人的交通揭示历史的阶段。当然,与早期史学相比,更系统更具有说服力的神学进入史学,剔除了早期人类粗糙的史学体系,堪称别看生面。具体而微,没有比《旧约》更能凸显犹太教基督教历史观念的经典。从《创世纪》、《出埃及纪》、《申命纪》、《列王纪》到《历代志》,后人不但可以看到犹太人从亚伯拉罕到约瑟入埃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扫罗和大卫建国,一直到巴比伦之囚的完整历史,而且能够体现犹太人的史观——这也是整部《旧约》的重要内容:当犹太人恪守和上帝的约定时,就会有富强的国家;但是当他们被判上帝时,就会招来惩罚。其实,犹太人一直如此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把自己民族的兴衰和他们与上帝的互动联系在一起。中世纪的西欧风行此类观点,直到路德改教时期,很多人仍然坚持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从长时段来看,西方史学史就是人类对神的不断回归与叛离的轮回,早期人类生活在诸神的身影下;希腊罗马时代,以英雄为代表的人类作用被发现;中世纪,人们对到上帝当中,把历史的动因归结为人与上帝的互动;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人们又在历史中重现发掘着人的价值。而古典史学就是一个承前——或多或少继承了前人泛神论的观点,启后——跨过中世纪开启文艺复兴史学的重要阶段。

二、古典史学的灿烂文化

1、.科学与理性精神

科学是愚昧和迷信的对立物。人类就是在克服愚昧和迷信的征途上不断进步的。因此人类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往往以科学的发展为先导。实际行,在泰勒斯时代,大多数希腊人仍然愚昧无知,并对科学心存蔑视。而泰勒斯也清楚的认识到他的责任就是让科学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全城,把愚昧完全赶走。也正是通过古希腊科学家的努力,希腊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质疑,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才建立起来。

古希腊人所发现的这种理性就是通常所谓的自主的理性。它不是依赖于任何超自然的神和外在的权威,而是依靠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对事物的一种把握和理解。可以说,在古希腊,自主理性精神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在探究一切事物时都将之放到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考察。对此,古希腊人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就曾讲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判断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和做。而古罗马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并在实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其还继

承了这种理性主义精神

2、人文主义精神

古典文化中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那么这种人文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西方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曾对此作过精彩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邦纳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安邦纳的这一概括也同样适用于古时代的罗马。或者说,它也是对整个古典时代人文主义特征的概括。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体现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所谓的“神人同形同性论”。在古希腊人看来,神只不过是人的最完美的体现而已,神与人一样也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具有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人所具有的品格。因此,它与古代东方宗教那种把神看作不食人间烟火、威严无比、高不可攀的宗教观念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古希腊人这种宗教观念意欲“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与美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神也只不过是人借以表现其理想的对象罢了。因此,古希腊宗教带有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古罗马不仅接受了古希腊人的神,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它的这种宗教精神及其渗透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西方古典时代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民本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大胆描绘和讴歌,艺术作品中对人体的着力刻画和赞美,古典建筑学中“维特鲁威人体”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如此等等。其中,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一段话“: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的一句台词:“天下奇事虽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都成为古典文化中著名的人文主义的格言。而古罗马诗人泰伦斯、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等对人性的深入阐发和强调也为后人所服膺。可以说,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精髓。

3、庄重典雅,优美和谐的文艺风格

对于西方古典文艺风格,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温克勒曼曾作过精彩而恰当的概括,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朱龙华则进一步补充道“:古典风格以庄重典雅、优美和谐为重要特征,或如温克勒曼所说,那是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壮伟,它讲求形式与内容、现实与理想、规范与自由、纯净与丰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平衡以至最高度的和谐,这些关系的过度倾斜和破坏则是非古典的。”古希腊人则是西方古典风格的创立者。当然,这种风格是在他们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其形成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盛期。而此种风格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追求自然与人之和谐的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它在雅典的神庙建筑和雕刻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帕特农神庙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古典艺术风格及其表现形式不仅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所追逐和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对18、19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运动以极大的影响。

三、古典文化的传承

古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传统开始走向式微。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为了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破坏和毁灭过程。由于古典文化被教会斥为异教之物,所以许多古典建筑和艺术品遭到破坏,大学和图书馆被关闭,古典作家的著作成为禁书。当时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称:“古代作家的书已经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西塞罗、苏格拉底和荷马(更不必说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都被扔在顶楼和地窖里被忘却。”从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渐被以神学和道统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并随之而坠入黑暗的深

渊。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作为古代人类智慧之结晶的古典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那么,它在日后的历史中是如何传承的呢?

卡西奥多勒斯(约477-约565年)不仅编写了《概览》一书(其中第二卷卷是有关“自由七艺”的概要),而且还开设了一个收藏古希腊著作译本的图书馆。伊西多(约560-636年)编写的《词源》则是一切古代和神学知识的汇集。他们的著译作品也就成为了中世纪初期学者们了解古典文化的一条通道,尽管这条通道极为狭窄。虽然基督教文化与古典文化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但实际上,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完全割断它同古典文化的联系,基督教哲学就是在吸收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到了公元世纪,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而导致了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第一次大融合。

实际上,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并没有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古典文化的继续复兴。在该世纪,古物搜求之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罗马扩散到了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于是,英、法、德等国家则代替罗马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新的中心。这些国家的人们蜂拥到威尼斯、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去凭吊、猎奇、探宝。尤其是在德国,一些艺术家还在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他们反对罗可可艺术的那种过分注重豪华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艺术风格,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该流派曾盛行于德国与法国,并在绘画和建筑、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温克尔曼便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注重从古典艺术中获取养分,所以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从古典文化和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达维德曾谈到,他鼓励学生去创作伟大题材的诀窍是:“快去翻翻普鲁塔克的书。”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高举理性的大旗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时,古典文化再次成为他们赖以获取思想素材的宝库。所以,古典文化还成为理性主义运动的导师。

19世纪以后,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而导致古典文化更大规模的复现。在这一世纪,考古学的篝火在意大利、希腊本土、小亚细亚等地陆续点燃,著名的罗马城、庞贝古城、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等遗址纷纷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一些古典文物和书籍也时有发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至今天。这样,古典文化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同时,在西方各国,古典学也作为一门学科而逐渐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① 希罗多德:《历史》,第1页 转引自张广智 《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0页 ② 希罗多德:《历史》,第1页 转引自张广智 《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0页 ③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7-18页,转引自王晴佳 《西方的历史观念—— 从古希腊到现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6页

④ 译文见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49页

古典历史篇二:中国古典舞历史和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舞历史和发展方向

戏曲的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

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

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

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

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

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

“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发展方向

一、继承宫廷舞蹈为主,那些本来舞蹈给王宫大臣的舞者,宫廷垮台了,于民间传承,以后又进入舞蹈学校,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

二、藉鉴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中国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这种取向,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编制,具体了基本训练的内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国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动作是中国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争议。

三、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这种取向,由于文学和绘画的纪录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仅能类似而已,然而总是为中国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价值。

四、取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中国古典舞提供资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戏曲舞蹈由于是戏曲的一部份,便与舞蹈性质有别,今日有以为学习戏曲舞蹈便是继承中国古典舞蹈性质的,有使中国古典舞无法与戏曲划分的危险。就舞蹈性质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继承宫廷舞比承续戏曲舞蹈更为妥当。

五、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更接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有助于舞蹈动作与感情的更新。尽管中国古典舞蹈已经专业化了,除非指专注于标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创造发展,否则就要从民间舞蹈持续获取资源。更何况,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从民间舞蹈精练提升而来的,而非凭空创作的。

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

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

古典历史篇三: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

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久远,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就有音乐作品的记

载,而周朝制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也占了重要的地位。这里

所说的 “乐”并不是单独用乐队来演奏的乐曲。而是与舞蹈同时进行的古典音乐,

古代称“乐舞”,另一种古典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专用音乐,古代叫“雅乐”。到

了唐朝更高立[乐府]专司其职,至于乐器的出现也始于远古时期。中国的古典音

乐更为世界三大乐系之一,而东方国家的诸多音乐,若考证其本源的话。也都可

以归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之下,可见其历史的悠远及辉煌是不能让人轻易忽视

的,只可惜以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我们逐渐与它疏远,诚为一大憾事。

一、谈谈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相传皇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钟十二件,

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到了周代见于典藉记载:“五音十

二律”已完全确立。

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

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

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

5、6

十二律又分为:

--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rui)宾、耒(lei)则、无射(yi)。

3、#4、#5、

--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7、#1、!

2、3

--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徵 zhǐ、徵 、羽、变宫、宫。4、5、

6、7

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所以,

周代的“礼记”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这是中国古典音

乐史上的伟大成就。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管的长短计算音律。而希腊人则用琴

的长短计算法。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法者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来巩固

政权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代的音乐家,都对音律的

准确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到了明朝,音乐家--朱载堉yù ,将自己对音律理论

的研究成果,写入一本叫“律吕正义”的书中。被世人公认是音乐十二平均北的创

始人。要比欧州早200年!他的理论被清朝圣祖皇帝玄烨以皇帝钦定的规格,颁

布天下。

二、谈谈中国古代的乐器

1、 相传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创造琴与瑟。比埃及发明弦乐器要早1000

年。

2、 相传女娲氏时,发明了笙、簧、管、箫、笛等乐器

3、夏、商、周,历史上称为三代盛行铸钟,尤以周代为最。分为特钟和编钟

两种。

特钟:钟体硕大,声音优美而宏亮,主要用来庆祝节日、战胜利日、祭祀、

报时,在钟体上铸字,用来记功等用处。

编钟:因为编钟具有十二平均律的功能,因为音高的不同,钟体有大有

小,将钟悬于木架上。奇妙之处是钟体成椭圆形,钟的两边都可敲击。例如:

一边是还原la,另一边是升la。西欧教堂里的钟,呈圆形只能发出一个声音。

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周代编钟,就是一例。

4、公元前2500年,颛顼zhuān xū时期造出了鼓。

5、周代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发明的乐器也多。例如:馨、搏、竽。

6、秦汉以后,与外国的交往是益增多。乐器逐渐分为本土乐器和外来乐器。

7、秦代主要是蒙恬造筝。

8、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乐器有: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乐器。

9、宋代有人造阮ruǎn 。

10、明清两代没有产生新的乐器。

三、谈谈中同古典音乐著名的乐曲

1、黄帝时的“云门乐”。

2、尧时的“大成乐”。

3、舜时的“大韶乐”。大教育家孔子曾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名言,盛

先赞大韶乐。

4、禹时的“大夏乐”。

5、殷代时的“大 乐”。

6、周代时的“大武乐”。周代音乐之盛,是以上六代发展和积累的结果。

7、唐代是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民族杂处,是世界上最强大

国家。双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经过大规模的融合过程,经过

创新、改编、整理。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迅速发展。对后世及周围

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1)清乐:实际上是夏、商、周时的古曲

音乐。唐朝时叫清乐。清乐常用在国家盛典、祭祀仪式等重大场合。

(2) 燕乐:燕乐(亦称“宴乐”,因为用于宴庆场合而命名),是唐朝时期古

典音乐,最伟大的成就。是在整理改编西域音乐,朝鲜音乐、安南音

乐……的结果。燕乐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唐朝的音乐生活中。由于

异域风格、热烈的情绪、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

热烈欢迎欢迎,在中国古典音乐乐上,燕乐以通俗易懂的内容流传到

世界各国,被视为上品大唐朝的音乐文化,远播海内外。燕乐包括:

①、西域音乐,例如: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吐谷浑乐

等数十种。②外国音乐,例如:高丽乐、百济乐、南韶乐、波斯乐等。

8、元朝歌剧艺术空前发展元曲和杂剧风行天下,是元朝音乐艺术一大特色。

9、明朝初期有南曲,后期有昆曲。

10、 清朝有西皮、二簧以及陕西秦腔兴起。清朝后期则有就戏和地方戏

曲的蓬勃发展。

中国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

“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

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

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

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

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

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取得胜利。

5、渔樵问答

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6、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

乐曲《春江花月夜》

7、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晋恒伊作笛《梅

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

来赞誉具有高尚情x之人。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

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10、胡笳hú jiā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

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相关热词搜索:古典 历史 古典历史小说 古典历史主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