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诗宋词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对唐诗宋词的感悟篇一:读宋词有感

读宋词有感:山河壮美唤不醒,唯见青楼烟雨浓。 平民英雄难入情,只有美女进词中。 爱恨不离亭楼地,情感呻吟啾啾声。

读书有感 : 浩瀚知海阔无边。翻破书扉求知渊。 哲学教你繁变简,科学要你简中繁。 繁简总有期中味,活学活用才能贤。

你喜欢哪一种老师

第一种,把知识灵活的输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又灵活地把它消化吸收了,变成了一种能力,去探索这世界上事和物。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见不到明显的效果。考试的话能得个较高的分数,但不是顶尖的。

第二种,把知识连灌带输的装进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吸收一部分,另一部分又从大脑里放了出来。吸收的知识,就像照相一样,留下了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考试的话也能得一个较高的分数。

第三种,把知识给学生灌下去,在学生的大脑里转了一圈,一部分被复制了一遍留下了影像,另一部分又被放了出来;再把这一部分灌进去,又转了一圈,大部分又被复制成影像。考试的话,只要能和大脑的影像重合,就能得一个让人惊喜的分数。

家长意见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

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的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或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那种关上门来办学校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教育也必须根据方方面面的因素,来确定自己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大门已向社会逐步打开。每天,学校都会接到来自各方面的办学意见,这些意见有的是具有建设性的,有的是具有前瞻性的,也有阻碍性的,对这些意见,学校需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的实际来进行整合、梳理,吸收其合理、先进的部分,去其不合理的、落后的部分,逐步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本文仅就家长意见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 家长意见的积极影响

家长往往以孩子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学习情况为依据,向学校提出一些改善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往往与学校教育、教学主流方向相符,既善意又有建设性,其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起推动作用。如关爱单亲孩子,多与其沟通;对特殊的孩子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意见对于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无疑有很大的帮助,现代教育的发展,办好学校,已不是学校一家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集中全社会的积极性来办教育,办学校,总是要比只有学校一家的积极性好,用全社会的智

慧来办学校,会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其次,使学校从社会的角度上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多渠道的了解教学实际,为教育决策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再次,可以全面的了解社会对学校工作的要求与愿望,更好地把握办学的方向,最后,家长的意见可以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二、 家长意见的消极影响

家长意见是把双刃剑,它既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其主要原因是:1、出发点不同,也就是主观愿望不同。学校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落实“教育方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因此,学校教育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来展开工作,而家长则主要考虑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出人头地的家长们所希望的人才,为孩子谋取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光宗耀祖。因此,在他们认为孩子无望考上重点高中进而更无望考入名牌大学时,便对学校产生意见,而这时他们的依据就是“分数”,为了考到高的、理想的分数,他们只盯着孩子的学习,而不考虑其它,哪怕是高分低能也不在乎。2、伤害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家长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分数低归结为是教师的过错,是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法有问题,这对教师是不公平的,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因素有好多种,是多方面的。单纯把过错归结给老师,则是对老师的一种伤害。3、不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家长常因孩子分数不理想,或因孩子对某个教师的讲课方式不适应,就直接找学校,要求替换教师,而不管教师的教学是否真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时学校竟

然迎合家长的意见,将老师换掉。这对教师是一种打击和伤害。面对不同的学生,不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是初次,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沟通,认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轻率的将老师换掉,不但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无法快速的成长起来,因为他们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被剥夺,更不利于对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是一种阻碍。而对学生也不是好事,他会使孩子自己不积极的努力学习。4、不正确的家长意见容易促使师生关系的破裂和紧张,既不利于学生的教育,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因为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其思想情绪会发生波动,学习信心会动摇,也容易产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不满,这时家长的对立意见是对孩子错误的认识思想和情绪的一种鼓动,家长和学生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种与教师对立的联盟。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都会受到破坏,因此,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5、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阻碍教育决策的落实和制定。一些强势家长,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他们中有的人曾经当过教师,往往根据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向学校提出各种建议,殊不知,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他们当老师时的经验现在已显得过时,因为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况且当年的他们也未必就懂得教育,更谈不上是优秀的老师。一个懂教育、热爱教育的优秀老师,是不会离开学校的,而学校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迁就这些强势家长的意见,而降低办学的水准,这无疑是对教育发展的干扰。

三、 对家长意见的对策

首先对于家长的意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科学而辩证看待家长的意见。对于正确的,有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们要积极的接受,并且认真的去落实;对于无理的错误的意见,要给予回绝,并要负责任指出它的错误所在。学校要敢于说不,一定不能迁就,更不能委曲求全,学校要贯彻落实的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是对国家负责,而不是对家长负责,更不能与家长一起对教师施压。

其次是要积极主动的向家长、向社会宣传教育方针,宣传我们的培养目标。让人们都了解教育方针,教育的宗旨。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而不是书中只有黄金屋。同时也要利用一切时机,积极的把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点向家长作一介绍,让家长全面了解教师。学校和家长都要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学生更要积极的使自己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去求全,因为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教学方法,自古以来就是,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是社会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社会。

再次,端庄对学校的思想认识,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它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劳动者,学校不是企业,不是商业,也不是服务业,更不是“私塾”,像把学校办成家长满意的学校,学生是上帝的提法都是与办学宗旨不相符的,试问老师怎么能去教上帝如何做人呢?那不是对上帝的不敬吗?学校应该是让同学满意,社会满意,家长只是一个个体,不是社会。

对唐诗宋词的感悟篇二: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对唐诗宋词的感悟篇三: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

《唐诗宋词鉴赏》学后感

通过《唐诗宋词鉴赏》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员的主题讨论,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既而提高了诗词鉴赏力;对小学诗词教学策略有了更多了解并且相信今后的诗词教学方法方式会更深入丰富。我的学后收获具体如下:

一、鉴赏内涵丰富了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二、诗词知识和教学理论更深入丰富

1.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教学抒情诗可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分清: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第二步,通读一遍后,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情和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诗眼),必看作者(知风格),必看注释(知识典故),必看名句(诗眼),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3. 熟悉了常用术语:

①这首诗采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③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④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⑤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注意:鉴赏诗歌炼字、鉴赏诗歌的想象、鉴赏诗歌的线索、鉴赏诗歌中情与景、情与

物的关系、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的对比烘托手法、鉴赏诗歌的言外之意。

(三)1、字词入手,抓重点字词或者诗眼一般是什么字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好在什么地方等等2、修辞入手,抓修辞手法。这个关键是对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把握,不仅是对这类题目,阅读题中也是经常遇到的,所以你应该重点把握比如对偶,什么和什么形成对偶,音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什么语气,表现了什么(结合具体句子)3手法入手,同修辞,只不过这个是重在写作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思路同修辞一致4、意境入手,思路是描绘诗中氛围,结合作者情感(表现了或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就够了部分诗歌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知道思路,多练几组题,以后就难不到你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

对唐诗宋词的感悟

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

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

写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唐诗宋词 感悟 唐诗宋词 感悟200字 唐诗宋词精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