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生自古谁无死篇一:人生自古谁无死

七、人生自古谁无死

一 儒家生死观

本章将围绕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主题探讨唐宋文人的生死观。要讲这一主题,首先得先了解古人的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呢其实不完全相同。儒家的生死观以重视生、追求道德超越为主,以“乐生而讳死”的态度看待生死问题。《论语?先进》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件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选段

儒家对死抱着怎样的态度呢?总结下来有以下三种态度。

儒家提倡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

在《左传》里有句记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转?襄公二十四年》选段

立德被儒家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重要性远在生命之上。当道德的圆成与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选段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选段

这种“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就造就了历代一批批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甘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出儒家立德精神的典型写照: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述立德,还有立功及立言两方面,所谓立功,需要做出辉煌业绩,功垂天地,惠及后世;所谓立言,需要著书立说,留下自己的思想给后人作为精神财富。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积极著书写作,深受儒家生死观的影响,以立言对抗死亡成为了古代文人的士大夫精神。

儒家倡导子孙家族的嗣续

在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基石“孝”中,“子孙繁衍”的思想表现得最为贴切。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正是出于对家族传续的需要,所谓“母以子贵”也正是基于这一观念。而相反的“断子绝孙”就成了中国人最恶毒的咒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选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出自孟子的作品内。孟子的原意是指不孝顺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又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可是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尧帝的两个女儿为妻,这就是不守后代之责。但是在明理的君子看来,舜虽然没有禀告父母,但这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这(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人生自古谁无死)里的“三”本可解释为多数,不一定确切指三种。可是到了东汉人赵歧作《十三经注》时,对这句话却这样的解释: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东汉 赵岐《十三经注》选段

赵岐把“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从此就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亦即指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之事,这是第一大不孝。这对我们今天社会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再次,儒家提倡“安死”,慎终追远

在《论语》里有相关的表达: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选段

丧葬礼即儒家所谓的“慎终”,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活动。人们采取丧葬礼仪的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整个丧葬礼仪事实上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亡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证明了生者对已亡者的一片孝心。而所谓“追远”即指对亡者、祖上的祭祀礼。丧葬活动并不随着死者的埋葬而结束,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虔诚地祭祀死者亡灵的活动,它是人世社会在鬼域社会的一种折射。

综上而看,儒家的生死观着重强调“重生”。

二 道家、佛家生死观

道教的生死观是自然的生死观:放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一观念重视生命,重道轻礼,道家把求得生存与保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

《庄子?秋水》篇有一则著名的预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选段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听说后便派两位大臣向他致意,希望请他出山辅佐君王。庄子持竿不顾头也不回,给两个大臣讲了一个寓言:“我听说出国有一个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对这个龟来说,它是宁愿死了而留骨而为人所膜拜并享有尊贵的地位好呢,还是宁愿求生而在滩涂之中曳尾而爬呢?”这两个大臣说:“当然在滩涂中曳尾更好。”庄子于是二人说:“请回吧,我希望像你们说的这样曳尾涂中。”

庄子更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这也是道家把求生存与存生命视为第一要义的最鲜明体现。

在道家思想中,这种“全身保真”的思想是极为普遍的。庄子在他的著作里面还讲到一种散木,庄子认为木材之所以被砍伐正是由于它的有用,而那些自身“无所可用”的散木倒可以免去被伐。由此来看对别人的无用倒正是对自己的大用,一个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自己。

而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道家主张以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出生而欢天喜地,同样也不要因为死而呼天抢地,要无拘无束地来,无牵无挂地去,一切顺应自然,这一态度典型地体现在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中。

庄子的妻子死了,可庄子却把瓦盆当作鼓来敲,并且一边敲还一边唱,与一般人在亲人故去之后的悲戚完全不同。这实际上就表达了他独特而乐观的死亡哲学。

佛教的生死观是轮回的生死观:根尘幻化,业不可逃。佛教认为生即是苦,人世间是一大苦难,人的一生就是苦。“苦谛”说明人生有着不可逃避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离别和五阴盛)。佛陀在经里强调的“苦”是指无常之苦,一切无常都在变化当中,一切都在生生灭灭转眼即逝,所以才苦。美丽、健康、财富、快乐都是短暂的,身强力壮并不永久,总要被衰老病死取代。钱财不能永远保有,保不齐会流失,富人也会变穷。

佛教对“生”的态度也不是一种幻灭的态度,它可以引出积极的人生观:珍惜当下,懂得惜福,并提出积极的修持法,主张大家努力修行。

佛教不仅认为生是苦,还认为死亦是苦。在人达到真正的觉悟之前,人的生与死一直是一个循环和轮回的过程。死后再生,生后再死,但这还不仅仅是人的生与死的重复。在轮回的过程中又有“因果报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儒、释、道三家虽然关于生与死的态度并不相同,但是不管那一种生死观对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三 诗人之死(上)

在这一节我们将谈一谈诗人之死。

一般我们可以将死亡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寿尽而死,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

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也就消逝了;其二是意外而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横死"。本来不应该死,可因为遭受了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

中国古代的诗人之死,寿终正寝的当然也不少,但是也有许多诗人的死亡是非正常死亡的:

病逝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是因病而终。根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死于“病疽背卒”。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问孟浩然,二人相见甚欢。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虽然病将痊愈,但是郎中嘱咐孟浩然需忌口,不可吃鱼鲜。孟浩然设宴款待,老友相聚气氛融洽,宾客觥筹交错相谈甚欢。此时厨师从后厨端来了一道菜——查头鳊,这道菜的主料查头鳊出自汉江,味极肥美,是古今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了“席上宝”不禁食欲大动,举箸就尝,岂料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白头霜鬓的孟浩然死在了故乡,死在家人和好朋友的怀里,享年五十二岁。

而李白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醉死的,也有人说他是溺死的,但是他死于疾病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当李光弼东镇临淮的时候,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就病死在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在古代文献中,关于李白有所谓“疾亟”、“以疾终”的说法。以下材料都显示李白很有可能是病卒的。比如李白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里就写道: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扁舟而相欢。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

——唐 李阳冰《草堂集续》选段

这里李阳冰谈到李白是“疾亟”而终。而刘全白在离李白去世二十九年后也写道: 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遂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坟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唐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选段

而晚唐的皮日休在《李翰林诗》中也写道李白的死源于疾病: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

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唐 皮日休《李翰林诗》选段

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的死亡也有许多种说法。《新唐书》中描写杜甫去世前吃了牛肉和白酒而导致死亡,牛肉与白酒不能相食的说法时至今日在中医那里有一定依据。

人生自古谁无死篇二: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正气歌》我便会想起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

年仅二十岁的文天祥因提出爱国主张,受主考官的赏识,做了江西赣州的州官。1275年元军进攻南宋,宋恭宗和众大臣贪生怕死,屈膝投降,文天祥不幸被俘。文天祥被关在牢里,恶劣的环境摧残着他的肉体,却没有摧垮他爱国的信念。南宋灭亡后,在庆功会上,元将张洪范对文天祥说:“宋已亡,你为元朝做事,宰相非你莫属。”文天祥斩钉截铁的说:“国亡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怕死?”元朝统治者又将他投入大牢,百般折磨,终于,元人失去了耐心,爱国英雄文天祥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在心狠手辣的敌人面前,他英勇不屈;在堆积如山的金钱面前,他始终不为其所动,真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为祖国牺牲生命,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世人表白,用自己的铁骨向世人证明,用自己的精神向世人宣告:“宁可亡己不可亡国,国家不会亡。”

英雄文天祥虽然永远的走了,但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一颗爱国心永远照耀在祖国大地,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我要时刻铭记着生我养我的祖国,我会永远像爱母亲一样爱我的祖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篇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品读《文天祥宁死不屈》有感

冉冉红阳在东方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一面飘扬了五千年的旗帜,任凭风吹浪打,它从未倒下;那是一面用勇士的血肉编制的旗帜,多少夜里,它闪烁着血红的泪光

铁马冰河,锣鼓喧扬,中华民族历经了多少沧桑?时光匆匆,念念不忘的,激励我们的,还是那句被后人诵读了无数遍的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曾做了三年土牢,这是怎样一段时光啊,而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却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当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他投降时,他只有一句话,从来只有一句话:唯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

文天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或许他的肉体不在了,而他却留给了世人一个完整的叹号,他的灵魂萦绕在千千万万爱国子民的心中,从不消失!

是啊,从不消失。

当镜头转移到几百年前,那个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也是给予我们满腔热血,喊起爱国的口号。

当母亲一笔一划的在年幼的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小小的岳飞就懂得自己的使命。当命运把他逼向绝路时,他也懂得,怎样精忠报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生在乱世,在爱与恨中成长,不惜一切代价收拾山河,在一腔爱国之心中,澎湃成长,勇往直前!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究竟激励了多少沉睡的双眼?而90后的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花花绿绿的shopping,热热闹闹的party。是不是在世俗的熏陶中,我们淡忘了血与泪的历史?幸福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忘记了祖国的伤痛?

飞翔的白鸽告诉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而下一个迎来的将是更加可怕的精神大战。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小品 人生自古谁无死剧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