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人生全集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一:百家讲坛全部视频全集

百家讲坛全部视频!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 明亡清兴六十年 玄奘西游记

李清照

吕后的传奇一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于丹《论语》感悟 解读苏东坡

武则天(全集) 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清十二帝疑案 贞观之治 人际交往法则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三字经 杜甫的文化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 我读经典(系列) 陆游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二:于丹解读人生

旁白: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研究会的会员下午好。

感受经典,感悟智慧,这里是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和重庆市巴蜀中学共同举办的高峰论坛,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北师大的教授于丹老师。当报告会开始之前跟各位沟通两句,第一,关掉手机。第二,不用照相,不能够照相,你照我可以,待会儿于老师别照。第三,待会儿现场讲课完了过后,有一段时间在互动,就可以“闪问”,所谓的“闪问”,但是先把提的问题写到纸条上,“闪问”开始的时候,由我们工作人员将你写的问题的纸条递上来,由我们的助理交给于老师,于老师选择中间来回答一些问题。

今天是因缘具足,研究会和我们巴蜀中学费了很多精力,终于联系上于丹老师,本来她很忙,明天要到成都去有讲座,所以,今天这一个多钟头的交流非常难得,珍惜时光,也珍惜我们难得的机缘。她今天讲的题目叫做“感悟中国智慧”,这份报告会的主持人由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重庆市邮电大学校长陈流汀校长来主持,我们先掌声欢迎主持人上场,掌声。

主持人:

尊敬的于丹教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把重庆推上了新的起跑线,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辖市的设立开辟了重庆发展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314”的战略地位和要求,揭开了重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的倡导下,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真言的活动,掀起了学习、研究、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重庆人民的精、气、神,加快了“五个重庆”的建设步伐。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地方,我们当时请到了国学大师、哈佛大学的教授顾伟民先生在此为我们讲读传统文化,至今,记忆还非常深刻。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有幸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专程来到重庆,来到鲁人巴蜀,为大家做“感悟中国智慧”的专场讲座。 于丹教授是大家非常熟悉、非常赞赏,也非常喜爱的文化名人,她讲课神閒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料事天成,哲理发人深省,她广博的知识、超群的口才和丰富的内涵,是由于她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服务在传统文化、引导大众的第一线。

她曾经是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是一位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优秀教师。

于丹老师先后担任了《在共和国史册上》、《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撰稿人,担任正大综艺》、《环球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东方时空》等央视12个频道的50多个电视栏目的策划撰稿。同时,还担任了全国40多家电视台的顾问,参与电视频道的策划,传媒机遇的策划,城市形象的策划。担任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等大奖的评委,曾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家电视艺术工作者”,是一位勤奋耕耘、成果丰硕的影视传媒工作者。

于丹教授潜心学术服务社会,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开办讲座,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年度最佳突出奖、年度文化人物、传统文化最佳传播奖,她还兼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研究时刻》做研究员,是一位学识丰富,品位高尚的文化名人。使我们感到非常深刻而敬佩的是,于丹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试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

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品位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特别是《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感悟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

我曾专门到新华书店去购买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读完它、看完它,你会感到一种放松和释怀,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气息,让你博大的去面对一切。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眼界的高低、警戒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于丹教授的这些名言警句引人深思,让大家懂得去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今天,出席我们讲座的有关领导和嘉宾有:我们重庆市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总顾问,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甘宇平同志,重庆中华文化传统研究会名誉会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远波同志,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华同志,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窦瑞华同志,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涂经平同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为量同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同志,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方明清同志,重庆市烟草工业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协会的骨干易从宽同志,重庆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副学院名义院长、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会长叶贵本同志。 后面还有我们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副秘书长、原副秘书长高沙辉同志、刘少波同志,原重庆市政协教科委主任王开达同志,有我们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重庆市政协常委、巴蜀中学的付伟全校长,有我们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万明春副会长、宣宇黄副会长,还有我们重庆市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重庆市华岩寺住持道简法师,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唐彦木同志,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副秘书长邓朝熙、杨玉辉、螯易昌等同志。出席今天我们讲座的还有我们重庆市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16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的光临。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于丹教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和报告。

于丹:

尊敬的各位领导、到场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给我这份荣幸,我今天在的这个地方背后是巍巍巴山,面前是大家的殷殷目光和一座菁菁校园,我刚才看到有这么多领导、这么多朋友,以这么高的热情在重庆这样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接纳我到这里来跟大家一起努力,我确实是怀着感恩之心的。

应该说提起重庆的文化,大家会想到一种英雄豪情,一种浪漫传奇,想到这个地方孕育的那么多历史的故事,和这个地方比历史更绚丽的未来,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部上,在当下的坐标系里,我们为什么要来传承中国的文化呢?如果文化仅仅是我们拿出来炫耀的一根羽毛,那我们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今天的校园来讲,学生们的专业压力已经够大的了,文化到底在什么样的意义上在成全着中国人的人格呢?

今天我到这儿来,其实是为了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点心得,所谓“感悟中国智慧”,有感有悟,皆从于心,一个人的心灵生活如果能够再放大一些,也许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会找到更多宁静的力量。

大家会看到中国字从心字部部首的字都很有意思,你比如说这个“思想”,中国的古人不认为它是头脑活动,而认为它是心田里面的活动,是叫有思有想。比如说我们说的感恩,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它是因心而起的,那个因心而起的情怀就叫做恩情。

这两年我们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多,尽管网上有很多的争论,说一个富豪到底捐多少善款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慈善?但按中国人的观点来看,慈善是个论心不论计的事情,有慈悲之心决定的善良之举,他才是真正的善意,所以它也是从心灵的流露。

中国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会忏悔、会惭愧,这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站在今天想一想,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不是用头脑已经太多,而忽略了心灵的活动,我们是不是在今天功

利的是非判断已经充斥世界,而不那么信任诚意。我们今天的心,有的时候是关在一座大门里的,这就是中国字烦闷的“闷”,为什么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人反而内心越惶惑呢?其实你看这个“惶”和“惑”,不是竖心旁就是心字底,这都是我们心灵的不宁静。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心灵态度?《庄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间万物之静也。”什么意思呢?水静尤明,水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它是能够照见世间万物的,但是你去看一看,水在激荡的时候能照见什么呢?你看看长江在奔涌的时候,排天浊浪,能照见山景吗?看不见,一条急流小溪啪嗒啪嗒地拍打在礁石上面的时候,能照见什么吗?那些碎末在喧啸着你也看不见,水其实只在一种情况下可以照得见世界,那就是安静的状态,这叫水静尤明,水安静了就明亮澄澈了,而况精神,何况人的精神世界。

“圣人之心静乎”,什么叫圣人?说白了圣人就是心静的人,心能安静下来,这个人就接近圣人的境界了,所以,一颗心一安静,那就是天地之间万物之静也,天地之间最大的静象莫过于人心。

所以,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今天我们经常对世界失去判断。当一个人处于巨大的挫折困扰之间,当一个人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的时候,当一个人迷惑于众多人的吹捧或众多人的鄙视之中的时候,我们的心其实都是那些湍急的喧嚣的水流,水静尤明,怎么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才能够让自己的一颗心真正宁静如镜,然后照见世间万物,看到古往今来,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我想,这就是在一个极度繁华的时代里,一个人心能够对自我做出的承诺。

我很高兴今天是在巴蜀中学,因为我的本职是一个老师,也就是说不管我以后还讲什么、还写什么,我能够确认的事情就是我会一直是一个老师,对我来讲,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永远是在校园的讲台上。

因为做老师的人面对的首先不是学科、不是知识体系、不是文凭,而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一个老师真正的使命,其实就是陪伴成长,他不仅仅是传导了一些知识,而且在一个孩子他对世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怎么样让他培养对世界的信任,信任人性,信任爱,信任善良,信任一个公民的责任和这个世界的未来。相信是一种力量,一个内心有信任的人,他才能够在世界上真正用他的行为去给更多人信任的依据。

我们今天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有很多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觉得学习好就是全家的功臣,考上我们这样全国的重点大学之后,还经常是因为宿舍里的一些琐事跟同学打得不可开交。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有的时候是感到遗憾的,因为到了大学再去讨论他们人格养成的问题,有时候已经晚了,而中学正好是最关键的时候。

所以,我说今天在巴蜀中学探讨中国文化,它就有了双重意义,他让我们认识中国的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

文化常变常新,他让我们认识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是一种成全,也许这些成长的生命真的建立了信念和对这个世界的行动能力,他们还会回过头来成全新生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我们的文化呢?我很喜欢《周易》上对于文化最早的界定,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关乎天文,我们都知道,一年之间是经常有阴晴圆缺这些变化的,人只有随时添衣饱暖,以察时变,你知道天气的变化才能够保养你的健康。而心灵也一样,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人对早对文化的定义。观察的观,观乎人文就是观察世间百态,这个事项的动荡变化、人心的迁徙、理念的更迭,这一切都是人文。观察了之后要提炼聚敛起来一些道德思想、行为观念,再用这样的理念去流化天下,到每一个生命上让它氤氲入心,变为你的一种气质,变为你的一种理念,支撑人的这种尊严与自由,这就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大家看,文化这个词在它的本意上应该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僵死的名词概念,让我们觉得它只是典籍吗?它仅仅是让人膜拜吗?文化仅仅

是是遗产吗?文而化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生生不息变化的系统,它是正在生成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个民族不缺少文,五千年的文明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我们缺什么呢?我们真正缺的是化,也就是在今天,怎么样能够让那些文真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到巴蜀中学这样的孩子们中间,让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对自己的文化有信任,并且让它化入生命,变为行为方式。

所以,我想今天的知识分子有一种使命是作为动词文化活着,也就是说去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完成化育的过程,让一个人能够进入文化系统之内。所以,我今天说的“感悟中国智慧”,是站在一个动词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怎么流化人心,它给了我们什么?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有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敢说一成不变的呢?一个人如果不以流变的方式去看时代、看生命,那他自己就永远都会是落伍的,尽管他可能学富五车,尽管他可能才高八斗,但是如果他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那么这个人他无法与这个历史命运紧密相融。 大家看,今年是中国建国的60年,去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和这种历史性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就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多少巨大的观念变化。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老师讲课跟我们讲说什么叫做民主呢?说你看美国不如中国民主,他们号称民主,但你看看他们的选举,只要有51%的人投票同意一个人当总统,这个人就当总统了,那还有40%多的人民都反对他呢?你看看我们国家,我们选人大代表从来都是百分百举手,一票反对都没有,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真的认为美国不如中国民主,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一致的声音,我们认为这叫民主,这就是中国人70年代对民主的态度。

到80年代我们怎么看待法制呢?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好人不打官司,如果谁家有人打了官司,所有的邻里对他们家另眼看待,背后指指点点,都认为他们家投机倒把了,干了什么不法的事情。

90年代,大家怎么看待健康?如果哪个外企的员工去做了心理咨询,觉得精神压力大,那可能邻里的大爷大妈就很可怜地说,哎呀,你看那个孩子累出神经病了,这就是我们当时怎么看健康。

时间才过去多少年,到了我们这个世纪,大家会认为民主其实是一个公民的权利,每一个公民都拥有这样一个种深刻的权利,而这个权利不仅仅是你手中一张选票,一种政治权利,它也是你文化权利的分享。比如说这个经典,一定需要有多高的文凭,要怎么懂得古文你才能读吗?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子孙,这也是你的一份民主权利。

我们这个时代怎么看法制?每个公民都知道,这是你威权的武器,在商场、在餐馆,有什么不合意的地方你就可以说你必须要保障我的权益,不然的话我就可以起诉你。在今天大家怎么看健康,做心理咨询,这是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其实,我们曾经荒唐的想法,过去的年头久吗?不过是十几二十年,就在今天,我们在2009年的年底,我们笃信不疑的一些观念,再过十年八年,也许也被我们的孩子们耻笑,也许认为我们今天是墨守成规的,这就是时代。

所以,一种真正强大的文化永远都不是凝滞不变的,它是在跟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在完成它的更新与穿越。所以我说,感悟中国智慧,要放在一个生命流动的坐标系中,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有更迭、有变化,跟着中国文化渐生渐长,并且永远站在世界的前沿完成文化的包容。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成长?在《三五历记》很古老的一本书上讲过中国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开天辟地的人叫盘古,盘古是怎么开天辟地的呢?那上面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说天跟地就是一团真气,盘古就在那里面,然后他们共同从容不迫的开始了成长,那种开辟不是一种瞬间的剧变,而是一种渐生渐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

长一丈,一日九变。也就是说天每天不多长,就长厚一丈,地每天也是一丈,而盘古,并不因为天高地扩而感到人的渺小,他和天和地保持着同样生长的速度,他也长了一丈。一日九变,九在中国数字中及言其多,所谓一日九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之中经历无数次的变化。这个概念让我很感动,我们今天还有谁的生命敢说我一天之内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吗?如果这个话放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伤上那是认可的,你觉得他在成长嘛,他在更新知识,他在认知世界,他的身体在蓬勃着发育着,觉得孩子是可以每天变化的。但是成年人呢?中国人的说法,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到四十天过五,一到五六十就说土埋半截子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精神颓唐,我们萎靡不振,是因为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给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就是我可以停止成长了,当人真的这么想的时候他就真的停顿了。其实什么是生命的变化呢?就是像盘古这样跟着天和地一日九变不断成长。

你去看看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今天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的精神状态中仍然有一种让年轻人感到羡慕的天真和蓬勃。可能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上网去玩玩他孙子玩过的电子游戏,可能在孙女儿上学以后去试试穿她的新裙子,可能上街吃完一道菜回来弄的乌烟瘴气要给儿女们做一做,或者是买块花布把窗帘和沙发套都给换了。一个人的成长不见得他非要去考个新文凭、考个新执照、换个新行当,哪怕是他表现出对生活这么天真而朴素的一份爱,他愿意动手去尝试,你就会觉得他永不衰老。

所以,我们今天总是抱怨压力,我们说现代人压力大、困顿大、挑战大,你为什么不去从积极的方面去想,你的机遇还更多,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还更多,你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获得的各式各样丰富的感知,从物质到精神,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时代。我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还不够坚强,一个真正强大的,保持着成长力量的生命,它是不会远离天地变化的。你看盘古一日九变这么跟着天地长,一共长了多少年呢?三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多感人的历程啊!一共长了一万八千年,每天就这么长,终于长到天和地分开的,大家能想象天地是怎么分开的,其实是被盘古这个人顶天立地分开的,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从来不会说天高地扩,生命渺小,我感到卑微,所以像西方的传统宗教是什么呢?是一个人在世上抱着救赎的心理去向神呼唤,请求神赐给力量,而中国人为什么不带着这种原罪的意识呢?因为他跟天地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天和地对他来讲不陌生。所以盘古一万八千年跟着天地长起来以后,那一刻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那么盘古这个人的人格什么样子呢?

这本书上用了六个字来形容他的人格,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状态,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大家从小就经常听说神圣这个词,我们神圣的理想、神圣的使命,何为神圣?它不在一个层面上,神于天、圣于地,这是我们的坐标,因为人在其中。

先来说什么叫做圣于地,就是要像圣贤那样在大地上完成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什么是圣贤人格?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国的儒家提倡“事是不可不鸿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圣贤的担当,一个人可能需要牺牲小我、认同规则,承担使命完成他一个社会角色的实现,在大地上建立起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圣贤人格,这就叫圣于地。

但是仅仅有这个够吗?还有一重境界叫神于天,这其实就是中国的道家体系。庄子提倡“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你要相信天地是有精神的,就像这样的巴山蜀水,人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自古文人皆入巴蜀,到这个地方你是来领会天地精华的。如同《庄子》上所说,一个人生也有涯,但如果你一颗心能够做到磅礴万物,那你就会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山川有灵,整个宇宙自然的那种永恒比我们的世界更恒久,那一个人的神于天,就是以这样的一种神仙境界去完成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我们的社会人格是需要认同规则的,但自然人格是需要超越规则的,我们的社会人格要求做个圣贤,这是公众的这么一种认可标准。但我们的自然人格要求超越,这是一种天地宇宙自然的精神。用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

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给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资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吗?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动画:"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下起吗?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

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老师问他: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目],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动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什么样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您说,你去做的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显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

远了。其实这是什么呢?《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于丹心语:"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其实今天的这个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变成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的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篇]"。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

属于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动画:"《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父母对孩了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父母的书,一个英国的心理学的女博士写的一本书,她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是越成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一切过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经不独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全集 人生 于丹 于丹感悟人生视频全集 于丹感悟人生语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