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品类管理》课程校企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摘 要:《品类管理》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各商业零售业态门店从事品类管理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具有非常強的实践性。而且《品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产品组合、新品引进、产品陈列、定价、促销、补货,购物者研究等多个领域,与门店日常经营紧密相关,所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品类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校企分段式教学”是改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尝试,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关键词: 品类管理 分段式 校企合作
  一、课程概况
  《品类管理》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品类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熟悉品类管理具体操作流程,掌握从战术上如何实施品类管理即如何实现高效产品组合、高效新品引进、高效产品陈列、高效定价、高效促销、高效补货,了解如何进行购物者研究及一些常用的品类管理工具。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和管理潜质。
  二、当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品类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知识相脱节。现今高职教育《品类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未能完全摆脱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知识的状况。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实用技能知识和企业岗位技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无法有效地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这不是学生、学校及企业愿意看见的结果。所以一定要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和“够用”原则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2.课程教师实践能力弱。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实际企业经营情况不了解,部分教师虽有之前的企业工作经历,但在在新技术不断出现,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时代,他们对岗位技能知识的了解也是相对滞后的。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岗位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低是难以弥补的。
  3.企业参与度不高。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是校企合作育人,对于专业课教学这个关键环节也需要企业人员和资源的参与,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全真的作业环境训练,才能实现岗位技能的全面提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品类管理》课程校企分段式教学改革的思考
  1.《品类管理》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1.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对连锁企业商品管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经营的工作内容,根据各类卖场对商品品类管理技能要求的比重不同编排教学内容,以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并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1.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做灵活调整,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实施改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1.3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本课程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模块设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做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2.《品类管理》课程校企分段式教学的实施。结合学生的基本特征与《品类管理》此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采取分段式教学,具体可分为三部分:理论性教学、调研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 理论性教学:理论知识教学集中在学期的前半段,在 20课时内,以品类管理的实施流程为主线,根据品类管理的实施步骤将教学内容序化为6个模块,即品类定义、品类角色、品类评估与品类评分表、品类策略、品类战术、品类实施与回顾,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教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品类管理实施有基础性地了解。对品类角色定位、品类策略及品类战术的设计要点及分析方法,则要进行重点讲授与分析,为后期的实践性教学打下基础。特别是对品类战术的设计要点分析,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案例的选择尽量选学生所熟悉的、曾参与体验过的门店,结合具体购物体验,再转换为品类管理者的角度评价,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品类定义、品类角色定位方法也需重点讲述,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及购物者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能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门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能自主设计合理的购物者调查问卷,为后期的操作性教学作准备。
  调研性教学:由于课程安排的紧凑性,在一个学期内想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品类管理的内涵与实质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只能采取小任务入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学会对具体门店品类管理行为进行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探讨方法,再解决问题。本课程在实行调研性教学时,选择典型的门店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本校附近的卖场、校内的超市等作为考察地,在挑选考察地时,有意与第三阶段的操作性教学相结合,即考察地为操作性教学的实施基地。在考察的过程中,把学生进行分组,选择某品类,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选品、陈列、定价、促销、新品引进的思考设计,不同的组负责不同类别商品的考察。每一小组将所收集的品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分析结果汇总汇报。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教学用时8学时。
  操作性教学:第一阶段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品类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技巧,培养了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处理连锁门店商品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阶段调研性教学使学生对具体门店具体品类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为操作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个人对门店实施品类管理出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通过调研了解现实门店品类管理的行为有助于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对门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品类战术优化设计。第三阶段安排学生到调研门店进行岗位实践,教学内容由实践环节推动,通过真实的岗位操作来使学生熟练掌握品类管理的基本实施步骤及实施要点,有效地降低连锁门店的无效库存,减少缺货,提升单品周转率以及降低采购和营运成本,提升门店销售额及利润,此阶段教学用时26 学时。
  四、结语
  《品类管理》的分段式教学,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调研分析、方案设计, 注重培养学生的品类规划管理能力;通过分组进行的社会调研,不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同时, 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关于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品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邢轶军.分段互助学习机制的实践应用 [J]. 职业教育, 2014,(20).
  [2]万达,陈新,曹勇.高职院校分段式教学改革探讨[J].包装学报, 2012,(2) .
  ※基金项目:2013年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经管类课程“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为例》 .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 品类 分段 高职 连锁经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