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听听那冷雨感悟篇一: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09-2 任课教师:邓春玲 姓名:卢健靖 学号:09023240222成 绩: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于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 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 表散文作品。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1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参考文献

《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传记》

2

听听那冷雨感悟篇二: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青春飞扬

大学语文

随缘出版社

主 编:李文裔20100103147

道必施之,外验此道,是为道也

术须用之,内敛其术,是为修术

——编者题记

目录

实用文书写作格式作业

作业单元一 读后感……………………………………2

作业单元二 策划书……………………………………3

作业单元三 活动总结…………………………………8

作业单元四 请示………………………………………10

作业单元五 通知………………………………………11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时,朋友对我说:“读余先生的文章,最好选一个秋日的黄昏,静静的品一杯苦茶。你会慢慢步入他的文学世界,如同轻轻地踩在枯黄的落叶上。”我听不懂朋友的内涵,今晚我在这雨夜,摊开《听听那冷雨》,那丝丝雨情缠绕着我,或许,这种感觉,你不懂。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那冷雨,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木被雨淋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雨。静一点,你躺在床上轻轻的听雨点从房檐滑下来欢乐的笑声,看雨滴打在玻璃上淌下的痕迹,似乎写满漫漫人生路。嗅嗅那冷雨,你会闻到故乡泥土的清香,舔舔那冷雨,你如同回到小巷,那带着淡淡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浅紫色的油纸伞。丝丝雨都牵动着富有感性的人类。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一份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乡思乡愁。

听听那冷雨感悟篇三:2014-15班美文鉴赏选集3(《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黄子砾

总觉得似乎一闭上眼便是另一个世界——那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下着冰冷的雨,如同山水画中的泼墨一般,迷迷离离之间给人朦朦胧胧的美丽。在这淡淡的雾中,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中国的传统便是这样美吧,美得很含蓄,美得很深沉。然而这些美去哪里了呢?仅仅活在远离大陆的作者的记忆中。听听那冷雨,如同琴键一般落下叮咚的脆响,落在心上,余波荡漾??

李寒雨

或许是由于自己的名字,虽然对雨本身没有特别的喜爱,但对“雨”这个字却有着莫名的偏好。像余光中所言,点点滴滴,淅淅沥沥,一个“雨”字,细密四点中蕴含柔情万千。

中国的方块字就是这么奇妙,几笔便将事物勾勒得生动传神。而各种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有了“雨”这个字的加入,就无端地多了些绮丽与梦幻的味道。风霜白露,雨雪云霞,惊雷闪电,霹雳冰雹,它们都是神州大地写在世间的表情。

雨中漫步是那样浪漫又富有诗意的一件事,一把伞,两个人,一场如约而至的雨,好似整个世界此时都被隔开来,天地之大,惟独你我。可以两个人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脚踝不时溅上点点水渍也毫不介意;也可以静默不言,让雨敲打伞面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转,彼此用心感觉对方的心跳。

有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由雨和伞开始升华。或许正是他们瑰丽的情溶化在了漫天云雨中,使得雨中漫步有了别样的韵味与乐趣。从古到今,跨越时空,亘古永久。

唐曹鑫

山水如画,似幻缥缈,在雨水的渲染下,更显妩媚。在这冥冥雨季,作者抒发出自己无限美好之感,感叹这山林的幽寒静美,山谷隐没于蓊郁的水汽中,不见天日的趣味,自是不可穷尽的。宋朝天下自归赵,而山水归米家,这是多么美妙绝伦之比!似真似幻的世界是多么让人神往。

刘忆沙

无论是旖旎绮丽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弥生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都敌不上这篇文章的不落窠臼。借着缠绵的雨声,低问一句,那杏花江南的中国在哪里呢?在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我想,都已经不在了吧。如同失去了啾啾阁阁的没有音韵的雨季,那样的中国,再也寻不到了吧。提笔蘸新墨,忘却旧容颜。我听得那冷雨打在无瓦的屋顶上,一滴雨吟,千亿滴雨吟,那是谁在唤谁?仿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醒后,不知是

过了一季,还是一个世纪。没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缱绻,没有早也萧萧,晚也萧萧的芭蕉,只余下台湾与大陆不回首,只相望。

刘畅武

或许我们正兴奋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却没有注意到有些原始的美正在消失。譬如雨声,瓦、树叶和雨是绝美的搭配,它们共同奏响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而当平滑的混凝土取代它们的位置时,一切低声的嘈嘈切切消失无踪,整个景象,就如

听听那冷雨感悟

无声电影一样少了很多乐趣。

刘志恒

此文满怀作者之乡愁。“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写得是多么动人哪!外人看来无比风光的大作家,面对祖国和故乡也成了一个孩童,是那么地渴求扑进母亲的怀抱,就连被裾边扫一扫亦是幸福。

似乎雨与韵律是总分不开的,无论在哪里,总爱听雨敲打出的欢悦鼓点。瓦说,雨轻轻地奏,沉沉地弹在江南;木屋说,雨总是猛猛地刮、掠过,在太平洋上;可是现在呢?古大陆的雨听不见,台北的瓦屋雨点也成为了绝唱!

王姝娅

杏花。春雨。江南。

那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

牧童遥指,剑门细雨,亦或是渭城轻尘?

我想里面是藏着一个故事,藏着少年时轻狂的梦想,藏着一种情怀,故国遗梦。

我与作者一样颇为迷恋“江南”二字,每当喃喃念起,细细品味,总觉得里面有一个世界:西子湖畔的莺歌燕舞,杨柳吹烟,陌巷里的窗棂与檐角,轻衣与罗裳均浮漾着浓浓的古典情味。

我不知道每当他走在厦门街漫长的雨巷里时会不会有一种错觉,自己仍在故土,在江南,在烟雨的江南,撑伞的姑娘擦肩而过,书生躲在屋檐下默默等待,小贩推着车奔跑在淋淋雨中,雨水在油锅上蒸腾起雾气。

是否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是多么讽刺,厦门街的日子与厦门的日子多么想像,但他们却隔海相望。 他想至少自己应该叶落归根。

曾埶天

雨,仿佛是东方式柔情的化身,在那淅淅沥沥的意境之中,是中国千年来沉淀出的少女的感性、淡淡的哀伤、飘浮的思想。从大陆到台湾,雨带着家的味道落在了作者的心上。这么美丽的东方之雨不住地落,让作者的离愁一触即发,渐

而作者熟悉了雨的味道,并沉醉其中,在东方文化的源头处饮着最甘醇的喷薄的水滴。听到那冷雨,她是一种符号,她是思想的缠绕。

刘方宇

厦门街的雨巷,悠远绵长,藏住魂牵梦萦,亦或是青丝白发。还记得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也许这西太平洋上的东风注定是要将余光中的愁绪带往对岸的。于是,这辗转不断的情,便化作续续连连的雨,敲打在厦门街的青石板上了。似乎于烟云缭绕的一隅孤岛,也能透过迷雾,看那一面的中国了。然而,时间总能消磨记忆,也重铸了台湾。雨打不响厦门街,打湿的只剩马路国;敲不响青瓦台檐,雨棚阻隔风雨,也阻断意韵。 烟雨朦胧的江南,撑一把油纸伞,漫步。这含了哀愁的雨点,再也打不湿中国式的浪漫。然而,前尘隔海,古屋不再,怕是只能将这山水画藏在厦门街,于梦中见了。

听听那冷雨,让时间消磨记忆。

相关热词搜索:听那 感悟 听听那冷雨400字 感悟 闲听冷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