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中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在成长中感悟篇一: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在学习中感悟 在实践中成长

上海市广中学校 陈爱忠

二十年前,我走出了大学校门,怀揣着梦想,走上了这个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繁杂忙碌的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普通而神圣、平凡却伟大的人民教师。二十年来,我在体验艰辛的同时,也品味着甘甜的滋味;我不断地拼搏着,也一路收获着:先后被评为“区体育先进工作者”、“区园丁”、“全国工读系统优秀班主任”;所写的论文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年会工读教育分会二等奖等;2012年入选“上海市普教系统名师培养工程”,参加上海市教育功臣高妙根名师基地培训班学习??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审视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看着用拼搏打造出的一个个花环,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对教育充满了激情。二十年来,我从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中,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幸福与快乐;二十年来,我在奉献与收获之中,感受到了无以言喻的辛劳与香甜??

一、在学习与实干中成长

教师成长有赖于好的环境,还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记得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运动心理学系的大学生,就被定为专职体育教师岗位,当时心里有很多想法。然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驱使着我,当好一名体育教师的决心。起初,为了尽快熟悉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我十分注重向同行学习。任教的第一年,为了向前辈学习,我把教学进度放慢,每一节课,我都是先独自设计好教案,然后观摩老教师上课,并作详细的记录,再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听课、上课、总结,促使我在不长的时间,基本适应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而那些从老教师那学习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为我以后的学习、成长奠定了基础,我自己也在讲台上找到了自信。第二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始参加区级优质课观摩课,并获得好评,那时年轻的我凭着一股闯劲,珍惜每一次领导给予的讲课机会,不管任务有多困难,咬咬牙硬接下来,为的只是在磨练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同样,我在以后的专业发展历程中,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听课成为我的一大爱好,及时总结并虚心向同行学习成为我的一贯作风。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我在注重向同行学习

的同时还重视多种学习方式,尤其是喜欢选定由代表性的教学刊物,认真研读、分析,快速地了解、掌握代表性刊物的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二十年来的专业成长历程中,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但热爱学习、不懈追求、忘我的工作却一直伴随着我从未改变。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是决定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作为教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课下的辅导以及班主任工作则是另一块更大的阵地。看着一个个“问题学生”带着转变,充满着自信,走出我们的学校,我知道我凭着实干精神已经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这样的学习和工作也使我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像是不断地越过一道道难关,在辛苦劳累奔向终点的同时,令人欣慰的是沿途看到了很多迷人的风景。但是在这条路上,我还觉得很年轻,我还要继续努力前行。

二、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和管理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反思着。课堂上,当我的提问和引导学生无动于衷,我就会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学生没法理解,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所以没有反应;当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我就会意识到是任课老师的课堂效率很差,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了问题;当学生发生厌学逃学时,我会在想:我的班级氛围营造方面是否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学中反思,管理中反思,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

通过工作和反思,我深深感悟到一个经常反思的老师,能够拥有一份责任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能够进入教学的良性循环,自然能不断赢得学生、家长、领导的赏识和认可,而自己在无形中也促进了专业素质的发展。

三、在与人交流和合作中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合作,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这种合作交流不仅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合作交流精神示范的需要。同样,在与他人或同行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别人一些好的教学策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例如:我们的探究体验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执教公开课、班主任论坛会议等,都是我们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展现,我们都应该好好地把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为自己创造着一个合作的环境,不管是体育教研组活动,还是学校探究课的集体备课,或班主任研讨会上,我会不断与同事合作取经,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经验,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最近学校推崇的体验式探究课,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与同年级三位教师一起探讨,上课前,我们常常会互相问问:“嗨,这一课你觉得应该怎么上?”上课后,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今天这个环节,我这样上,效果挺好的。”“不知为什么,今天学生游戏的分享不太好啊?”我们常常会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研究,这样下一堂课的老师就能更好地调整教案,掌控好课堂了,上出更为适合我们学生需要的课。这样的交流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特定的地点,随时随地就能进行,但是这样的合作一直在进行着,所以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另外,一些资源的共享也需要合作。我们会各自在网上找到一些好的课件、文章、试题等教学资源,会拿出来大家分享,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成长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明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也与学生一样,离不开学习,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只有学习与创新型的教师,才能构建学习与创新型的校园,才能培养学习型与创新型的学生。就如我们现在正在尝试的“远征式教育课堂”,从零开始,重新创建我们学生自己的课堂,这种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创新,在浦东三天的《融冰之旅》、《游戏体验》、《高空速降》、《感恩之旅》、《分享成功与未来》的体验教育活动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同学都有收获,师生们通过活动去体验,通过体验去改变。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这是一种学习,这也是一种探索,这更是一种创新。如今,我们广中学校的体验式教育课正在如火如荼的

进行中,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着,同样,我们也在这块特殊教育领域中不断成长着??

除了教学外,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时刻在挖掘着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的灵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更需要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认真研究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结合教育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好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例如利用学生对网络游戏升级的热衷,建立班级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上进一步设计升级制度;分别建立班级家长和班级学生的网上QQ群,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学生双休日遵守公约的情况;在班级中创建个人的积分银行,通过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等增加自己银行的积分。 曾有教育家这么比喻过:“教师的成长=智慧+勤奋+创新”,这里的“智慧”,我认为其不仅是“智力”,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知识”,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我最为赞同的是“创新”。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勇于努力,善于学习,敢于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教育中,不断突破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在踏上教育岗位的日子里,我虽然紧张着、劳累着,但却在进步着、发展着;我虽然辛苦着、忙碌着,但却在成长着、收获着。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拼搏带来的辛劳和欣慰,也切实体验到了成长和成功送来的快乐和喜悦。一个个花环告诉我:幸运之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但它只会给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带来成功和荣誉。

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在属于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上!

在成长中感悟篇二:于丹在成长中感悟

画外音:经典是从外在灌输的还是从内心唤醒的?经典是供在象牙塔里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还是温暖朴素的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呢?于丹教授是何时开始学习经典的?又是如何认知这些问题的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经典对于我来讲大概有三重意味,第一,经典其实我理解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是内在的深植在我们日常习俗之中的。所谓学习不过是用一种外在的言语把它激活,把它唤醒,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硬生生的道理从外在的灌输。第二重感受就是经典是在人一生的成长中逐渐感悟,伴随着生命历练而能够演进多重意味的,没有哪一个年纪上说读出来的就是绝对正确,对于经典的研读可能永远都是臻于它的本意,但是永远不可能 完全去还原,所谓见仁见智,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密切相关。第三重感受就是读经典会从一开始的崇敬、膜拜觉得繁复、华丽,读到最终返璞归真、恒久温暖,经典读到最后是会觉得它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敬,但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亲近。

画外音: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我读经典。我喜欢这个题目,因为这里面有“我”在,“我”跟经典的关系离得如此之近,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题目里面有一种生命气息。其实在讲完《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后,我自己也在回过头来想,我和经典共生共长去揣摩、研读,这是

一个多长久的关系。其实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蒙昧,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育读,要去记忆,这个概念都没有。那么先来说儒家,其实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大概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过我死记硬背,都经常是带我去一个叔叔阿姨的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是悄悄地跟我聊说你看,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的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是这个老师。然后呢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好,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就要反省一下,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他也是一种老师,因为可以让你反躬内省。有些朋友经常问我,说你到底是什么时候整个背诵下来《论语》的,我可以说到现在我也不能背诵全部《论语》。因为我对《论语》这种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说《论语》是艰深的、远离的,需要我去敬畏而费很大的力气琢磨的,我总觉得它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画外音:幼年时的于丹在父亲耐心地指导下开始接触了经典,这些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就象身边的父亲一样亲切而温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丹开始逐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司马牛曾经问过老师说什么叫做君子啊?然后孔子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不忧不惧啊,一个人内心没有那么多的忧思、忧惶,也没有太多的恐惧、畏惧就够了。司马牛觉得很惶惑,这么简单啊,做到不忧不惧就能是君子了吗?老师很严肃地反问了他一句话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自己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你以为是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他还不是君子吗?其实这句话要年龄很大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所谓君子坦荡荡,这样一句话从小就知道,但小时候不会懂得那种意思,什么叫做坦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画面字:什么叫做坦荡,就是万事进入心中皆能化解。

一个人毕竟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但做完了以后,叩问内心做到不忧不惧,这在一个这么多变化,这么多忧惶,而且有这么多价值判断的当下,这个标准当真不简单。所以读经典挺有意思的,在一开始觉得真的很简单,不难,读来读去,懂了郑板桥那句话,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会觉得最朴素的道理里面有着它最恒久的含义,其实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说现在我要是跟朋友们聊天,说谁能敢拍着胸脯现在就说我是健康的,这个

标准高吗?要说起来这是最朴素的标准,我们逢年过节大家互致平安,桌上祝酒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祝健康,因为他太朴素了,但是绝大多数人真正问问自己从心理到身体觉得也不能说自己就叫有病,但是不是头晕一下就是颈椎疼一下,要不就是腰酸一下,腿发皱,总而言之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这种状态就叫做亚健康,也就是说我们不见得就是病人,但是我们也不敢就说健康就是我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最朴素的标准在今天往往也显得很奢侈,其实感悟到这一点以后,我是真地从内心越发敬仰圣贤,就是因为他们不用一些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膜拜,要远离,他们不因为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而觉得不可企及,他们是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面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是“仁”解释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又多艰难啊,真是知易行难啊。我小的时候读的时候不明白,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对别人好就够了,“仁”不需要那么高的名分,不需要社会的地位,甚至不需要他手中有太多的钱财,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就是如此简单,这后来被孟子推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这也是孔子说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的、少的、朋友都对这个人对一份依托,有一份依赖就够了,

这就是一个人的人心了。其实这段话我也读到很早,大概十来岁时就读到了,从注释上来讲也不困难,好象也明白了。

画外音:于丹教授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为读懂的一句话,在经过了几十年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大型节目叫《感动中国》每年都会评出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于丹教授是这个节目的评委之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于丹教授更深刻理解了儒家的“仁”字呢?。

2006年末,这一年的推选材料到了我们的手里,我看到这里面有一位人物,她普普通通,一生平凡,是一个农村的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去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并不宽裕,她就跟人家讲,反正我吃窝头,你也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也跟着喝稀饭。但是我不会让你断顿,我每天都会来给你做。这样她日复一日,在这些老人家奔走,那么这些老人中还有孤寡老两口无儿无女,她伺候了他们七领先年以后,有一天老太太从炕席底下拿出一小包安眠药,她说这是我们老两口一直在留着到最终有一天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给自己用的,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做,她自己的四个儿女就这样在身边长大,所以她的孩子们一直认为村里这些爷爷奶奶都是自己家人。所以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孩子从很小时候就跑去给这些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一直这样做,这个时间过去三四十年,那么现在这样一个阿姨自己不过60多岁,但是她赡养过和送走的老人,这些年头相

在成长中感悟篇三: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2012年4月我月有幸走进了金马中心学校,成为“陈晓红校长培训基地”的一名学员。在这一年多的学习中,陈校长精心安排了培训的课程,请了多位专家给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讲座。带着我参与到学校与外国语学校共同研讨的中小衔接教学沙龙。带着我们走进了名校、寄宿制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去看学校,去观察,去学校。我们既领略到教育大家的风范,开阔教育管理的新思路,也欣赏到校长代表的风采,感悟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培训课程既有宏观的理论,也有微观的实际,这样培训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和震撼,留下了众多值得回味与思考的话题,我深感每个人都在学习中得到了感悟,在感悟中得到了成长,在思考中得到提升。

一、高屋建瓴,更

在成长中感悟

新观念

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给我最大的体会与感受就是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提倡“教育家办学”是国家的要求,人们的期望,时代的呼唤。作为校长,要自觉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精通教育业务,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到这点。还记得去年汤局长长海阔天空的畅谈,谈到了作为一个校长更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必须高瞻远瞩,时刻了解当前以及今后国家教育的走势和依据,要全面掌握《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只有了解了这些教育的方针、政策才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还有教育的领导们深入浅出的阐述,不仅,来源于他们实践的积累,更来源于他们丰实的知识积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 ——参加校长基地学习感悟

的榜样。汤局长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扩大自己的眼界,才能拓展自己工作、管理的思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让自己拥有大智慧、洞察力,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修身养性,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拥有“开阔的心怀,开放的心态”,做好和谐、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带头人。作为校长必须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书籍陪伴自己的生活,让书籍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次培训班发的学习材料集,我就深感很有学习与借鉴的价值,一定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慢慢品味。

二、开阔眼界,感悟内涵。 在众多的精彩讲座中,有激动也有感动,对我启发很大。讲座内容涉及到学校管理、课程领导、学校文化、教师评价与激励、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有效沟通等方面,专家们高屋建瓴、引经据典、谈心交心,无不使我产生共鸣。

陈校长还把有关的专家请到学校里做讲座,通过专家们一次次精彩而又深入浅出的讲座,把金马的全体教师以及我们所有的学员的工作热情都点燃了。陈校长把一本《工作比能力更重要》推荐给我们阅读,闲暇之余,我捧起书爱不释手的读着,也深深地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有多么的重要。唐朝霞老师在《让阅读教学 演绎精彩》讲座中为我们科学地诠释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她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语:怎样的阅读课能让学生沉醉其中,如沐春风,如浴清泉,如饮醇酿?那就是有醇香的语文味,有浓香的情感味,有清香的书卷

味的课堂。她通过很多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了她的语文课堂是用语文的慧眼解读文本,用语文的方法解词品句,用经济的手段教语文的方法。用自己的厚重、深沉、智慧、情感为学生的人生奠基。通过学习,我们懂得成为名师的三个条件:研究学生、洞察教材的发展性、有自己的教学哲学。这为我们成为名师和培养名师指明的方向和思路。他还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科学研究方面的三大神话:大脑潜能尚待开发说、左右脑分工说、关键期说。

王玲玲教授在她的《调整心态 规划人生》讲座中带着我们共同探讨了市场经济,压力社会,生存发展,忠于职业,规划人生,正确选择。其中要教育大家做成长型的教师。未来教师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条件(技术性机能+人格魅力)×精力充沛 给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以无比震撼和鼓舞。

杨崇尧副局长《校长的角色与修养》,指出了校长时刻面临的三个问题:我是谁?——角色意识 我该怎么做?——职责意识 我该咋么做?方略意识。明确了校长的使命与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改革创新。

三、走进学校,关注细节。

今年4月,陈校长请了一位教授给我们,进行了《如何看学校》的专题讲座。给我们讲述了全新的管理学校的理念,介绍了她所到过的,看过的各局特色的学校办学特色。更加注重的一所学校的育人环境。

1、首先我们走进的是金马中心学校,我感受到了金马中心学校

全体老师的热情与坦诚,特别是陈校长在自身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精心组织好每次的学习活动,第一次陈校长就毫无保留地把她调入金马中心任职校长以来的一些工作方法与先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深受感动。陈校长组织了很多次的教研活动,让我们领略金马中心学校的教学风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教师,也亦然走上讲台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教师,多么值得学习的一位教师啊! 还有一位青年教师,虽然是教美术的,但也给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说课,充分展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应有的素养。

2、走近中闸中心学校,这是一所新搬迁的学校,也就是什么都得重头做起,我们两个基地的学员们走进了中闸中心学校,先是听了工龄在3年内的青年教师的课。接着,付校长带着我们大家参观了学校,我们用教授交给我们的方法各自选择不同的角度看学校,我作为一个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我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小细节,学校的宣传栏有一块的内容是少先队的,里面有少先队关于学校常规的体现,设计美观合理,更值得一提的是,一面面的小红旗非常精美。在楼梯口遇到了一位老师,她带着一个袖套,应该是值日的教师,而且是一位组长,她手里拿着一本签字本,正要找分布在各个楼层的值日教师签到,我问她:“你们每天都要上好几节课,下课还那么辛苦站着,巡视着,都不得休息,很累啊!”她平和的回答我:“累,很累。可是如果用我们的累换来学生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这就是值得的,再累也不觉得累了!”可见一所学校的管理不仅要看外观环境

的整洁、美观,更要看一所学校的隐性的文化,那就是教师、学生的精气神。

3、走进长水中心学校。我们基地和关二小基地以及33中的老师3人在5月走进了长水中心学校。这是一所寄宿制的学校,学生和老师基本上都是星期天的晚上到学校,星期五的下午才离开学校,很难想象老师们24小时都在学校里,除了交给学生知识以外,还得管着学生的饮食起居。如果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老师们就得送去医院看病。霎时,我觉得,这里老师真是伟大,所谓的为人师者,父母也。可是我们参观了学生吃饭的场景,每个孩子都抬着自己的碗,拍着整齐的队伍去打饭。然后参观了他们的宿舍,简单、整齐、干净。

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介绍,这所学校虽然是按照城市的学校建盖的,但仍然脱不了农村学校的外衣,原因在于学生及家长的理念转变不过来,还有教师也仍然还是农村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然后33中的一位外交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英语课。

四、收获和感悟

通过培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校长的艰辛,校长必须要做善于学习者,要做文化人,要做有情有智有责任的人,要做敢于改革创新的人。

1、校长要做善于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有思想、有素质、开拓进取的校长,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为办好教育而思,为学校发展而谋,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凝聚教师群体。而要做好这些工作,校长必须勤于学习,才能做到工作有思路、有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成长 工作中的成长感悟 成长中的感悟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