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报社会新闻摄影存在问题琐议] 琐议拼音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关键词】地市报 社会新闻摄影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新闻图片化使读者实现了从“读报”到“看报”的重大转变,由读到看,仅一字之差,凸显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处于中国报业“第三极”的地市报,在“非典”报道中独树一帜,重新关注民生,将本土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地市报的社会新闻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后起之秀,但其社会新闻摄影,缺图片、缺摄影记者、缺新意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发挥新闻摄影独特作用,是各地市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3年淮北日报社为更有效地发挥党报舆论引导作用,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主流媒体读者群,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全方位需求,创立社会新闻报刊《淮北晨刊》。创刊伊始为周三刊,2007年改为周五刊。《淮北晨刊》积极贯彻“三贴近”原则,开通“市民热线”,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报刊,《淮北晨刊》在硬件、软件上都存在不足,在硬件上,《淮北晨刊》只配有一辆采访车,没有专业的摄影器材设备,缺少专业的摄影记者,直接导致好图片缺乏、复制新闻等现象。
  
  一、难出“灵性”图片
  
  《淮北晨刊》共16版,其中只有6个版面刊登本埠消息,由于《淮北晨刊》缺少专业的摄影记者,拍出的照片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些“灵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泛”而不“精”
  不管历史沿革如何,技术更新如何,摄影记者永远是报社不可或缺的岗位,也是读图时代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图片传播者群体中,摄影记者所占的岗位最为重要,也最为辛苦,从岗位特点来看,摄影记者首先必须深入现场,独立作战,要求摄影记者具有较高的意志和胆量,以及为新闻事业献身的精神。伟大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2009年的除夕,我把镜头瞄准了淮北市岱河矿的拣矸女工,走进了手选车间,外面是喧闹的烟花爆竹声,车间里却丝毫感觉不到节日的气氛,能听见的只是机器的轰鸣以及被拣矸女工从皮带机上扒落下来的矸石发出的轰轰隆隆的声音。做这篇报道的目的就是赞扬节假日还奋战在岗位上的普通工人,弘扬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光是深入新闻现场还不够,还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足够的悟性,因为新闻摄影是一项厚积薄发的工作,需要良好的知识素养、政治素质等作为储备,更需要摄影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鉴别力。
  2、现场抓拍的图像不善于“用镜头说话”
  专业摄影记者与非专业摄影记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用镜头说话,会不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高明的摄影记者可以用各种摄影技巧、多样的角度反映出自己的思想,以眼球冲击力达到内在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继而给人心灵层面造成影响,是一种隐性的内在冲击力给人内心的震撼。摄影记者要学会利用情感矛盾和冲突增加画面的感染力、说服力、证实力。例如,企业家资助贫困学子圆梦是很常规的报道,一般只要一张图片就能说明问题,但这样不免落入俗套。我在一次采访类似题材时,不仅拍了常规图片,还加了一张图,这张图片以透着阳光的窗户为背景,与屋里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主人翁乔德礼拿着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分校的留学公派书,表情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一个曾上不起学的农村娃,马上就要插上翅膀飞到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命运的改变让乔德礼露出欣慰的笑容,窗户上的光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3、抓不住“一刹那”
  新闻摄影是捕捉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瞬间,《淮北晨刊》缺的就是具有瞬间张力的图片。抓住“一刹那”是对摄影记者素质的综合测试,具体拍摄时要做到眼明手快、有预见性。2006年7月我跟拍铁路民警夜擒偷米“飞车贼”,有一张图是两名民警正在拿着手电筒追捕犯罪嫌疑人,微弱的光留下了流动的轨迹,很多人都说我这张图是摆拍的,其实不然,我是预先估计了犯罪嫌疑人的逃跑路线,调好快门藏在隐蔽处等着机会的到来。还好,慢快门没有影响到图片的质量还增加了图片的美感,把当时的紧张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尽管新闻照片是表现新闻的一个瞬间,但是它向读者展示的内容和意义是完整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二、难出“新闻性”
  
  图文并重的说法把图片和文字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等于简单地将图片放大、摆在版面视觉中心就行了。所谓图文并重是指图片和文字都要精美,而图文的巧妙结合则更增添了版面的美观,图片不仅承担美术的功能,而且更要侧重于新闻性。地市报照片常见毛病有:
  1、以观赏性照片或次新闻性照片代替新闻性照片
  如何衡量新闻图片的新闻价值与视觉冲击力的关系并不单是编辑的事情,摄影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就应开始把好第一道关。和艺术摄影相比,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在于纪实性,因为新闻照片所反映的内容,都是记者在现场目击的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以人物、资料照片代替新闻性照片
  所谓零信息图片就是空洞无物、没有价值的图片。资料图片有时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尽量避免新闻图片不能直观反映新闻事实或者与新闻事实不符的现象产生。
  3、以网络图片代替本土照片
  地市报的特点就是重新关注民生,发挥本土优势,市民需要平民化的新闻图片。网络图片虽然视觉冲击力大,但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淮北晨刊》经常以网络图片作为头版图片,并有意将其放大,虽吸引眼球,却总觉缺少些东西。其实,只要本土照片稍微注意一下色彩,拍得更艺术点,其效果并不比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差,还能反映本地的社情民意、民风民俗。
  
  三、难出“故事性”
  
  社会新闻摄影不仅要求具有深度,还要求更直观地反映新闻事实,像说故事一样,向读者讲述一个个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有利于受众接受。地市报照片常见毛病有:
  1、缺深刻的新闻图片故事
  本土摄影记者要学会去挖掘新闻源,做一些新闻策划。新闻策划不等于策划新闻,它是有利于拍摄,促进传播的一种方式。图片《新兵营里唱大戏》,是我得知武警部队里要办元旦晚会后,提前了解他们的节目安排,听说有新兵会唱戏,还会耍两下子,便请豫剧团的演员们给他们培训、化妆,让演出更加精彩。鲜亮的脸谱、五彩的戏服给图片增添了色彩,给新兵的生活增加了乐趣。有时候,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擦亮眼睛。
  2、缺乏精炼的新闻图片说明
  好的文字说明能够与图片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则有可看性的、有深度的摄影报道,既能发挥影像作用,又能用文字说服读者。有些用图片就可以表达的信息没必要再用文字罗嗦一遍,应该将重点放在揭示图片新闻的内涵,使得文字与照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3、欠新闻图片背后的故事
  新闻图片要“以情动人”。拍天灾人祸就要拍出环境对受灾群众的影响,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场面;拍工地则要抓住农民工兄弟的喜怒哀乐,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高楼大厦工地。每逢周末我都会穿着迷彩服在东湖湿地拍摄白鹭,踩好点,在芦苇荡里用定焦镜头追捕这些舞动的白色精灵。拍摄了几百张白鹭婀娜的身姿后,总觉得还缺少点东西。单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照片足够做一个专题,但从人文角度,作为新闻专题的这些照片除了记录白鹭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外,并不能很深入地反映社会问题。恰巧11月是白鹭迁徙期,我碰到了湿地鱼塘里的一位老人老赵,深入采访后我们得知老赵是这些野生生灵的守护者,不仅用自己鱼塘里的鱼喂养白鹭,还日日夜夜地保护着他们。我们以老赵为主线,拍摄他那在夕阳下屹立在水中的高脚屋,拍摄他戴着芦苇编织成的草帽用鱼祭奠惨遭非法分子毒手的野鸭,拍摄他如何解救困在网中的小生灵,最后放一张蓝天碧水间嬉戏的白鹭,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专题摄影报道就成型了。我从一个老翁护鸟的亲身经历写起,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吁大家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美术摄影部)
  责任编辑:郜磊 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市报 存在问题 社会新闻 市报社会新闻摄影存在问题琐议 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头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