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幻泡影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人生如梦幻泡影篇一:十大经典佛语解读

十大经典佛语解读

佛家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云,一切皆为虚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一切世间上的法,都是短暂不真的,就像露泡梦电云一般,应该如是看待。一切皆为虚幻,这里说的虚幻不代表没有,我想应该是佛家讲的“空”。 经典二:不可说,说即是错。

仿佛记得的原文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什么文字没有破绽,语言、表达亦如是。你说一句话,总有话能反驳你,是不是这样?嗬嗬~ 释迦佛说法49年,最后说他自己一字未说,也确实,他老人家是一字未立,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是佛的弟子们整理流传下来的,史上的第一次500比丘大会就是做这个工作的,由佛的表弟阿难尊者来口述,大家纪录的。这个阿难尊者,据说的记忆力超强,佛说的,他都能记住,而且他一直跟在佛的身边,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佛经,不得不谢谢这位大尊者。

当时,流传的教义,现在东南亚盛传,我们这边的叫他们小乘佛教,,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修行法门,是自己解脱,我们这边的是大乘佛教,讲究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藏密也许是保持最原味的原始佛教了。我们中土的佛教有十大宗,大家熟悉的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那个是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很多老人家念佛的,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净土宗,还有华严宗、法华宗等等,哎,牙齿开始疼了,我每次一说错话,牙齿就会疼,真的,这个没瞎说,也许预示着上面的很多文字阐述,错误多多了。没有不破的文字,但有说文的真心,也许这就够了.

有人言: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就转到这句话上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在典藏中出现的很多,我们平时看到、想到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色,色是相,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的思维意识也是色,是个相;空是理,是相的真实本质,这个空,不是说没有,就如虚空,也是有的,好比我们看到一栋楼房,看见了,就是楼房的色相,但是,我们知道楼房是砖石、钢筋、水泥等等组成的,而这一切又都是物质,也就是现代科学说的原子、分子等组成的,它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否认。我们也知道,若干年后,您住的这栋房子会变化,好比和平桥的绿地,原来是河边的人家,现在是绿地了,色相从民居变成了绿地,我们的地球现在的位置也会在若干年后变成银河的虚空,但是地球的物质不会没有,只是转化罢了。人的意识也是一样,好比现在脑子里在想以前看的佛法,但是下班回家就会想到其他很多,人的念头是不是也像房子一样,建成了、拆迁了、又去建、再拆.....如此循环反复。

一个念头来的时候,你不知道他怎么来,他走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怎么走,留住念头的方式就是定神,定住了,不过,我们可以试试,自己定住一个念头可以多长时间,这个定,是说不间断的哦,这里就谈到观和定的问题了,扯远了,呵呵~念头想留也很难留住的,你说他有,你留不住,好比你想一个苹果,一晃神,说不定想到芒果了,真有吗?说没有,它确实有,来过了,自己明白的感知到,真真切切,好像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好像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好像.....作的了念头的主吗?是不是感到一直被牵着走???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随遇而安,缘来不拒,缘去不惊。而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动妄心,不存妄想,那样心如止水是一种福气,还是一种遗憾。佛家遵人心其一,身其二的教诲,认为只要心不动则可避祸万千,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俗人,若没了想念,是一种什么样的空虚,人因为有了欲望,而道生了动力,什么都皆空了,还人世来做什么,而痛苦也是一种修炼,就不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段子了,就你自己从痛苦中爬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财富。

其实此禅语很是喜欢,也能从中参透些许道理,只是自己是红尘中人,也没打算看透红尘,就把它暂且记下来,当来日到达心如止水境界时再细细品味。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 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无泪!是的人到悲痛的极点,也就是万物的极限,那就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以对于背来说,就可能出现“悲极生乐、或者悲底见喜”的结局。

大悟无言!同理,理解的顶端、认识的终点、领悟的深处,就是大明白,也存在争论和雄辩,所以唯一的做法和姿态就是沉默无语!

大笑无声!根据以上的解释规律,我想无论是谁都会自我理解了吧!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痉欠ɑ疃?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听一听流行的歌曲《我不入地狱》则更有感受。

人生如梦幻泡影篇二:入行论024

第二十四节课

现在正在宣讲七支供中的忏悔支。其中的“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为略说和广说,略说已经讲完了,广说中讲了死亡来临的时候,不管是怨恨的敌人还是自己的亲友都不复存在,但以前为他们所造的恶业,一定要由自己来感受。

下面用比喻说明,人最终死亡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故为了短暂的人生,我们不应该造下各种恶业,否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为我们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活下去,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是由每个人的业力所支配的,假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造恶业,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所以,人既然活着,就要懂得活着的价值。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有些人认为:如果为了亲朋好友的快乐而造业,他们以后会跟随我的,所以有实在的意义。

- 1 -

其实这也是一种妄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人生跟梦境没什么差别,世间上的诗人、歌星经常说“人生一场梦”,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无有任何实质,正在享受的时候,虽然有对境、有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一切都会不存在的。不管你曾经享受快乐也好,感受痛苦也罢,这些事情经历过就消逝了。虽然每个人都有天真懵懂的童年、烂漫顽皮的少年、兴致勃勃的青年,慢慢步入白发苍苍的老年,但回过头来看一生,不管当年自己是如何的兴盛快乐,或者感受过怎样的衰败痛苦,就像昨天的梦一样,只能成为回忆的对境了。麦彭仁波切经常在教言中说,人生犹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对今生的亲朋好友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他们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可耽执的。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懂这一点,他们一遇到生活中的麻烦、工作上的不顺, 心里就痛苦得不得了,把每件事都当作是真实的,由于不了知虚幻不实的真理,以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上师如意宝讲这一颂时说,他十六岁在洛- 2 -

若寺闻思修行,当时每个道友的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性格开朗,但现在看来,只有乌金丹增喇嘛还没有圆寂,除了他们俩以外,以前的人都纷纷离开了人世。上师接着说:“如果当时我为了自己的家庭或生活而造恶业,这个恶业肯定会跟随着我,现在的一切就不会存在了。”以前顶果钦哲仁波切在尼泊尔的一个寺院中宣讲佛法时也说过:“我现在78岁了,在我的记忆中,许多人的沧桑经历可以一幕幕地呈现:跟我同年的人离开了,比我年轻的人很多也离开了,当年的老年人都离开了这个世间;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由于战争、瘟疫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高在上的人垮下来了,低微卑劣的人爬上去了……,现在一看,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从这些将一生奉献给佛教的高僧大德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人生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对人

人生如梦幻泡影

生又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在座大多数人用得时间可能比较多,但一些城市里的人虽然可以说正在学,这一点确实值得高兴,但学习的

- 3 -

时间还不够。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学佛的时间是相当短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学的佛法能不能用上也很难说。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上通达,而且应该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当作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衡量自己,看看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以及今后的修行目标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正在讲忏悔,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如梦幻一般的人生中,我们如果为了亲人或怨敌造作恶业,这种行为是非常愚痴的。然而,现在有多少人能了知这一点?看看身边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为了家庭、为了工作而整天奋斗,乐此不疲,很多人虽然都会唱“一场人生一场梦”,但实际上有几个能通达它的意义?他们一边这样唱,一边为了生活、家庭而大肆造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既然人生是一场梦,我们就应该在上师三宝前发誓:不再为了这场梦而造恶业,尽管恶业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我没有解脱轮回之前,一定会感受这种痛苦的,所以,生活得快乐也好,痛苦也罢,这些我根本不在乎。

- 4 -

有时候从我的一生来对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很小的时候,我连穿的鞋子都没有,成天光着脚在山上放牦牛,到了秋天、冬天,在雪地里的滋味特别不好受,吃的不好,穿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后来依靠上师的加持,我在国内外也享受过一些所谓世间的快乐,但现在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刚才我下来的时候,可能迟到了几分钟,因为前两天有个国外的朋友回来,带了一些法王如意宝在美国、加拿大传法的光盘(当时我们的摄像机质量比较差,他们中心拍得比较好一点),刚才我看了一下,觉得以前所享受过的恍如隔世,现在看来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只剩下一个回忆的对境了,甚至有些好像没有根本经历过,今天看到画面时才想起来“哦,是有这么一回事”。

在座的人可能也是这样,有些经历很快乐,有些经历很痛苦,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就像一场梦,这些感受对现在都是无利无害的,但如果你曾经造过恶业,必定是会感受痛苦的。为什么呢?虽然一切都是幻化,一切都是梦境,但你所造的恶业会让你来世继续做恶梦,这种

- 5 -

人生如梦幻泡影篇三:人生如雾亦如梦 缘生缘灭还自在 简析

人生如雾亦如梦 缘生缘灭还自在

“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此诗句出自于庄子的【逍遥游】

解析如下:

人生就像云雾一样茫茫飘渺,也像梦境一般玄玄虚幻,(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管与外物、他人的)缘分出现(还是)缘分消逝,(这个人)还是自然而然地存在。

意思是人生本虚无,不必执着于所历之事,以淡然之心观之,一切顺其自然。

此诗句表达的意境,有点类似《金刚经》第三十二品里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梦幻泡影 人生 如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tx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