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读大学感悟篇一:读大学有感

我读《大学》有感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六<1>班陈念慈家长:陈宁

初读《大学》是三年前,三年来断断续续读了有五、六遍,每次读完《大学》后我都有诸多领悟和感想,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事。朱熹在《大学》导语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读懂大学之道的人,就能获得大学问,每次读《大学》我都认为是有收获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是做人、做事的大学问。毛泽东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谈谈我读大学的感想

我曾迷惑于“大人之学”的大人到底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理解了凡有志于学习,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都达到某一个水准,可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人、做事的基础;读多了,我个人理解所谓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大的学问”。

《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到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时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有“三纲八目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通篇《大学》寥寥数千字,却包含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我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即提出“三纲”,何为明明德,就是彰显好的道德。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点很有必要,当前中国经济建设速度很快,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来说,显然是落后了,看看南方满大街的发廊,北方满大街的澡堂,想想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毒胶囊,更能理解明明德的紧迫性;何为亲民,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即使民新,也就是创新,这一点不用多说,中央早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何为止于至善,即到达好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纲”为我们提出了奋斗的目标,怎样才能达到呢?《大学》指出要做到八条,即“八目”。 第二、“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是八目,“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我们此刻就开始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修身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

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工作、处世的人又有多少,我们的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事业的荒芜、理想的破灭,我们要对各种事物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目标,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虚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活着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后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好事物从来都是向往的,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父母,亦是子女,是社会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工作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的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

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何时才能够“即物而穷其理”,什么时候能为了忘我而学习、工作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学习、工作是漫长的是无尽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理,在学习、工作中修身何乐而不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样漠然的处世态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尽量做到修身吧。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现在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修己,成器,当我透过《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我们读《大学》防止的就是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们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读《大学》后,我有所思??,重思后,我的大学路永无止境??

读大学感悟篇二: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我回首自己大学的第一年,心里不禁打了个冷颤,是啊,这一年就这样匆匆而去了。而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我在心里问我自己,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是啊,这一年就这样被我浪费了,如果不是读了《大学》这本书,或许我还是那样颓废着。这本书带给我新的希望,带给我些许人生的启示,也让我明白很多很重要的生活态度。

《大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包含着很深刻的人生道理。大学之道强调的,首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有一个充满道德的心,并且它还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这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认识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美好德行。最后,我们必定会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氛围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想,这就是大学之道中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吧。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责任,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节操的时代接班人。这样下来,不仅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会有所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会得到培养,我们身边的同学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氛围有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城市,也会变成一个充满道德的地方。在这样的充满道德的空间里生活,我们也肯定会感觉更加快乐吧。所以,现在的我每天提醒自己,拥有一颗充满道德的心。

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只有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浮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现实生活中,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我想,世间万物都包含在这一规律之中吧。

提到现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想大家都很想用两个字来形容吧,那就是“浮躁”。是啊,世界太浮躁了,大家都快忘了自己的本源了,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知识一味的去幻想却不曾认真的去拼搏。我想以前的我也是这个样子的吧。但是读了《大学》以后,我又重新懂得了许多东西。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想,这个理想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指明灯,时刻给我们信心和勇气,然后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不为外界所打扰,才能专心致志的去奋斗,这样我们平日里那些

读大学感悟

所谓的幻想才会有可能变为现实。所以,我总是在每天清晨,在心里默念一遍我的梦想,每一天我都会很充实的度过。

另外,《大学》还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

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之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大学》中“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这同样是告诫我们大学生,只有有一个良好的德行,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所学的那些科学文化知识才会变得有意义,否则,它们也终将会变成一堆腐朽了的东西毫无用处。所以,我总是时刻提醒自己,学会做人,这很重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想想当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的人,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我想这也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哀了吧。所以我们大学生更应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了吧,这个社会需要我们的努力啊。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这就是我读《大学》之后的些许感想,记下来,我想对自己以后肯定有用。这些感想,必将影响到我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大学感悟篇三:读大学语文有感

读大学语文有感

悠悠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留给我们太多太多了,屈夫子遭放逐赋离骚,字字玑珠,李太白遭贬斥做奇文,字字烁金。踏着湿漉漉的诗行,我们一路走来,大学语文告诉我们太多了。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最伟大的并不在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也不在于其疆域的辽阔,也不在于其繁荣背后的森森白骨。而在于其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其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精神。

谈中国文化,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积淀,是智慧的结晶。从有文字的那一刻起,我觉得上帝就无比的眷顾中国,他赐给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有一个文化巨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一心救国,怎可惜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大夫自沉江底在文化与精神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我们看到骑驴高唱豪放不羁的太白,看到身处陋室忧国忧民的杜子美。于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看出了东坡的无奈和中华文化的寂寞,一个天才级的诗人只能倚杖听江声孤独终老时,是中华文化拯救了他,于是我们看见了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大学士,这,是大学语文别告诉我的。

中国有的不仅仅是烟花柳巷的风流词人,他从来不缺铮铮铁

骨的硬汉。当百战名将吴起驱车驰骋死于王侧而不愿远遁他国,他用将星陨落示的自杀宣告着中国人永远都秉承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近乎残酷的信条。也许中国文化,中国文人都无法跳过一个人,蓟辽督师,一捷宁远,二捷锦州,三捷京师。当年他以一己之力,凭借一座孤城之人,硬生生的顶走了努尔哈赤,那个在战场上从来没有输过的男人,当然这个命题的前提是袁崇焕没有出现之前。如此扶大厦之将倾,救黎民于倒悬之人却因谣言锒铛入狱。行刑之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汉奸,可他却如此说道:死后不愁无用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一片丹心未换到封妻荫子却依旧无悔,这就是伟大的中国民族精神,不论穷富依旧兼济天下。想起陈毅元帅的一句话此去魂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身处险境,若果他当时选择头像依旧不失高官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大学 读四书五经大学感悟 读四书之大学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