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兰亭序感悟篇一:读《兰亭集序》有感

轻轻地打开书本,我的心跃入了文字中,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会稽山阴。兰亭。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过,“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说一个故事。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一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个“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他“尝极东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又临池学书,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王羲之陶醉于山水,书法之时,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暂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吗?不是这样的。对他来说,虽然时间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却擦出极其夺目的光芒!珍惜时间,并不是珍惜时间本身,把时间当成宝贝一样,而是珍惜生命,怜惜如何度过时间。无所事事的人感觉时间是漫长的,他们似乎有了更长久的生命。但是,他们就像纸上的一条长长的线,单薄而苍白!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时光。曾经坐在电脑旁边,几个小时不停地玩着游戏,还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曾经和同学们出外游玩,吃喝打闹,还以为年轻便是如此;曾经坐在桌子旁,对着书本一筹莫展,还觉得时间是如此漫长??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清晨的阳光洒进窗子,请不要用昨夜的梦拒绝她,我们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回报她灿烂的笑;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向你招手时,请不要轻易地把整个身心投入她的怀抱,我们应该友好地和她握握手;当你想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请不要带着喧闹同行,静静的一个人,大自然才会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条单薄而苍白的线已经成了过去,现在我们要用生命绘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朵灿

烂的夏花!

兰亭序感悟篇二:兰亭序全文详解

[转载]兰亭序原文解释及字数统计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 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兰亭序》字数统计

全文28行,字数总计324字,用字206个,其中:

“之”:1字,20次,合计20字;

“不”、“所、“一”、“以”:4字,各7次,合计28字;

“怀”、“其”、“於”:3字,各5次,合计15字;

“人”、“为”、“也”、“亦”:4字,各4次,合计16字;

“感”、“事”、“视”、“虽”、“兴”、“修”、“仰”、“有”、“足”:9字,各3次,合计27字;

“畅”、“大”、“夫”、“俯”、??等33字,各2次,合计66字; 余者各1次,合计152字。

以上字数总计:20+28+15+16+27+66+152=324。

别字8个:

1.稧:二行“修稧(楔)事也”;

2.领:四行“崇山峻领(岭)”;

3.趣:十四行“趣(取)舍万殊”;

4.怏:十五行“怏(快)然自足”;

5.以:十八行“以(已)为陈迹”;

6.揽:二十一行“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

7.由:二十五行“亦由(犹)今之视昔”;

8.揽:二十七行“后之揽(览)者”。

同字别写2个:

1.于:二行“于(於)会稽山阴之兰亭”;

2.俛:十八行“俛(俯)仰之间”。 补字:1处2字:四行“崇山”。 涂改:6处8字:

1.十三行:“因”(外);

2.十七行:“向之”(於今);

3.二十一行:“痛”(□);

4.二十五行:(□可);

5.二十五行:“夫”(也);

6.末行:“文”(作)。

兰亭序感悟篇三:兰亭序

简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特色

学院:工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尤琪

学号:2134020605

序号:42

2014年11月8日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作为一种心灵的艺术,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它不仅深得我国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相传,而且早已远涉重洋、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相传。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历朝历代都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究其艺术价值,就在于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的个性创作,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的产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创作审美取向,最值得一提的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本文试从用笔风格与结构特点浅析《兰亭序》艺术特色,并通过其内涵、气韵、传承等方面重点阐述《兰亭序》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王羲之; 兰亭序; 书法艺术特色; 审美价值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会稽内史。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人,博采众长,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公元353年的一个春天,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来到茂林修竹掩映中的兰亭,进行“临水洗涤”的修禊之礼。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雅士围坐在曲水旁边,面对良辰美景,饮酒赋诗,尽兴抒怀,不亦乐乎!后成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众人提议,让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借助酒意,“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气呵成,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兰亭集序》,后《兰亭集序》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所收藏,在他死后,《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长埋唐王墓中。今日所见《兰亭集序》皆为后人模仿版本,其中以神龙本(唐冯承素模)最接近真迹,它几乎保留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风格。下面我主要从《兰亭集序》的技法方面谈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一、《兰亭序》的艺术特色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

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

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

《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浑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洒脱的晋韵风味。在兴逸神飞之际,可谓心手两忘。笔法如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转方圆,刚柔内外,一一尽收笔底。每笔每字,或藏或露,或方或圆,或断或连,总是变化无穷。即便是泛泛浏览时,也会感受到王羲之用笔的意随心到,笔随势生,曲尽其美,满纸生辉的气象,让人从静止的字形中看

出其活泼飞舞的动势来。若凝神以观赏,更能领略它意味无穷的

艺术魅力。

从笔画上看,笔笔精到。《兰亭集序》的用笔,无一懈笔,

特别是在起收笔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几乎每个点画的起笔、收

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让人无懈可击。这样精到的用笔,不是刻

意为之,而是王羲之笔法娴熟之极的不经意流露。它的起笔以露

锋和一拓直下为主,轻松自如,一任自然,这也是《兰亭集序》

的显著特征。

略举几例,如左图,来体味一下王羲之起笔的气象万千,如:

“清”字,左部的“水”字旁(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兰亭序感悟),第一点用露锋,然后出锋,第二、

三点则连笔而成,避免了三点的叠加,起笔时虽仍用露锋,但形

态完全有别于下面“流”字的三点水,统一中又有变化。。右边

的“青”部,第一横画起笔向右露锋入纸,第二横画则是一拓直

下,第三横画承上起笔,也有露锋,但三横各具姿态,绝无雷同。王羲之收笔也很有特点,大多数笔画的收笔都用牵丝与下一笔画呼应,如“茂林修竹”的“茂”字“列坐其次”的“坐”字等。有时也偶用回锋收笔,如上面的“清”字,右部第三横画即体现了收笔的变化。

王羲之行笔时提按也很明显。字内的提按主要表现在点画的对比上,尤其是尖峰所表现出来的牵丝与映带,提按翻折,随意所适。而字间的提按对比则表现为字与字之间的肥瘦轻重变化,如修改字之后在原字上重重的涂抹,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更是体现了字与字之间的粗细有致。

从字形结构上看,字字别意初看。《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平正的。但仔细观察偏旁之间的组合与点画之间的穿插,便会发现其结构的巧妙。王羲之在《书论》中曾论述到:“为一字,数体具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

勿使相同。”这一思想在《兰亭集序》

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让人

津津乐道的二十个“之”字,即是

鲜明的例子,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

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

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

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观全篇,看似

不经意,但其巧妙均在情理之中。

除了多变的特点,此外还有欹

侧、尽态和错落。有的字看上去是

倾斜的,实际上却是端正的,如“竹”、

“怀”、“奇”等。从险绝中求稳定,

从动态中求平衡。尽态就是据字遣

形,曲尽其态,甚至予以夸张,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即便如此,大小仍然和谐,显得天趣盎然,如“斯”字与“文”字差别即有数倍,而毫无突兀之感。说到错落,就是打破固有的平衡,但丝毫不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这样就使得《兰亭集序》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情趣横溢。

从通篇布局上看,浑然天成。《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字距稍紧,行距略疏,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全篇疏密有致,开合宽窄,出于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视向偃仰,若断还连,气脉贯通,处理的恰到好处。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同时将字的中心线形成一种呼应,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由于笔画比较细,起收笔多露锋,再加上行距的相对宽松,从而形成《兰亭集序》优雅的格调。《兰亭集序》融汇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真正做到了情与书的交融。

二、《兰亭序》的审美价值

1.思想文化之美。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兰亭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所

做的一篇序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文笔清新、立意深远的散文。文章简单地介绍了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用抒情的口吻描绘了优美清雅的自然景物并沉浸其中的乐趣,在这种愉悦中自然的过度到了作者对于生死的感悟。整篇文章由浅人深.情景交融,由乐生悲,由悲剑感,感情细腻丰富且过度自然,生动形象的映射出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的向往与对世道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人包含的情感与笔墨相融倾注于一个个娟秀的字体跃然于纸上,最终成就这副千古佳作。

徐悲鸿曾经说,“书之美在情在德”,流传千古的书法佳作必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上乘之作。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仅是创作书法形式美的动力,也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重要依据。《兰亭序》之所以流传千古,首当其冲的理由是其蕴含的思想文化之美。王羲之在诗中从情景描写转到人生变幻的情况,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吟诗作赋的欢愉转眼间化乐极生悲,化作对人世间现实的无奈与感慨,这一点深刻的体现出来我国古代文于生命的思考,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老之将至”,“终期于尽”等诗句展现出“死生亦大矣”的主旨,面对当朝当代士大夫乏实效、务清淡、无雄才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的消极态度并借“死生”的字眼阐释出了积极的人生观与立意深远的人生哲理。

《兰亭序》之所以成就非凡,正是基于作品建立在文学性的基础上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用书法的形式将玄奥深刻的哲学观念予以具体化变为形象直观的书法作品,原本抽象的哲学观念在言语之间与用笔之间显得更加亲切化,可以说《兰亭序》既界破了哲学的晦涩难懂又流之以心灵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

2.气韵意境之美。所谓“书法自然”一语道出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视觉艺术,书法的根源来自于客观世界,唐代书法家张怀瑾认为书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细细品味不难看出,书法艺术是对世间万物的概括,这种概括直观化的语言便是“裁成一相”,天地间的万物在书法家的手中变作一点一线,其造型与客观事物属于同源,观者在书法家一笔一画的行走之间能随着创作者的心绪进入万千世界的想象中去,这种美学体验称之为书法作品的意境之美。

《兰亭序》中用笔、线条与布局等完美结合,融千万种变化于一体,整幅作品达到了极为和谐的状态,极富气韵意境之美。从视觉角度而言,书法是线条的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视频 兰亭序真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