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论语六则感悟篇一:《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孔丘和《论语》的有关常识;

2、掌握“说、识”等字的特殊读音;“亦、罔、殆、诲、厌、哉”等六个字;理 解“而”字在句中的意思;

3、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4、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 (yuè) 不愠(yùn) 罔(wǎng) 殆(dài) .....

2.填空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春秋末 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艺术、经济、宗教等方面。 南宋朱熹曾经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3)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相互提问,互相回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时常,常常 ) .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迷惑不解)(危险)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认为可耻)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诱导,教导) ..

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 .

(2)翻译课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④、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⑤、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三、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

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呀!

四、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温故知新。

1、诵读课文。

2、检查重点字词的掌握。

二、研习课文,理解重点。

1、本文所选的的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谈学习的。

2、他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谈论学习的?自读课文,在自认为是学习方法的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面画上“~~~~~”。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思则殆默而识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交到人的态度。)

3、《〈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

“择善而从”

4、用原文填空。

①文中阐释学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孔文子谓这为“文”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文中孔子谈虚心求教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有感悟呢?文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学生自由发言)

四、小结

《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

论语六则感悟篇二:论语六则教案

《论语六则》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2, 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

习情景。(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 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

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 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3,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 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

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 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 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相应的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

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 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 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

5, 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

6,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 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 布置作业。

1,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 诵读课文

2, 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 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 本课所选的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谈学习的。

2, 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 让学生自渎课文,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语句上作上相应的记号。

4, 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这篇课文我们读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6, 就形式而言,你能从这篇课文中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

有“子曰”二字)

“子曰”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的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8, 小结。

三, 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话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四, 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论语》六则答案

1.略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二十、丘、仲尼 春秋、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有教无类 3.⑴名词做状语时时,常常 通“悦”,愉快⑵怨恨,心里不满⑶形容词做名词 旧的知识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迷惑;危险或疑惑⑸凭什么⑹记住 满足 有什么⑺采纳,听从 (8)聪明 认为可耻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4-7.略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9.略

10.略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2. 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的修养不是并列,关键是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论语六则感悟篇三:读论语有感

<<论语>>读后感 从前阵子开始,就是于丹老师走上百家讲坛的那段时间,学论语似乎变成了一种时尚。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什么(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论语六则感悟)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又恰逢学校开设思修课,就趁势草草读了一下。

我读《论语》,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

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 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思修课这个班上的吧,在这个近百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如果我们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 读论语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