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品读感悟篇一: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品读感悟,体味语言魅力

龙岩市西安小学杨源昌电话:13950880599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 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 实施都应该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回归本色,充满浓浓书香。

一、捕捉文眼,品味魅力语言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

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深入感悟,从人物描写中品味语言神韵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感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

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寥寥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

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变换语气探读,品味不同效果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多元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学生说我们会

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品读感悟篇二: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发展想象

力和审美力。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

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激

发热爱文学,珍爱生活的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

视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形式。

(3)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探讨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

品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

能。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确定个性化的研究内容----扩

展延伸到其他作品。

[教学难点](1)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文学作品与人

生的哲理思考。

(2)根据不同角度的阅读得出不一样的阅读的体验。

[教学策略] 自主阅读 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品读·感悟(教学实录)

一、 课前阅读活动。(按学号顺序,每天一个同学讲台上演讲并导读)

(叶娴同学在前一天晚自修时布置好同学预习《新课程导报》中《位置》这篇佳作,并思考问题:你认不认同作者的观点,特别是“不在前面制造灰尘,就在后面吃尘。”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老师点评: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刻,总的说来,大部分同学并不赞同文中作者一定要争第一的观点。老师个人觉得,第一与第二可辨证地看待,此文作者认为,如果不在第一,便不要安心在自己的位置,以免我们安于现状,限制了视野,束缚了意志,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一直都没有坐上第一那个位置又不安心于现在的位置,便惶惶不可终日,诚惶诚恐的,永远也作不了生活的主人。

二、教师早已在昨天发下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内容:《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失帽记》(余光中)。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七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七点选一点发言。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 理清写作思路;

3、 赏析文中字词句段;

4、 分析文中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5、 我的感悟;

6、 阅读中的疑问;

7、 尝试设计题目及答案。

学生耿言:我想讲的是《我的四个假想敌》,作者是一个极具童趣的诙谐小老头,作为一个有4个女儿的父亲,他深知女儿嫁人是早晚的事,但作为5个女人世界中唯一的具有雄性荷尔蒙的生物,与生俱来的灵敏的“嗅觉”,令他情不自禁地抗拒4个“外来侵略者”的到来,作为一位父亲,他希望女儿们能找到幸福。(学生,热烈的掌声)

老师:讲得非常好!作为一个父亲,当然希望女儿找到幸福,所以他与女婿之间并非真的敌对,而是题目的两个字……

全体学生:假想!

学生苏婷婷:我也非常喜欢《我的四个假想敌》,特别其中的一句话,“我能够想象,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也终于结婚之后。”这句话虽然没有什么修辞手法,却很直白地道出现实,退休之后的老人就正如作者的父亲每日以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或以电视机为伴,孤独地老去。作者也正是害怕这种孤独,害怕寂寞,才写这篇文章。 老师:在揣摩字句的同时还揣摩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爱在散开之后,寂寞就会相伴相随,老人的寂寞在孩子长大成家之后就像那疯长的野草。“犹如百草雨中生”啊!

学生陈瑜珊: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术语,如“位居要冲”,“信箱被”,“中弹”“腹背

品读感悟

受敌”地下工作者:等,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审美快感支配着我们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睿智,和善的白发者娓娓到来的情景,作者以一个父亲的爱女之心,护犊之情的形象展现在

我们面前。(掌声)

老师:非常精彩!你们阅读时是很愉悦的吗?(学生频频点头,有的说是他们是笑着读完《我的四个假想敌》),审美的快感,精彩的点评,看来这位同学除了用心阅读也用心地去查两相关资料!

学生耿言:这篇文章的确很精彩,许多句子令人忍俊不禁!比喻拟人说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假想敌”,特别是“我像一棵果树,天长地久的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负重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 来摘果子……”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对女婿的抗拒和对女儿不争气行为的无奈,一个风趣小老头的形象呼之欲出! 学生梁广兆:我在阅读《失帽记》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未描绘这顶帽子? 老师:谁来回答梁广兆的这个问题?

学生钟宛均:足以作者对帽子的珍爱,因为当你真的喜爱一样东西,有关于它 的所有,都会了然于胸。

老师:非常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你们想想,这是一顶什么样的帽子?有何重要的意义?对,一顶贯通阴阳,串通两代的,聊以让作者感恩。赎罪的帽子。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的重要线索是什么?

全体学生:帽子。

老师:“对了,所以必须得详细,从父亲那儿继承得来的帽子,写帽子的款式,毛色,以及戴在头上温暖如父爱的感受,然后才顺理成章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对父亲的回忆。 学生梁广兆:我还想问为什么说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学生钟宛均:死对于父亲来说也许是某种解脱,14段有想到母亲死后,父亲鳏夫似的寂寞了三十四年,,十五段写到可怜的老人,风烛残年独自承受失地与痛风之苦,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除了回忆历历或渺渺的往事,独子不在身边,这样的长寿,很难受,所以作者说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学生耿言:我要补充的是,这样写也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老师:总结两个同学的答案,就非常完整。一方面是作者也入暮年的沧桑,想起未尽耿耿孺慕之情,行文于此,已达潮,愧疚,自责,遗憾,百感交集。

老师:梁广兆你的这个问题都明白了吗?

学生梁广兆:(笑着)明白了。

学生关小婷:我想分析《失帽记》的最后一段:“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中,表面上指“我”因丢失了父亲遗留给自己的帽子。当寒流来袭时,少了帽子替自己阻挡寒流,而感觉倍加严寒,畏冷,实质上这顶帽子代表的是父子之情,是对自己的感恩,赎罪,而今连最后的一点凭借也都失去,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心里越发感觉寒冷。

老师:这段确实是极重要的。可从虚实角度加以探究。

学生朱明华:我来总结文章脉络。本文通过写一顶在演讲中丢失的父亲窗下唯一的一顶帽子,引起“我”对父亲的那种回忆,以小见大,借此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的愧疚,自责。 老师:总结得很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父亲是爱我的吗?文中不是说:“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

学生朱明华:父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他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立志立功,引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父亲饱受病痛寂寞之苦却没有强求“ 我”留在身边。

老师:对,方式不一样吧?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者涓涓细流,一者沉稳坚实,形态各异但爱的实质是一样的。

学生朱海璇:我要讲的是《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我设置了一个题目:文章的主角是小草,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大树的雄伟壮观?

同学们:铺垫,形成对比!

老师:对,这么对比,衬托,便更显出草的渺小,但渺小不等同于自卑。像老师也觉得自己是平凡而渺小的一个人,像小草一样,但却没有自惭形秽的理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如何要轻视自己?来到人世间 的第一次我们就当过一次强者,都是父母的孤本和骄傲。(掌声)

(下课铃响了)

老师总结:阅读的功夫应在课外,如过你能被其中的真情,真爱,真诚感动,从而得到一点启发,一丝慰藉,使思想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充实,那就是阅读最大的收获!希望这节课能让你有所感悟。下课!

同学:谢谢老师。

教学感想:这是以我们高三备课组的研究性课题“提高阅读能力”为内容上的示范课。我认为在这40分钟里,基本完成了原订的教学计划,也达到了“品读·感悟”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可以说,它是人与文本的一种心灵沟通,是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在感受文章的同时,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品读感悟篇三: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宽阔富有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人民,而他们又将热情和爱融入中华大家庭。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西游记的品读感悟 背影的品读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