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形象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笔者前后赴英两次,以学生和访问学者双重身份接触了许多访问学者,现就访问学者如何有效推动学术交流及展示中国学者国际形象分享一些浅见。      “沉默”学者
  
  虽然各类型访问学者的申请选拔都有程度不同的语言要求,但外语交际能力仍是许多访问学者自我表达与学术交流的根本障碍。学者们一般阅读本专业外文材料的能力都比较突出,听力其次,口语、写作最为薄弱,而这两种能力恰恰严重制约了中国学者有效进行人际沟通与研究呈现。笔者曾接触过的某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员与某工业大学化工教授,其日常生活都需要翻译帮助,勿论参与学术讨论了。两位学者无比遗憾地表示,语言问题让他们深感“被剥夺话语权”的无奈,空有满腹经纶及表达意愿却“如鲠在喉”,只能局限在图书馆阅读资料或在华人圈内交际,未能与国外同行充分交流。口语阻碍交流,而外语写作能力则制约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国际化,国际学术期刊上来自中国本土学者的论文相对较少。
  访问学者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非朝夕之功,但推动本土学术成果国际化对提高中国学者国际地位意义重大而亟待重视。在此现状下,一种较易实现的过渡时期路径是学者与译者的协同创作,尽快把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推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期刊。这一路径可由学术机构或政府系统组织,也可由学者自行操作。笔者一位译者友人,就曾帮助广州某科研单位一位化学女博士的系列论文在相关国际学术期刊上成功刊发,操作模式即为博士解释其论文学术原理及相关期刊学术规范,或提供论文译稿初版,而译者则致力于恰当的语言表达。当然,依赖职业翻译的帮助也有很多掣肘,从长远来看仍需年轻一代的学者们直接用外文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推动本土研究国际化。
  访问学者的外语交际能力是展示中国学者风采的前提,应在出国前有针对性地系统培训,除个人努力外,组织培训也很必要。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所有申请校际访学项目的非语言类教师提供一个学期的免费语言培训,既有听说读写基础学习,也有学术交流场景模拟,并且严格考勤,考核成绩作为挑选访问学者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忽视语言培训,就会派出更多走出国门后才因语言能力而“被剥夺话语权”的“沉默”学者,基本沟通都有障碍,展示形象和学术交流更是一句空话。
  
  交际意识
  
  外语能力是沟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不佳,造成访问学者比较沉默独行的印象。但语言水平过关,却因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忽视文化差异而贻笑大方,则会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带来较大影响。很多访问学者是第一次到国外生活,未曾经历过文化冲击(culturalshock),行前的准备重点在于语言能力和研究计划。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系统培训,导致部分访问学者访学结束以后都未意识到自己不经意的言行或已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以一些典型现象为例:为节省开支以办公室为家,或让家属长期挤住单人宿舍;习惯级别思维,对教学秘书或行政人员流露要求式甚至命令式口吻;不习惯直接表达或激烈争论,易引发过激和对抗情绪;嗓门过大或太靠近他人,侵入当地文化适应的“人际距离”;缺乏宗教尊重,评价或取笑宗教人士的特殊言行;请客之时过于热情,劝酒劝食锲而不舍;做客之际期望过高,抱怨主人过于随便;在房屋周围或公共草坪上晾晒衣物或开荒种菜、饲养家禽。诸如此类种种行为,莫不加剧了中国人“大声喧哗、不守规矩、爱占便宜、缺乏礼仪”等负面刻板印象。
  多数访问学者言行得体、富有修养,因缺乏差异文化共存的生活经历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缺失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得以补足。欧盟研究项目驻华办公室在其欧洲合作单位反馈中获悉部分访问学者的“文化冲突行为”后,特意规划“跨文化交际”内容,每年组织其选拔的访问学者到人民大学集中培训,有效规避了凶跨文化交际意识问题而可能引发的不当行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观察、反思、自省,才能塑造兼具个人修养与学术魅力的中国学者形象。
  
  毛遂自荐
  
  如何推动双向度的学术交流、有效对外传播本土学术成果,是今后提高访学效果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部分接收单位对访问学者有具体要求,例如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要求访问学者举行一次学术讲座,这得以让中国学者获得机会自我展示,一次成功的展示意义深远,不仅重塑中国学者的形象,也可能带来长期合作机会。笔者访学期间认识的两位来自国家某司法鉴定研究所的学者,精心准备了一次中方司法鉴定现状与研究的讲座,结果震惊四座,英方同行惊诧于中国司法鉴定的前沿水平,随即邀请两位学者举行系列示范讲座,并参与英方机构的鉴定工作。两位学者事后感叹没有这次展示的机会,英国同行对中方研究的忽视与成见还会继续延续。
  然而很多学校与机构对访问学者并无要求和安排,必须毛遂自荐主动争取双向交流机会,例如通过学者访谈、合作研究、参与教学、跟进课程、组织讲座等方式主动创造展示和沟通机会。以跟进相关领域课程为例,既可学习不同教学方法与课程建构,也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吸引教授与学生关注中国学者的观点和声音。笔者访学期间恰逢奥运圣火在欧洲屡遭藏独人士阻拦之时,国际媒体涉华报道是否存在负面框架、西藏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成为国际新闻课上的观点交锋热点,几名中国学生在与国际学生的争论中情绪激动却辩解无力,笔者与另一位访问学者冷静分析,逐渐将一场情绪对抗性的观点交锋变成了我方主导话语权的一次以理为据的学术探讨,煤后儿位来自波兰、印度、加拿大和巴基斯坦的研究生纷纷表示他们获益良多,来自国内的学生也感悟语言能力与专业储备是有效自我展示的前提。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跟进几门课程,教授与学生们都开始关注中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与观点,并表达了长期交流合作的意愿。总之,访问学者们必须主动创造交流机会,只有先搭建一个平台,才能通过这个平台推动本土研究的展示与发展。
  访问学者在本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积累,从专业交流角度来讲完全具备实力与国际同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惜由于语言、文化及项目时间与安排等因素的种种制约,许多访问学者未能充分利用短暂的访学时间更有效地展示与传播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致很多访学都只是利用国际研究推动本土研究的单向收获。但随着这些制约因素逐渐引起重视和不断改善,相信访问学者能不负众望地推动本土研究对国际研究的贡献、促进本土研究国际化并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学者 提升 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 中国如何提升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