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散文三题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跳弦子


  到巴塘要经过海子山垭口。海子山因“海子”而得名,据说海子山大大小小的海子有1000多个,而其中最为线飘一族所喜爱的便是姊妹海子。
  从海子山垭口下来,骑不多久就可以看见大小相仿的两个海子静静地躺在半山坳里,背依白雪皑皑的雪峰,川藏公路像一根绶带从她们旁边穿过。从高处看去,两个海子相互依偎着,在极蓝天空的映照下呈现出与天空一样的蓝色,安静极了,波澜不兴,就如两个在睡梦中的少女,端庄而圣洁,这便是姊妹海子了。
  自古文人多情。那一天,当清涟站在半山腰的观景台俯看姊妹海子的时候,眼睛里透出沉醉、柔和而又深情的光,他久久不语,或许,是在心里编织美丽的诗篇?
  离开观景台,我们从姊妹海子的身边轻轻滑过,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把姊妹俩从沉睡中惊醒,扰了她们的美梦。
  到巴塘时,已经是下午六七点钟。
  这一天我们骑了180多公里,是整个川藏线骑行距离最长的一天。
  巴塘是个很有爱的小县城,在主干道的停车位前竟然立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外来旅游车辆专用,严禁本地车辆停放”。我相信,这在全国所有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提前一天到达的老田父子早已帮我们安排好了住宿,他就像店主人一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跑上跑下帮着往房间里搬驮包,忙得不亦乐乎。
  吃过晚饭,老田说走,我带你们跳弦子去!
  老黄问,什么咸子淡子的?
  老田说,弦子就是那种拉着琴弦边唱边跳的舞,跳起来跟锅庄差不多,可好看了,又热闹又有趣!
  大家一想,左右是无事,不如随老田去看个热闹,长长见识,高兴的话也跟着跳一跳,说不定对身体的恢复还有好处呢。于是跟着老田往广场走。
  老远就见广场上人头攒动,传来悠扬的琴声。到跟前,只见广场中央一群人正翩翩起舞,这些人围成两个同心圆,内圈三四十人都穿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女的是黑红色相间的十字花纹毛裙,男子着藏袍、穿马靴,无论男女都长袖及地,像京剧里飘舞的水袖;外面一圈人则穿着日常起居的衣服,有当地藏民,也有外来游客,男女老少混在一起,长者年可七旬有余,幼者只有五六岁光景。老田一到就加入到舞者的队列,还拉我们也进去。我们对这舞蹈的规则毫不了解,不好掺合进去坏了人家的队形,扰了人家的兴致,就站在一旁看。
  乐声灯影下,人们边唱边跳,由左至右沿顺时针方向绕行而舞。最引人注目的是内圈三个年过六旬的老者,怀抱胡琴,一边拉琴,一边舞蹈,琴声时而舒缓,时而促急。显然那拉琴的老者又兼着领舞,人们踏着琴声的节奏,跟着他的步伐,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双臂始终展开,长袖上下飞舞。伴着身体的动作,男人则抬腿,踢腿,跺脚,一抬一踢之际膝盖微微颤动,跺脚之时几十只马靴震得地面咚咚响;女人不跺脚,把最精妙的功夫都用在律动的长袖上,那一缠、一绕、一托、一撩、一盖间,竟透出万种风情。
  骤然间,琴声变得高亢、急促,舞姿也由柔和舒展而至粗犷热烈。人们的舞步开始加快,歌声也更加激越,圆圈聚拢复散开,散开复聚拢,一聚一散间,女的唱一句,男的对一句,发出哟嗬之声。我听不懂藏语,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但从他们那嬉戏调侃的表情上看,必定是诙谐幽默、极富生活气息的吧。
  看了一阵,清涟和老黄禁不住脚痒,也加入到舞者的行列。
  我这人向来笨手笨脚,不谙音律,不懂节奏,只好一个人在周围晃悠。
  不远处有个雕塑,我缓步走到跟前细瞧,从造型上大致可以猜到雕刻的是跳弦子舞的场景。雕塑的座基上写着“弦子故乡”几个字,我这才知道巴塘与弦子的关系。
  弦子,藏族人称“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用牦牛角或圆木做琴筒,用羊皮蒙琴面,用枝条做拉弓,马尾做弓弦和琴弦,琴头则以龙头或宝塔顶作装饰,以意寓吉祥。除了材质的特殊外,琴身还画有藏式彩绘或雕以藏式花纹,十分精美。这种胡琴音质纯正,音色厚重深沉,适合于行进间、跳动时拉奏。弦子舞是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由于弦子舞与弦子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于是习惯性地把弦子舞简称为“弦子”。
  藏民族是个性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這里,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他们以歌声和舞蹈来抒发感情,表达内心的悲喜忧愁。
  巴塘是弦子的故乡,巴塘人对弦子的热爱已经融化到他们的血液,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四五岁的孩童,只要一听到弦子声就会忘情地结队欢舞。

只为一句话


  “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是藏族人民最美好的祝福语,也是川藏线上最常用、最温情、给人最多感动的词汇。
  走进每一个藏民家庭,不管你是否住宿,纯朴的藏民都会真诚地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温暖的话语,憨厚的笑容,消除了你全身的疲乏。听到这声祝福,出发之前受到的所有警戒、提示都被抛诸脑后,隔阂、提防瞬间消弭,彼此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骑行途中,当你踩车踩得腿软,爬坡爬得崩溃的时候,擦肩而过的骑友抬起胳膊,向你打出胜利的手势喊一声:扎西德勒,加油!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尽管素不相识,尽管他的脸部被头巾遮着,看不见面容和表情,但从这一句“扎西德勒”里,你读懂了他的情谊,体会到他的善意、鼓励与赤诚。
  在村庄,在路边,不管是五六岁的稚童,还是十来岁的学生,当你从他们身边经过的时候,他们也都会挥着手,跳起身子,追着你高声喊,扎西德勒!与大人不同,孩子们习惯把“勒”发成“内”的音,而且把尾音拖得很长。
  在毛垭大草原,我把车停在路边拍一张帐篷的照片。这时帐篷旁一个看上去只有三四岁的小男孩,蹒跚着脚步,摇摇晃晃急促地向我走过来。他的小脸黑黑的,衣服上扑满泥土和草屑,鼻涕挂在嘴角。我好奇地望着他,从口袋里摸出几颗小糖果,准备等他到我跟前时送给他。路边有一条小沟,我以为他过不来了,没想到他麻利地滚到沟里,不见了人影,不一会儿又从沟的这边探出头来,手脚并用从沟里爬出。他走路还是摇摇晃晃的,不过速度比我想象的快。他来到我跟前,我以为他会伸手向我要糖果,但他没有,只是用很稚嫩的童声对我说了一句,扎西德勒。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宋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