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虽然学校课程规划对我国中小学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其研究的深化,人们对学校课程规划本质的认识日益清晰。所谓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的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从社会环境、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作出的整体构建,以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整合,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本文尝试就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模式、步骤与条件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意图为中小学课程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 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越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础,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 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原则 过程 课程 规划 学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