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原铁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事关国家振兴、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文章以原铁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主线,以我院铁路特色毕业生就业实情为契点,结合行业氛围,分析了铁路类特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现有存在问题,并从高校、学生两方面探讨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原铁路高校 毕业生 就业情况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238-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1998年国务院第五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从中央决定精简国务院机构开始,部属院校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铁路高校从建国以来,一直强调“立足铁路,面向社会”的办学方针,也曾缺的过辉煌成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综合性大学,国务院《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高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为铁路高校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随后,多数铁路高校与其他专业特色院校进行重组,重组后隶属于教育部。院校重组使得铁路高校在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和增强,但同时,原铁路高校与铁道部原属的铁路行业特殊的的人才供求关系依然如故,抓好并用好这一有力社会资源对于原铁路高校毕业生甚至学校本身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原铁路高校就业背景
  2.2 铁路行业介绍
  铁路行业作为铁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系统广泛,被形象喻为小社会。归纳来讲,它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系统:
  A、运输部门。包括青藏铁路公司在内的共十八个铁路局或集团公司。铁路局内部分工很细,简称为车、机、工、电、辆五大系统,此外还有一些辅助部门;
  B、施工部门。主要指中国中铁和铁道建筑总公司两大公司。中国铁道工程总公司下辖中铁1—10工程局、隧道具、大桥局、建厂局等;铁道建筑总公司下辖11—25工程局;
  C、科研单位。主要包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以及独立的研究所、规划院、电子计算中心、各铁路勘测设计院等单位。
  2.2 铁路市场分析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加快铁路建设的重大决策。铁道部制定了“决战大西南、强攻煤运、建设高速、扩展路网、突破7万”的加快铁路建设总体部署。目前,铁路系统面临重大改革,内部政企分开、网运分离,实施“大改革、大提速、大发展、大营销”战略,标志着铁路企业正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纯技术型、安全保守型、半军事化管理型向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型、营销服务型、资源开发驱动型转变。[1]
  新的铁路建设高潮,为铁路高校提供了一个充满各种机会的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既有经济市场又有技术市场,既有人才市场又有科技市场,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铁路高校占领了这个市场,就充实了自我生存能力。与此同时,铁路企业大发展所缺的主要资源不是资金或其它物质,而是大量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才,这就为铁路类特色院校毕业生创造了肥沃的就业土壤。
  
  3 原铁路高校就业现状
  3.1 就业优势
  3.1.1 生源多元化,就业平台极大提升。
  院校重组后,强势专业的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令原铁路高校具有以下特点:
  A、有严谨优良的校风和独具特色的校园人文气息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B、学校领导班子人员齐全、团结奉献、理念先进、懂教学、会管理,精通业务,按教育规律办事;
  C、有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师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
  D、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E、综合实力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随着重组后学校实力得到大大增强,各地毕业生争相报考,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极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3.1.2 毕业生备受铁路行业青睐。
  尽管诸多高校都设置了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薄弱、毫无特色、办学经验不足、社会知名度较低,所以对铁路行业来讲,原铁路类院校毕业生仍然十分抢手,是铁路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渠道。曾有对20家铁路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由于铁路行业特殊性的存在,有16个单位选择了以原铁路高校为主录用毕业生,另外4个单位则选择了只要能胜任工作从哪类高校录入无所谓。[2]基于供求双方特色及特殊历史关系,加之近年来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得铁路类特色院校毕业生十分抢手,几近成为铁路行业人才来源的依赖渠道。
  3.2 现状调查
  3.2.1 行业信息匮乏,择业主导因素模糊。
  由于老铁路行业近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其系统组成变得更为庞大复杂,其中有资质较老的铁路局、工程局等,以及在市场自由经济体制背景下成立的中交系统的铁路分公司,中建系统的铁路公司,以及相关的铁路设计监理单位和私企等,这些用人单位在其发展历史、企业资质、员工待遇、发展方向等方面各有优劣。很多学生对这些信息毫无了解,导致就业盲目被动,而少数同学看到了路局和工程局等的差异,但个人主导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找不出合适自己的单位。[3]
  3.2.2 温室效应显著,忧患意识不强。
  不言而喻,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整体而言就业压力凸显,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在这些高校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及关系,及高校合并重组后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生单纯从一般性就业角度来说根本不存在过剩的问题,在国家新的铁路建设政策下甚至应该是供不应求。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正是这种学校所具有的就业温室效应使这些毕业生有了更大的挑剔余地,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这就造成了这些毕业生就业态度的被动性,感觉高枕无忧,坐待招聘单位前来任自己挑选。这种足不出户、局部没有竞争压力、缺乏自我挑战精神的就业形势,很容易影响这些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或再择业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就业择业的懒惰心理,造成的影响从长久来说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3.2.3 就业期盼高,现状分析不充分。
  由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单位对毕业生初期要花较长时间的培养教育,所以给定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较低。很多同学不能忍受初期待遇,盲目选择逃避或者“持续考研”心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十一五计划内,我国将实现2500亿元投资规模投入铁路行业建设,铁道部也制定了尽头几年加快铁路行业建设的总体部署,新的铁路建设高潮,为铁路高校提供了一个充满各种机会的大市场。[4]毕业生认不清这个市场的潜力,对现状缺乏分析。
  3.2.4 就业领域单一,撞车现象严重。
  由于原铁路院校具有充分的就业优势,促成了就业率遥遥领先的局面。导致就业渠道拓展上出现麻痹大意或惰性局面,忽略与其他行业的供求合作,甚至出现对其他行业的“闭关”状态,造成毕业生就业面的相对狭窄。[5]加之毕业生个人的攀比心和“随大流”的心态强烈,使得大量毕业生同时选择同一家用人单位签约就业,出现“撞车” 现象,对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单一的就业去向难以满足性格多向发展、兴趣取向多元化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容易导致就业后跳槽现象的频繁发生,影响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信誉度。
  
  4 就业对策探讨
  4.1 学生层面——主导思路要清晰
  A、择业地域。面对遍布全国的铁路行业,是在沿海城市就业,还是在内地就业;是留在外地就业,还是回本省、市就业。毕业生在确定择业地域时,要问自己这种决定是否符合政策条件,是否会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批准,同时还要考虑生活习惯、今后的发展等因素;

相关热词搜索:新形势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 铁路 情况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