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共实行了四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目前正处于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阶段。尽管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探讨,而相关研究的热点和研究不足之处对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工资问题以及开展进一步研究仍然具有意义。鉴于此,从研究热点,即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和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研究两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概述,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资;高校教师工资现状;高校教师工资制度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开展的各项改革,也显现出国家改革高等教育的决心。培养人才离不开培养人才的人,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的发展牵系着高等教育的命运。如何吸引高质量的人才以及保留优秀的教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然而,与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工资水平高的印象不同,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无论是在国际水平还是国内水平上,都大大低于公众和教师的预期。事实上,在我国收入分配的几次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工资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而高校教师工资问题的复杂性也使得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鉴于此,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国内相关研究也已初具规模,本文将对此类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概念
  (一)工资/薪酬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资,又称薪酬。研究中两者表达相同的意思,可以换用。薪酬被当做是雇主和雇员之间价值交换的媒介,以及奖励劳动者的工具和手段。狭义上的薪酬是指雇佣者以金钱或实物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回报;而广义上的薪酬则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由于非经济性报酬的多样性和难以测量性,研究主要以经济性薪酬为主。工资按组成部分可以分为固定基本工资和可变工资;按发放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当期分配和延期分配两种。当期分配包括年内支付的工资、奖金和红利;延期分配则通过员工福利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进行。
  工资有两大属性:一是工资水平;二是工资结构。对于工资水平的界定,刘金伟等(2012)认为工资水平是指劳动者当前的直接工资收入,而赖亚曼(2008)则将工资水平当作是组织间的工资关系,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工资水平的高低,是工资外部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工资结构是指工资组成情况,主要包括均等式结构和差序式结构两种,均等式结构以固定工资为主要的支付方式,而差序式结构则以绩效工资为主。
  综上,高校教师工资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及补偿。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因此工资的构成主要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以及津贴补贴。
  (二)绩效工资
  绩效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对教师而言,绩效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表现和成果。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起源于西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校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绩效工资属于工资中的可变工资部分,这种工资方式旨在激励教师“多劳多得”,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和高校的教育水平。
  (三)工资满意度
  工资满意度则是指劳动者个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工作预期目标达成并得到相应报酬时心理上的满足感。工资满意度包含对工资水平、工资提升、福利、工资结构和工资管理在内的五个维度上的满意程度。
   研究概况
  (一)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现状实证调查研究
  1.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研究
  关于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将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其他行业工作者的工资水平进行比较的研究。
  首先,在高校教师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上,沈红等(2013)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对全国11个省份68所高校的3,621名教师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留学经历、在职培训、教龄等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收入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石丹等(2012)对浙江省7所高校的教师收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年龄、职称、学历、行政职位对高校教师收入的影响显著,而课时、业绩考核的影响则不大。马烈等(2014)通过对四川省某高校全体教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将收入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层级因素,包括教职工的学历、党政职务和职称;一类是非层级因素,包括教职工的个体特征、年龄和性别。调查发现:教职工总收入之间的差异和绩效收入之间的差异主要受到层级因素的影响,教职工层级越高,收入也就越高,而非层级因素对教师工资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如性别因素,虽然年龄因素会影响到教职工的总收入,但是对绩效工资则并不产生相同的影响。但有的研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胡敏(2003)通过对某地区若干高校教师的月平均工资进行调查,发现教师的职务以及职务聘任时间是决定教师工资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与性别、年龄、学历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认为高校中论资排辈的现象并不严重,教师可靠个人的努力完成工资收入的提升。
  其次,在关于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比较研究中,柏培文(2010)从经济学的视角,对福建省主要高校教师及其他行业年龄在20岁~65岁的工作人员的收入进行调查,发现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合理回报。因此,建议应该适度地增加教师的工资,并且尽量减少制度性因素对工资的影响。钱大益等(2004)在更大范围内对包括高校在内的15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收入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发现高校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所有被调查的行业。栾俪云(2009)根据对1994年~2005年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教师排名中等偏下,与工人工资的差距并未到达合理水平。此外,赖亚曼(2008)、余强(2011)还通过二手资料对国外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教师的工资都高于我国的总工资水平,具有很强的外部竞争力(赖亚曼,2008)。因此,建议我国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概况 教师工资 高校 我国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