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高校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存在困惑,高等学校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教领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行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本文同时对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概念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教领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行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举步维艰?
  
  首先,简要综述一下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关于素质?
  什么叫素质,在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它作为一心理学概念,将其理解为“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器官的特点。”?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兴起和推进,二十多年来,学界对素质问题从更广阔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种表述。较早提出素质概念问题的是周远清先生,他在一次讲话中说:“素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我建议请理论家们去讨论。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培养过程:知识加能力,再加上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可不可以作为我们所说的"素质"”。?
  在对素质概念的各种表述中,主要的有潘懋元先生的表述:“素质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还有郭文安先生的表述:素质概念“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在探究素质内涵的同时,对其结构也进行了多种分类。主要的是:?
  有人从素质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角度将其分成先天素质――生理素质;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心理素质;后天素质――社会素质。?
  有人从素质结构的角度将其划分成“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也有人将其分成“知识、能力、品格”等。
  有人从素质层次角度将其分成基础素质、核心素质、边缘素质和角色素质等等。?
  (二)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人们在长期的探索中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多种描述。得到一般认可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的看法:“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结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如果要就其涵义作一个表述的话,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1985年5月,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开始思考和探索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端正办学方向,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督导评价意见》中,明确要求要“使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更好地转变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奠定基础的方向上来”,第一次鲜明提出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
  1993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这里虽然还没有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但提出了相对应的“应试教育”概念,第一次明确中小学教育要实现根本“转轨”的任务。?
  1996年8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一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文件中第一次正式确定了“素质教育”称谓及其法定地位,规定了我国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
  在有关文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那段历史时期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探索素质教育,涌现出一大批典型。如北京一师附小和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天津的创造教育;湖南汨罗、山东烟台、辽宁大连等地大面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经验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有人要求中央及权威部门设计一套或几套素质教育模式,由行政部门下达,以规范各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当时,国家教委领导认为,这是不适宜也是不可能的,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的,不应有一个固定不变模式。?
  从以上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简要综述中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即当时中国基础教育中愈演愈烈的“片追”现象,作为对策而提出的。在相当一个时期,理论界和领导层都把素质教育定位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那里,素质教育从思考酝酿到全面推进,前后二十多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虽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实际效果与人们的预想和期待有很大差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坦言:“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也引起了2002年全国“两会”委员代表的强烈关注。来自北京的委员形象地概括了素质教育的处境:“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满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是不知实践怎么走。”直到今天,应试教育仍然大当其道,可以说,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中国人口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们快速增长的受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中、高考的选拔和分流功能因其相对的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而被人们接受,使“应试教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是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比较模糊,实际操作中又难于把握,多数学校以搞点汇演、画展、体育比赛而代之,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到实效的少,使素质教育苍白无力,不仅未能遏制“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甚至冲淡了政治思想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二、高等学校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素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述,在把素质教育定位在基础教育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表述和理解时往往把素质概念等同于或从属于“基本品质结构”或“基本品质”概念。但在社会生活中,素质往往总是和一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员工素质、干部素质、军队素质、运动员素质等等。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同志谈“素质”时都是谈的成人素质。《邓小平文选》中第一次出现“素质”这个词是在1977年8月关于《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的谈话中,提出要提高“军队素质”、“干部素质”;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使用了“素养”一词;到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劳动者素质”概念,此后又相继提出了“职工队伍素养”、“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等概念。?
  笔者认为,在概念上,“素质”不能等同于更不能从属于“基本品质”,它应该包含 “基本品质”,对于“基本品质”有拔高一层的意义,具有显著的成人或社会职业人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素质也可以理解为是构成一定社会角色的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质量。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学生成人、成才打基础,其对象是未成年人,不具有成人构成一定社会角色的特征。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还是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好。这一提法相对于“素质”而言具有“基本品质”层面的意义,同时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便于把握和操作,从而有利于为学生成人、成才打基础。?
  高等教育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我国高校直接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其对象是已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可独立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成人,他们毕业后将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其本身也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存在。因而,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点,更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性质。把高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有利于实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这个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毛入学率已超过24%,超过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水平,在校学生数在2000万以上,平均每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达到500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他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同时,从高校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认知能力看,在高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容易与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相结合。高等教育的出口直接面向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标准已逐渐趋向看重毕业生的素质,重视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一外在因素和大学生需要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内在要求共同作用,使学生也更乐于把塑造素质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在这一时期,学生、家长和学校又没有像基础教育中的中、高考压力,家长希望孩子全面提高素质,成人、成才和成功,学校也希望社会对其高素质毕业生的认可而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使方方面面都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素质教育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是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又重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以通识教育代替素质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常常采取讲课或讲座方式,实质上也只是一种课堂上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的这种现状需要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现象,即除正常的学历考试和学位考试外,学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牵引下忙于考证、考级、考研,学生戏言“活到老,考到老”,这一现象正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应该看到,党和国家一直在关注和重视高校素质教育。如前所述,在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主要文本中,先也是提的“民族素质”、“国民素质”,到1996年8月在《纲要》上讲的“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指的是“我国教育”而并非特指中小学。特别是到1999年,《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出台,其中反复强调高等学校也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贯彻这些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学界就高校推行素质教育问题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主阵地迫切需要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
  
  三、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高等学校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这是高教领域长期被困扰的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探索中创造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说是对这种困惑的某种突破。成功素质教育将人的素质分成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这是对素质的一种新的分类,是对大学生和社会职业人素质结构的新概括,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反映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客观需要,因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包括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知识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中,哪些是专业素质,哪些是非专业素质呢?有人认为,这五大体系都是非专业素质的内容,而专业素质主要指某种特定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再有认为,五大体系中观念和品格体系属于非专业素质,方法、能力和知识体系属于专业素质;或认为知识体系属于专业素质,其他四大体系为非专业素质。笔者认为,这些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专业素质不仅仅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按照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关于素质的定义,一切影响和决定人的言行的内在专业因素都属于专业素质。因此,专业素质除了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专业观念也可称专业精神,一般指在长期的专业活动中内化而成的专业行为习惯、专业思维方式以及自觉为专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是科学家的专业观念,“勇争第一,为国争光”是运动员的专业观念;专业品格主要指从事专业学习和专业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专业的崇高感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忠诚、执着以及严谨的专业作风和职业道德。比如,人们用“白衣天使”形容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品格,用“春蚕、红烛”形容教师的专业品格。专业品格还包括专业情感和专业意志,即在专业活动中形成的专业美感和对专业不易割舍的依恋情感以及从事专业不怕困难的坚韧性,比如居里夫人对其科学研究的挚爱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等等。?
  另一方面,非专业素质也不仅仅指观念体系和品格体系的内容,同样还包含其他体系的“内在因素”。比如知识体系中成功所必要的非专业知识,包括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以及成功不可缺少的和专业相近或较远的其他学科知识等;能力体系中成功所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法体系中专业方法以外的有助于成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等。不能设想一个成功者对专业素质以外的知识、能力和方法一无所知,或一个成功者非专业素质很强而专业素质却极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不可以把专业素质理解为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与此同时,把非专业素质理解为虽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且对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发挥起重要促进作用的素质,包括观念、品格以及成功所必需的非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看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密不可分,共同存在于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之中。现代高校的专业教育性质和现代社会分工呈专业化特点,决定成功素质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特点,决定成功素质教育必须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决定了必须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推进成功素质教育中要明确两点:第一,非专业素质教育不能代替专业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的要求确保专业核心课程的层次和质量,认真做好专业设计和课程计划,注重培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同时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第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要像对待培养专业素质教育一样认真的搞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测评模式和考核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塑造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充分体现“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有机结合”这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94,(4).?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玉华.大学生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素质教育 专业 与非 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