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30年代散文篇一:30年代散文

第二個十年(1927—1931—1937)

30年代的散文創作

一、雜文

1、魯迅、瞿秋白、茅盾——《申報·自由談》P473

2、唐弢、徐懋庸(師法魯迅)——《語絲》—“魯迅風”雜文P477

二、小品文

1、“論語派”——林語堂,實際組織者(P479)

提倡“閒適”、“幽默”、“性靈”文學

陣地:《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2、周作人:(P482)代表作《看雲集》、《苦茶隨筆》、

《苦竹雜記》、《風雨談》、《瓜豆集》

知識性、趣味性的小品文。

三、抒情、遊記散文

(一)抒情散文:

1、何其芳《畫夢錄》1937年大公報文藝獎金;P483

2、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雀衰集》;

3、麗尼P485、陸蠡P486

(二)遊記散文:P488

1、朱自清《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2、鬱達夫《跡痕處處》

四、報告文學P491

1、夏衍《包身工》;

2、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太原》(1、2)報告文學的成熟之作。

3、範長江《中國西北角》、《塞上行》;

4、鄒韜奮《萍蹤寄語》(三集)

30年代散文篇二:十五章 30年代散文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散文

一、时代背景与散文概况: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

2、30年代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3、30年代的时代特点:

散文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1、鲁迅等左派(人称“太白派”)——走叛逆、抗争的路。

其刊物为《涛声》、《太白》、《新语林》、《爝火》、《芒种》、《杂文》等。

2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称“论语派”)——走隐逸的路。

其刊物为《骆驼草》、《论语》、《文艺茶话》、《人间世》、《宇宙风》等。

“太白派”与“论语派”政治态度的不同,规定了其选择的文体的不同:

①“太白派”——多选择散文家族中较客观的、外向的文体,如杂文、社会速写、报告文学等。 ②“论语派”——内敛的、较富个人主观色彩的文体,如随感小品、序跋、读书札记、日记、书信等。

“太白派”是“议论风”,“论语派”是“谈话风”。

“水星派”作家

是一支既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也没有同仁文学组织的创作队伍。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等,他们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作特色的。创作之初——以写作表现内心苦闷、寂寞、忧郁之感的抒情散文为主;

以后——慢慢地将眼光从一己的内心生活移向广袤的社会人生世相,以创作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为主。

“太白派”散文之叛逆精神尖锐泼辣的讽刺

“论语派”散文的隐逸倾向平和亲切的幽默

“水星派”散文的独白风度真挚而委曲的抒情

二、鲁迅派杂文的高涨:

1. 瞿秋白的杂文:

兼有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

重气质,善于抓住本质,

勾勒典型,且语言流畅,

富有激情。

2. 唐弢、徐懋庸等的杂文:

①唐弢(1913-1991),他这时主要的杂文集有《推背集》和《海天集》。

②徐懋庸(1908-1977),其《打杂集》曾由鲁迅作序。

三、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等 。

何其芳的散文:《画梦录》

3. 丽尼、陆蠡的抒情散文: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初期采用散文诗的写法,倾吐自我的苦闷哀怨,时或憧憬光明 ,后来,转向叙事,并融散文、小说为一体。作品有《寻找》、《鹰之

歌》、《圣者》、《江南的记忆》等。

陆蠡(1908-1942),字圣泉。笔名有陆敏、六角等,浙江天台人。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纪》等。

多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沉思,控诉不合理的旧世界。抒情委婉含蓄,节奏舒缓,具散文诗风味。

四、丰子恺、夏丏尊的叙事散文:

1、丰子恺,写散文始于20年代中期,著名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2、夏丏尊(1885-1946)散文集 《平屋杂文》,多写身边琐事,但耐人寻味 ,构思谨严,含蓄深远,笔法老到 。

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1、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福建龙溪人。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

2、老舍的幽默小品:

六、30年代的游记散文

1、海外旅游散记:

2、国内山水游记:

3、30年代游记体散文发达的原因:

七、三十年代的报告文学

1、初具报告文学特征的作品有:

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

1936年 ,茅盾主编:《中国的一日》。

2、夏衍的《包身工》(1936)、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夏衍(1900-1995、2、6),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

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河北丰南人。

3、具有新闻性、纪实性的报告通讯。

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30年代散文篇三: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散文创作的情况,了解报告文学兴起的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瞿秋白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内容特点,师法鲁迅的徐懋庸、唐弢杂文创作的特点及成就,丰子恺、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的赏析,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包身工》在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 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文

一、"论语派"的形成

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了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二、三十年代的林语堂和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是"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幽默大师"。1932年9月,他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1934年,又相继创办《人间世》《宇宙风》,一时幽默闲适之风盛行文坛。 文学主张:林语堂的文学主张主要就是幽默和闲适。

幽默。早在20年代,林语堂就开始提倡幽默,到了30年代,又将这个主张重新提起。幽默,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写作的立场和人生的姿态。林语堂所主张的幽默和讽刺是不同的,他认为,讽刺具有"酸辣之味",而幽默必须先有深远的心境,去掉讽刺的"酸辣之味",读者得到淡然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幽默。

闲适。林语堂认为,小品文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认为小品文,既不能安邦,也不能亡国,只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作文时,和读者之间仿佛是老朋友之间叙旧、娓娓而谈,潇洒自在,这就是"娓语式的笔调",也是他小品文的主要范式,在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在当时那种阶级紧张对抗的气氛中,林语堂的这种文学立场很自然地就站到了文学的主流圈外,并引起了左翼文坛批评。不过他并不理会,仍然是和现实拉开距离,以自由主义的

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其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几乎无所不谈,他西学和国学的底子都非常深厚,熟悉中西文化,所以习惯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作品文化含量高,幽默从容睿智,行文轻松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第二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一、 抒情散文

富于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继续得到了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吴伯箫、芦焚等人。主要以京派为主,单以文字之美而论,当首推何其芳的《画梦录》。

(一) 何其芳及其《画梦录》

何其芳(1912-1977)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名散文集《画梦录》可以说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该书1937年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中唯一的散文奖。收入散文作品16篇,主要写于1932年-1935年。

《画梦录》艺术特点:

1、追求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采用"独语"的调式,刻意画梦,在黄昏的灯光下,抒写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但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

2、善于运用绚丽精致的语言、繁复优美的意象、奇特的想象、轻灵的笔调,来委婉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愫,诗情洋溢,而文字充满了纤弱的感情和雾般的朦胧,风格绚丽而缠绵,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是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创作。其中的《梦后》、《岩》、《黄昏》、《雨前》等篇,都是精致的美文。

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但有时雕琢过分,失去了自然。这种唯美到极致的情怀在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中很有共鸣,但是它也很容易就转化为对美的迅速放弃。他后来认为自己"先前由于孤独,只听见自己的青春的呼声,不曾震惊于辗转在饥寒死亡之中的无边的呻吟",从1936年写《还乡杂记》开始,他的感情开始变得粗起来了,艺术见解发生了巨变,从此再也没有了精致之作,抗战之后,他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风格日趋朴素自然,但却也失去了他独特的风格,不再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二) 李广田及其《画廊集》等

李广田(1906-1968)也是汉园三诗人之一,但其主要成就在散文上,虽然和何其芳一样都追求散文的独立的品格,却与何其芳的风格截然不同。散文集早期主要有《画廊集》、《银

30年代散文

狐集》、《雀蓑集》等

李广田散文的艺术特点:

1、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喜欢以记叙某种独特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如老渡船、柳叶桃、问渠君、投荒者、看坡人、山之子等。

2、善于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风格平实浑厚、感情沉郁而略带悲凉,具有较明显的柔美格调。

(三) 丽尼及其《黄昏之献》等

丽尼(1909-1968)是专心写散文的作家。和何其芳相似,他的散文也经历了从低吟"悲风曲"到高歌"抗争曲"的转变。

丽尼散文的艺术特点:

1、注重抒情,注重探索和展现灵魂世界,大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显得率真热烈。

2、注重文体之美,注意色调的搭配和韵律的和谐,无论是独语式、对话式还是诗剧式,都富于音乐感。

3、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来传达奇妙的感觉和意识。

4、风格悲哀而忧伤,虽然多是"个人的眼泪和向着虚空的愤恨",却因为他的真挚和不屈

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 陆蠡及其《囚绿记》等

陆蠡(1908-1942)和丽尼齐名,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散文集《海星》、《竹刀》写于抗战之前,多是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散文诗,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歌唱童真和自然,探求人情美和人间爱,感情厚实,文字浓重,细腻真切。散文集《囚绿记》写于上海孤岛时期,名篇《囚绿记》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写常春藤永远向阳光生长的习性,而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文笔婉约蕴藉,看似幽婉的文字却表现出一种悲壮美。陆蠡后来被日本宪兵队拘捕,惨遭杀害。 陆蠡散文的艺术特色:

善于编织故事、勾勒画面、抒情含蓄委婉、语言凝练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散文诗的风味。

二、 随笔、游记

(一)、随笔

写随笔的作家主要以开明派为主。"开明派"大都是上海立达学院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他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几乎都喜欢把散文作为一种思索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其文章多重理念,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

1、 丰子恺及其《缘缘堂随笔》等

丰子恺是浙江崇德人,1925年开始发表散文随笔,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都是他著名的散文集。40年代又出版了《子恺近作散文集》、《率真集》等。

思想内容:

丰子恺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①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带有玄思的色彩。

②描写儿童的情趣。

③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

④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这一类的散文也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名篇有《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作父亲》、《车厢社会》等。

艺术特点: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二)、游记

游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水游记,重在写景抒怀,另一种是旅行杂记,重在了解社会。30年代,这两种游记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山水游记这时期主要以郁达夫为代表。1933年,郁达夫移居杭州,寄情山水,成为出色的山水游记作家。《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集里的作品,如《钓鱼台春昼》,脍炙人口,他家乡的富春江,也因为他的优美文字而增光添彩。其文笔清新秀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但有时不够洗练。

旅行杂记这时期引起较大反响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李健吾的《意大

利书简》;郑振铎的《欧行日记》;小默(刘思慕)的《欧游漫忆》等。这些游记多采用类似随笔的比较自由的写法,虽然写的是异域风光,却很能显示游记作者的个性。他们发展了旅行记、风土志的写法,有较强的社会性、民俗性、知识性和较高的叙事描写的技巧。

(三) 报告文学

东北"九.一八"和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曾经形成了第一次报告文学热潮,到了1936年,抗战形势危急,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成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

夏衍的报告文学名篇《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的问世,被看作是年轻的中国报告文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报告文学结束了依附于新闻报导和旅行通讯的历史,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创作,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以其新闻性和纪实性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思考题]

①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②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③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年代 散文随笔30年同学聚会 散文3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