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茉莉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茉莉篇一:茉莉花香

茉莉花香

今天下午去了联盟花市,去了常去的街口那家,因为在街口占据了地理优势,他家的花总会好卖些,所以花也比其他家新鲜,买回来的花认真打理花期也会更长。刚到花街就发现茉莉上市了,因为我经常买百合,特别是黄色的百合,可能有人就会觉得我肯定喜欢百合,其实我只是不讨厌百合罢了,如果说喜欢,我只是更喜欢白色的百合,说到花草我更偏爱植株小的花花草草,比如茉莉、香草、桔梗这类的。既然碰到茉莉那就不可能不买了,虽然香草只有一个金黄色,也就没有买了,让老板娘拿了把茉莉和小百合,小百合细闻也到没有什么味道,只是那颜色和花瓣的大小很和我的胃口,那颜色偏暗,带有点暗红色,但是其中偶尔有些红色,火红的红色,那点子红色在整个花瓣中像是要烧起来一般,却又很低调而不奢华。那茉莉首先花瓣很小叶子却很大,满满的都是大绿色,鲜而嫩的绿,白而小的花苞星星点点的洒在绿色中,整个花苞也不过只有一星点大,数花苞上的花瓣是小六瓣,但是它开的时候却像玫瑰一样一层一层的向外打开,不是一个单层,像是公主的花瓣屋子,那花瓣房门左一层又一层的打开,最后开成了一朵娇小的玫瑰花样式。茉莉香味很清香,不浓不淡刚刚好,它不像百合的香味,百合花的花期久,香味儿也很浓甚至会有一种香到臭的感觉,所以百合花是不适合放在卧室的,相反这小小的茉莉插一先把放在床头既醒目又清香,最好不过了,如果你卯足了劲儿深深地吸上一口,你会觉得你整个人都清爽了!浑身都是茉莉香!这个时候就感觉回到家乡的初春,你能感受到处处都是嫩绿,一片一片,在

暗中吱吱的向上抽条,我欣喜的沉溺在其中,想家里的杜种叶子肯定张开了,而且还不小了;围墙外面的梨树花早已谢幕,叶子已成深绿色“粉墨登场”了;l邻家桃树、李子树、板栗树;二爷爷家的柿子树,肯定是一片的绿海,我爹种的那一独棵玫瑰不知道什么造型了....哈哈!!!我越看茉莉越觉得它像是一个幸福熏陶出来的女人,在爱人的爱护下释放自己的魅力却又不那么显得格外显眼。想来它的根,它的叶就是它的爱人了,在背后默默奉献,只为它们那一丝一缕的清香荡满乾坤,怡人怡景。

我就这么抱着包好的花在公车站台等车,因为能回办公室的公车刚走,我只能抱着我的花靠在站台上在那里等着,看着我买的花,特别是那茉莉,我心里很平静甚至有一丝丝的莫名的开心,完全没有平时的浮躁或者是不耐烦。我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的人群,看到他们急躁的脸就笑他们,干嘛要这么急呢?慢些…我看着对面的花店门口闲暇的老板们在打麻将,不时的有笑声和吵闹声传过来,整条街都能听见;我看见商铺顶层上建了东南亚风格木制的房子,小阁楼的样式,招牌上写着“茶室”,说是有棋牌室还配有这样的广告语:“高档配置,小区收费”呵呵;我看见车站对面在有一绿色的广告牌横跨在整个街上,连接街两旁的商铺,上面写着“百年滇缅法式风情街”,然而这街虽然经过去年一年的过分精心打造却搞得中不中,法不法的;我看见天上的太阳慢慢的往西沉,最后照在我的脚上,有股子灼烧感,可能是因为太阳烈的缘故;我就这么抱着我的茉莉,懒洋洋的靠在站台上等车,任凭风吹乱我的头发,从前面吹向后面,又从后面吹向前面,

嘴角上扬着微笑不去管它,就像惯着任性的孩子,只是静静看着我的脚的影子给太阳越拉越长…我想这就是偶然的天降的幸福!

偶尔经过一辆公车却不能坐,因为到不了目的地,反而越走越偏离方向的车,我就想着,这等公车和找爱人有几分相像,你看到站台上有车,可是你知道你已经赶不上了,只能放任它去了,如果你非得要去追赶不但赶不上还把自己搞的很狼狈,周边的人还用鄙夷的眼光看你,虽是不在意,可是自己为什么要落话柄在人手里<当然也有赶上的时候,可是你瞧瞧你自己,肯定一脸子的狼狈相,心也噗咚噗咚的跳>只好等下一张,(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散文茉莉)在等的过程中就应该意识到并且做好心理准备,下一张不会这么快就会来的,而且过程中会出现其他扰乱心绪的公车,它给你希望减轻了等待的焦躁不安,但是归根结底不是你要的车,你得心平气和地接受着这一切还得忍受它走后从尾部释放出来的滚滚浓烟然后再耐心的等待,直到你要的车出现。除非你已经打算换另一种方式回去,否则就算吸了那滚滚浓烟后而打着喷嚏也还得等着,我庆幸自己在这等车的过程有这茉莉的绿色和清香陪着我,所以我整个等待中快乐、开心、内心无比清净的观赏这个世界直至我的车到来。我真心希望其他等车的人同样是平静而幸福的

散文茉莉篇二:打动人心的小清新美文美句

(一)

我终是决定写些什么,以缅怀昨日的旧时光。

这些年我看着一些人来了又去,日历翻了又翻,他们或是它们与时间一同从耳边呼啸而过,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而我站在原地,等待着电影落幕。是的,只有我一个人。

导演从来都不会说谎,一如生活如此真实。

你会幽幽的想起某个炎热的夏日,那些疯狂的小玩笑

想起那个陪你笑的那个人

如果这一刻,有她,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在奔波逐流的流年里,我将为你书写上最后一句祝福语。

那满满的记忆将是一个无底洞,那样遥不可及,好似一切从未开始过。 徒留下一地惊闻,发现那脚步,已日渐变得沉稳;

那笑容,也渐渐淡然;

那双眸我们总爱浮笑连年,亦也愈发明亮。

狂妄如少年

却终究无法抵挡那岁月在躯体上刻下的一笔一划

深深浅浅的雕刻在散漫无知的年华中

升华为时光最好的见证。

我亲爱的朋友,你都感受到了吗?

那些无力的文笔触及柔韧的纸张,

那些如墨般纯黑极致的字体,

在与白色信纸相勾勒的瞬间

在那看不到头的冉冉白色上

绽放出一朵朵如黛般的笑靥,旖旎开放,璀璨动人,散发着浓艳的墨香,弥漫着时光流逝的味道

那些无力的文笔触及柔韧的纸张,

记录着的又是不可回返的曾经岁月

那些触手可及的一颦一笑,

今以湮灭在脑海深处。

那被突兀的小石块打破的一洼荷塘月色,

晃晃悠悠的又晕开了怎样的结局。

时光漫步。日光倾城。

石头在潺潺的的流水下已被磨砺了棱角。

那随风而逝的花香,那坠下的落花,在那一刻,悄悄吻了流水。

是曾经的张牙舞爪,亦或又是曾经的乖僻孤戾。

那些在空闲时随手画下的字符,在清澈的天空下,在偶尔投影的斑驳阳光的,再次变得冉冉生辉。

在风霜雪雨的磨砺下,似一张未曾留白的残酷青春,上有血有肉,病也血肉模糊的记载着曾经的感伤与离别。

终于,绿上树梢。 我还是喜欢那样的房子,那样的楼层,小桥流水。 讨厌的风,吹乱我捋平的头发。

流年影影绰绰,错综复杂,那张年轻的疯狂的脸。

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阻止般的说了再见。

那些独特的符号,在脑海里般的模糊不清。

那些敷衍的情绪,紧蹙的眉头,对梦想的调调而谈,对未来的迷茫。 有些疯癫,嘴里叽叽歪歪的,不必在意。

年轻,其实就是美好。

还是那个穿白衣的少年,还是那个不爱打雨伞的少女。

交错,交错,分散,分散。

那么美,那么美的记忆,那么美的记忆里的你。

纸张泛黄,弥漫着灰尘,刺鼻的味道,在夏天的阳光下,看不见终点。 绚烂的脸,混沌的世界,张扬的笑声。

是这样温暖而寂静的春天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像水一样地倾泻下来。 某些隐匿的清稚时光,浅薄地融入纷繁的心酸里,梧桐树叶在白色的帆布鞋下咯咯作响。

很多事情还没有做之前重视充满着各种我们假想出来的恐惧。

再微弱的自己,也是人一般的柔软,也有负荷不起的负担。

改变之所以美丽,因为那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二)

6. 那些时光都像是头发一样,留在身上会干枯分叉,剪掉之后又还会迅速地生长起来。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有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凉风吹起书页,这烟雨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独倚幽窗,看转角处的青石小巷,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应该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可流年分明安然无恙,而山石草木是这样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地老天荒的城,在细雨中越发地清瘦单薄。青梅煎好的茶水,还是当年的味道;而我们等候的人,不会再来。

散文茉莉篇三:第一次的茉莉

第一次的茉莉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人物生平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英国,都是不畅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

吉尔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尔生前的朋友,他年过九十时还给《死亡之翼》的英译本写了个“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忆当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动西欧诗坛的盛况,称赞泰戈尔“是个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个新型的诗人,他能使东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周恩来:“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蒋介石:“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

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

沈雁冰:“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 人物思想 梵我合一

泰戈尔自己曾经说过:“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这是显然的。诗人在我 的中间已变换了式样,同时取得了传道者的性格。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而在哲学中间,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也能说教。我的哲学像天际的云,能化成一阵时雨,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装点天上的筵宴。”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尽管泰戈尔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思想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就叫做“梵”。“梵”是宇宙万有的统一体,世界的本质。人与“梵”也是统一体。“?我?是?梵?的异名,?梵?是最高之?我?。”“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两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泰戈尔以神或“梵”为一方,称之为“无限”,以自然或现象世界以及个人的灵魂为一方,称之为“有限”,无限和有限之间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泰戈尔跟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点放在“人”上面,主张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认为只有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季羡林先生还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其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万有的关系,就只能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可以说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泰戈尔认为“完全的自由在于关系之完全的和谐”。泰戈尔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宣传爱的福音,认为“真正增强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进步的是协作和爱,是互信和互助”。不过,泰戈尔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辩证法的因素,他承认自然、社会、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转变化的。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极高的地位,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11] 诗与诗人关系

泰戈尔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他特别关注诗与诗人的关系。1903年,泰戈尔读了英国诗人丁尼生的传记之后写了“诗人的传记”一文,主要讨论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由于诗人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诗人的作品能够给我们一个他的真实形象,而诗人的传记只是记录了诗人的外部活动,因此,通过研究诗人的传记不能真正认识诗人。他指出:“诗人不是用创作诗歌那样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诗”(第22卷:37)。泰戈尔并不否认诗人的生活与他的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他认为只有但丁那样的超凡出众的诗人,才能同时在诗歌和生活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诗凝结着但丁的生活,如果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读,那么我们将会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体对象”;“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表现人格,而不是抽象的和分析性的事物”。在“旅洲纪行”一文中,他认为只有作为艺术客体的创造者,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主体,指出:“只有在文学中人才是主体。也就是说,人是文学的标志和目的。……正是人与人交往的本性及其结果,才使得人成为文学的主体,因此,文学的标志和目的只能是作为人的?我?,绝不是被我看到了的一切外在的事物”(第19卷:270一72)。可见,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泰戈尔诗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所谓主体性诗学就是在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各种关系中特别强调文学与人的关系,特别强调文学创作中作者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东西方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在西方,对文学主体性的认识和强调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的。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泰戈尔,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诗人的传记”一文可以说是他主体性文论思想的前奏。

相关热词搜索:茉莉 散文 茉莉公主 非洲茉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