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烙印_文学,记录时代的烙印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当代文学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已经走过60多个春秋。60多年来,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特别是在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国文学被边缘化。但由于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后,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依然有所突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新时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能漠视的。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建国后的17年;第二个阶段为“文革”中的10年;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文学都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彰显了时代的变革,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学特色。
  建国后17年的热血沸腾
  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一些作家根据自己在战争年代积累的生活,创作出一批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冯德英的《苦菜花》,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马烽、西戎合著的《吕梁英雄传》,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吴强的《红日》等作品大都是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由于作家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所以这些作品都普遍赢得了广大读者,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书中的不少人物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这些作品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此外,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也都是很有文学张力的作品。尤其是《青春之歌》,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影响,林道静这个人物受到青年读者的青睐。由罗广斌与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地下斗争。这部作品是那个时代的畅销书,江姐这个文学形象,激励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对于青年一代确立英雄情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反映地下斗争的佳作。
  在五十年代,农村进行合作化运动,以及成立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等等。作家们也对农村生活给予热切关注,写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好作品。这其中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这些作品都反映了那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现状,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其中《三里湾》是中国第一部在较大规模上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主旨是抵制和批判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发家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颂扬和倡导集体互助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而柳青的《创业史》也是写农业合作化的,当年他作为县委副书记,长期居住在长安县皇甫村体验生活,所以它的作品生活底蕴特别厚实,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类似梁生宝等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成为文学典型。客观地说,在这些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中,柳青的《创业史》称得上翘楚,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这个时期不能不提到王蒙、刘绍棠等作家。他们都是那个时期才华横溢的作家,刘绍棠还被称之为神童作家,他13岁发表作品,17岁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成为文坛的新星。王蒙在18岁那年就写出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但他因为《组织部来的年轻人》而惹祸上身,被打成右派,刘绍棠也遭遇同样的命运。这些本来璀璨夺目的文学新星,被一场政治风波所淹没,殊为可惜。
  五六十年代还有一些好的作品也值得关注,如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杨朔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刘厚明的《马兰花开》,都见证了作家的功力,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上乘之作。
  建国后的17年,中国文学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引领下,出现了一批文学表现手法新颖,生活底蕴厚实,质量上乘的好作品。特别是一批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绝卓的武装斗争,弘扬了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人民的宝贵财富,其中不少作品都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成为红色经典。
  “十年内甜”中的沉寂
  在“十年内乱”期间,一些名作家受到直接冲击,被作为牛鬼蛇神和封资修之类的人物,受到残酷的政治迫害,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和自由。如老舍、吴晗、邓拓等作家因无法忍受造反派的污辱和迫害,而走向了不归路。“十年内乱”,灾难深重,导致文坛凋零。这个期间共出版长篇小说140多部,还有一些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话剧等。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写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派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生活扭曲,人物变态,思想僵化,导致作品假大空。只有《闪闪的红星》、《万山红遍》、《创业》、《李自成》(第二部)等作品还具有―定的文学价值。
  “十年内乱”时期推出的革命样板戏,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和主要的娱乐内容。样板戏在全国广泛普及,神州大地到处都荡漾着样板戏的唱腔。后来对于样板戏的评价颇有争议,因为样板戏与某些政治人物有所关联,所以受到一些人的批评。虽然样板戏提倡所谓的“三突出”,但总体上还是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而且坚持培育样板,精益求精。样板戏至今传唱不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京剧艺术现代戏的经典之作,说明它们是艺术精品,也是京剧艺术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十年内乱”期间所出版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很低劣,让人们有记忆的作品非常之少。像浩然的《金光大道》就是这个时期的较有影响的长篇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就是主题先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如《洪南作战史》等,都是表现所谓阶级斗争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十年内乱”,文坛遭到扼杀,作家遭到迫害,更可怕的是违背了文学创作规律,所谓“主题先行”、“三突出”等等,这些错误的文学理念,直接把文学引入歧途,使文学遭受重创。
  改革开放后的30年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由于挣脱了旧观念的束缚,放弃了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提法,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替代了“为政治服务”。邓小平曾提出,作家艺术家写什么和怎样写,应由作家艺术家在实践中自己解决,不要横加干涉。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理念的改变和作家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是中国文学的“井喷期”。这个时期,文坛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几乎占据了普通受众文化生活的一半天地,各类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为文坛注入了活力,如贾平凹、张炜、莫言、梁晓声、陈建功、卢新华、叶辛、铁凝、王安忆等都是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青年新锐作家。作家名作引人关注,文学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底下的红玉兰》等伤痕文学,一度轰动文坛。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以及意识流和朦胧诗等。那时的文坛真是姹紫嫣红、绚丽多姿。巴金的《随想录》、古华的《芙蓉镇》、莫言的《红高梁家族》、张炜的《古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浮躁》应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典作品。
  改革开放呼唤作家的参与,蒋子龙开改革文学之先河。他将自身涌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记录了经济改革的历程,刻画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先后创作出多部反映经济改革的中短篇小说。如《一个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力作。其中《乔厂长上任记》被称之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市场受到冲击,开始呈现多元化,文学的地位日渐削弱,开始处于边缘化。文学再也不能成为文化的引领者,正在逐步丧失读者,远离受众。此时,有评论家认为,随着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口水作品的流行,传统文学将会走向没落。其实,这种判断和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也是不符合中国文学现状和客观地位的,文学处于边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为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必然会对文学形成冲击。在电视、网络和各种文化娱乐兴盛的时期,文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独领风骚。它必然会被“淹没”在多元的文化之中。但尽管如此,中国文学由于思想解放,环境宽松,作家有了较大的创作自由和创作平台,好作品还是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使文学更讲人性化,塑造了以人为本、百花齐放、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底色。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空前活跃,各类写作门类和写作方式不断涌现,如实验小说、女性小说、青春小说、新写实小说、类型小说、私人化写作、低龄化写作、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样式异彩纷呈,营造了一个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学生态环境。一支支新生文学力量的崛起,使文学生态得到优化。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新锐作家的涌现,给看似有些沉寂和落寞的文坛增加了亮色与活力。尤其是他们的作品发行动辄上百万,见证了他们对文坛的冲击力和非凡的影响力,让传统作家刮目相看。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推出了众多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等。这些奖项的推出,对于文学创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如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如今已评了八届,有36部作品荣膺这个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评比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总体上还是评出了不少好作品。如姚雪垠的《李自成》、刘心武的《钟鼓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熊召政的《张居正》、贾平凹的《秦腔》、张炜的《你在高原》、莫言的《蛙》等,都是改革开放后很有力度的作品。
  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也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据有关方面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意、西等欧洲语种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学译作即在4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成西方文学的当代作家有150位以上。还有一批作家纷纷在国际上获奖,其中莫言、王蒙、贾平凹、姜戎、余华、张炜等均获得过各类不同的国际文学奖项。中国文学已在世界文坛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回顾中国文学建国后所留下的足迹,由于受社会形态变革所影响,三个阶段的文学发展很不均衡,除了“文革”期间的文学发展处在低潮期、荒芜期之外,其他两个阶段各有特色,各有收获,但综合评价,还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成绩最为显著,收获最多。因为这个时期给作家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和广阔的平台,有利于作家解放思想,展示才情,出力作出精品。这个期间,中国不乏世界一流的作家,不乏和世界文学佳作相媲美的好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并不比司汤达的《红与黑》逊色。张炜洋洋450万言的《你在高原》,展现了作家对文学的一种挚爱和坚守,所体现的文学精神同样令人敬仰。所以,中国文学虽然处于边缘化,但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水平下降了。恰恰相反,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30年里,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批作家和作品完全可以笑傲于世界文学之林。
  
  编辑 杜启洪

相关热词搜索:烙印 记录 时代 文学 记录时代的烙印 记录文学 文学社团活动记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