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改革的技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编者按:由本刊记者尹鸿伟撰写的《魏胜多:为改革讨个说法》一文于2008年第4期发表后,改革者魏胜多得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舆论热议。改革事业任重道远,本刊特刊发四川雅安市市委副书记、改革者张锦明发表得评论,与所有有志于推进改革事业得人共勉。
  
  虽然魏胜多的故事在事发的当年当月我便十分清楚,但是看了《南风窗》的报道之后心情仍然不能平静。魏胜多其人,我至今并不认识,但是因为坪坝的故事我对他的使命感、责任感深怀敬意,对他的勇气十分钦佩。甚至,心下,也有几分不可名状的类似于惺惺相惜的酸楚……是的,在当下偌大的中国官场怀有这样抱负并且勇于实践这样抱负的人,已经稀缺到寥寥可数的地步。
  在涉及敏感地带的改革中,我真切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成功事例和成功的同仁来映照改革的事业,来坚定我们对改革的信心,来昭示改革的前景,来温暖我们彼此孤独的心。因为如此,我对于魏胜多的结局似应无话可说,但却又不能不说。我想说,坪坝改革的失败和魏胜多的结局是必然的。这不是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的失败,这实在是改革技术的失败。
  
  能级管理
  
  在管理科学里面有一个能级管理的原则,这个原则运用到我们现实的干部人事工作中就是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不论是党委、政府还是企业几乎都是按照这个办法对不同层级的人事管理进行职责边界的划分。在党委工作的运行机制中,乡镇一级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候选人的提名在党内是属于县委的职责职权,而身为坪坝镇党委书记的魏胜多却以“党内更需要民主,这是改革的必须”为由,“我决定拿出我的位置来”。
  “我决定拿出我的位置来”,不管这个位置拿出来做什么,只要这个决定一经作出,他的失败命运便已注定,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这个决定权。不能因为县委可能不同意,他就可以越俎代庖,因为这个职位不是他个人的,所以这个职位的处置权不属于他个人,按照管理科学和管理原则这个职位也不属于他所在的这一级党委,而是属于城口县委。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并不是革他自己的命,他是在动城口县委的奶酪。
  这个坪坝镇书记职位,魏胜多可以提出不干,但是以什么方式决定由谁来干就不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了这与改革本身无关。假设,如果魏胜多以他当时镇党委书记之身,对他的职务职权范围内的村级组织设置、村级组织干部选举和管理、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等等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这些改革虽然层级更为低级。但是其社会意义和制度意义并不亚于他所渴望的乡镇改革。如果那样即便改革失败,最多也就是个人政治上不成熟,无非就是落个不再重用,但是要因改革失败而一撸到底甚至“双规”几乎没有可能。
  如果我是城口县委的书记,我也会叫停魏胜多的改革,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任何一个乡镇都可以以改革为由任意越权处置乡镇党委书记的职位,那么本县的局面将不可收拾。这与他的改革内容无关,但与一个政治组织的管理程序有关。再假如我是一个总公司的法人代表,如果我的下属分公司未经总公司许可就以改革为由把分公司的负责人换掉,我这个总公司将不成其为一个总公司。
  
  技术问题
  
  这与当年步云乡改革类似做法有本质不同,步云乡属于遂宁市中区委管辖,其改革在区委主导下进行。步云改革当时对于事前是否报告中共遂宁市委,当事人也曾颇费思量,后来为了承担责任决定事后再报。不同的是,按照管理权限,遂宁市中区委应该而且能够对辖区内的乡镇干部人事等问题作出决定,而坪坝镇自己却不能对自己作决定,就像遂宁市中区委也只能对自己的部门和乡镇而不能够对本级自己作人事决定一样。
  因此,城口县委叫停是必须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口县委当时的做法十分愚蠢。如果他们果真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改革的话,他们大可不必对坪坝改革本身作评价,更不应该以改革的原因处理魏胜多。如果当时能够以上述原因对魏胜多从轻发落,则既能达到终止坪坝改革的目的,也能对这样的改革价值给自己预留从容的思考和论证的时间,还能为将来纠正给魏的处理预留历史空间。也许从这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改进执政方法的现实紧迫性吧!
  坪坝改革,对于魏胜多和城口县委以及坪坝镇的党员和选民来讲,各方没有一个赢家。它给予后来者的启示是:改革不仅是一个价值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任何改革都可能遭遇失败,但是失败决不是改革追求的目的。因此改革者既要大胆设想,更要小心求证;大胆设想需要激情和勇气,小心求证需要理性和智慧;只有理性和智慧办不成事,只有激情和勇气办不好事。改革者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历史的时代方位,更要清醒地认识和判断自己的时空方位,在时代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做自己能力可控范围之内的事情,兹事体大,至关重要。
  2007年平安夜,朋友发我一条短信,愿与所有改革者分享:“愿上帝赐予我们勇气以改变能改变的一切,愿上帝赐予我们平静以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愿上帝赐予我们智慧以知晓二者的区别。”
  
  责编 宁 二

相关热词搜索:改革 技术 改革与改革的技术 改革开放前的科学技术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技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