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Apple Pie】再见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意大利影片《等待黎明》的英文名是The Night before Finals,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首耳熟能详的校园民谣T'was the night before finals。歌词第一节的大意是说:在大考的前夜,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所有的学生都在虔诚地祈祷,祈祷在最后一秒钟能够抱上佛脚。
  与美国经典青春片《美国派》(Apple Pie)的开头有些相似,《等待黎明》中的主人公也是一群即将毕业的高中生。眼看着毕业会考迫在眉睫,然而在考前的温习假期中早已是人心涣散,他们四处游荡寻欢作乐,由此引出一连串的轶闻趣事。片中的“我”――小男生路卡在学期的最后一天终于壮起胆子走进历史教师的办公室,对这位性情古板的老先生出言不逊,公然宣泄自己一肚子的不满。
  很不幸,真应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老头正是他毕业资格测试的主考官。接下来,老先生要求路卡去他家单独开小灶,补习书本上关于18世纪浪漫主义的章节。在先生面前如坐针毡的路卡究竟记住了多少浪漫主义的知识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因为另一种青春期的浪漫主义早已在路卡的内心里蠢蠢欲动。在一次Party上,这个傻小子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活泼开朗的少女克劳迪亚,而克劳迪亚竟然就是历史教师的千金!
  故事整体风格轻松流畅,充满了青春气息,其中有情感的期待与困惑,也有师生之间的龃龉与和解,可以视为步入成人世界之前最后的一场青春期狂欢。对以The Clan、Nat a leaMiami和Christmas in Love等喜剧影片而闻名的编剧冯斯托•布里兹(Fausto Brizzi)来说,这些似曾相识的桥段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如果仅仅是这样,《等待黎明》只不过就是一部通心粉版的娱乐电影《美国派》。而事实上,作为冯斯托•布里兹亲自执导的处女作,影片努力体现出艺术片的独特追求。在轻松幽默的剧情背后,还潜藏着更为深刻的人生反刍和社会历史意蕴。
  我们注意到,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89年,在一些看似随意的细节中也显示出导演置身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迷惘与思考。克劳迪亚的女友没有通过毕业资格考试,于是她打点好行装准备去柏林,因为她的男朋友在那里,“他说他可以推倒那堵墙”。而克劳迪亚的回答则是,“记得给我带这堵墙的碎片回来”。女孩7月份离开伤心地,去寻找新的生活,后来发生的事情影片没有交代。但观众知道,柏林墙就在当年的11月份突然被凿开了。柏林墙事件不仅在一夜之间改写了德国的政治版图,如同《再见,列宁》中含蓄而感伤的告别,而且它的蝴蝶效应也广泛地波及到整个欧洲大陆,为亚平宁半岛上一群高中毕业生的青春期精神躁动作出了更为隐秘的时代注脚。在这样一个所谓“新欧洲”即将破壳而出的关口,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同样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因素。
  在最后的大考正式开幕之前,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让生活处于破碎与无限期的延宕状态。个人对未来的想象通常是虚弱无力的,也许只有变成历史才敢于面对它。彻夜狂欢之后,他们没有勇气像苹果派一族那样轻松地说再见,却与阿里克斯(《再见,列宁》的男主人公)一样在惶惶中等待日历自动翻牌。
  由此,影片在叙事上表现为一种有趣味的美学变化:前半部分乍看上去像是《美国派》的翻版,后半部分则转向《再见,列宁》式的深沉思考,使得剧情结构本身充满了张力效果,同时打破了观众对于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期待,从而体现出影片在社会反思层面上的历史纵深感。

相关热词搜索:再见 Apple Pie 再见,Apple Pie pieapple applepie神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