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调之路的起点和终点_对话潘刚:责任之路没有终点

发布时间:2020-04-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时代的推动和对于“责任”的坚持成就了伊利的今天。   从1978到2008,改革开放走过30载旅程。   在这30年中,无数人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更有无数弄潮儿成为时代的缩影,默默响应“摸着石头过河”的号召,用实践趟出一条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规律。
  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步入快车道。而内蒙草原上一个年轻小伙则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街道小厂。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仍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而深感庆幸。
  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的年轻人,当时年仅22岁。
  1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赢得了全球瞩目,这个年轻人也完成了质的转变――这一年,他成为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总裁。
  随后的几年内,他先后带领伊利突破产值100个亿,稳坐中国乳业老大的位置,并于被称为“大国变革新起点”的全国第十一届“两会”期间,在行业内首先完成了产品结构升级的华丽转身,以17.56%的速度稳健增长为中国乳业首家逼近两百亿的企业,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承诺。
  这个人,名叫潘刚。
  
  跨时空亮相哈佛商学院
  
  有人说,在外国人眼中,Mr.Pan是个典型的中国企业家。因为他永远温和从容、处变不惊,说话充满中国哲学的逻辑。但在中国媒体眼中,潘刚却不尽如此。因为他锋芒内敛,谨慎低调,这并不是这个时代“明星企业家”的作风。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没有一个敢轻易否认,当潘刚忽而凝视你时,总能分明地感觉到一袭来自北国草原的冽风:不见寒光,却生锐气。
  对大众媒体来说,潘刚的高调,正在于他的低调。当这样一个人坐在你面前,当你得知他的传奇履历,当你看到伊利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草原、走向国际时,你已经可以看到他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不畏艰难,阻万难之险亦泰然自若的鹰隼般身姿。
  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哈佛商学院。
  当潘刚的东方面孔透过屏幕出现在等候着的哈佛MBA精英面前时,现场爆发出了一阵激越的掌声。这些世界顶尖的MBA精英已经花了一倍于其他企业案例的时间,对来自中国的伊利案例进行探讨。在简短的招呼后,潘刚与哈佛学生开始了这场时空连线,共同解读了中国乳业的独特发展轨迹,以及伊利本身的成功之道。
  这是中国乳业第一次登录哈佛,也是中国食品企业第一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尽管开放的哈佛在近几年中已越来越关注中国企业,与哈佛学子一起坐而论道显得比以前容易实现了许多,但入库哈佛案例,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峰。它不仅仅需要跨越太平洋的空间距离,还要超越从平庸到经典的鸿沟。
  也正因如此,即使潘刚因工作繁忙不能如期赴美,哈佛仍提出愿以时空连线的方式与其现场交流。潘刚也因而成了入选哈佛案例的企业中,唯一被允许以连线方式和哈佛师生互动的中国企业家。
  案例论坛现场,一位黄皮肤的中国学子激动地表示:“我非常高兴看到伊利的Case被哈佛采用。你们告诉了哈佛中国制造的品质,作为中国人,我非常自豪!”潘刚回应道:“能在哈佛见到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无比幸运。希望你告诉所有在美国的同胞:尽管中国制造仍然要不时面对外界近乎挑剔的审视,但真金不怕火炼,这虽然有压力,但也是好事。伊利从没停止过、也绝不会停止对产品品质的提高,我们将不断证明,中国制造,值得信赖!”
  在时空连线结束后,已是北京时间凌晨3点多钟。潘刚脸上看不到丝毫倦容,反而显得神采奕奕。在随后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谈自己很少,讲的多是伊利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龙头应该承担的责任。
  
  “伊利法则”适合中国国情
  
  潘刚说,当一个企业成长为一艘航空母舰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生存的问题了,我们面对的,是企业存在的原始基石,造福人类并承担社会责任。
  以下是记者与潘刚的对话实录。
  记者:代表中国乳业第一个登上哈佛论坛,您感觉如何?
  潘刚:伊利入选哈佛案例并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乳业整体繁荣的表现,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制度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伊利只是顺应了这样的局势,并且抓住了难得的机遇。
  记者:如今伊利已经入选了哈佛案例库,是否可以说中国乳业已经启动了对世界乳业格局的影响?
  潘刚:正如我们国家正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一样,中国乳业也是如此。所以,现在断言我们对世界乳业格局的影响还言之过早。我只是坚持,中国乳业应该延续这种用品质和责任丈量发展厚度的思路――哈佛案例的入选恰恰说明了国际经济界也认可了我们这种发展思路。
  记者:据说哈佛学子们特别关注伊利从一个街道小厂发展到覆盖全国的过程?
  潘刚:是的。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乳品企业,但几乎没有一个美国本土的乳品企业能够称霸全美国。对于哈佛学子来说,伊利从偏远的内蒙草原走出来,却成功地成为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民族乳品企业,开创了一个与国外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且,伊利的发展很能代表中国乳业的发展轨迹。对于哈佛学子来说,我们以“平衡为主、责任为先”著称的“伊利法则”,在中国现有经济背景下,显得很有代表性,也显然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国情。
  记者:那到底什么原因使伊利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潘刚:任何一个中国企业的发展都得益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锐意进取的时代背景。伊利亦然。因此,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目前伊利取得的成绩:
  第一句话: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带领伊利实现了质的飞跃。2000年前后,伊利在国内率先应用最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成功地激发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撬动了产业升级,开创了中国的“液态奶”时代,使牛奶由少数人享用的奢侈营养品变成今天广大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品。
  第二句话:只有代表亿万中国消费者、数百万奶农和所有乳品企业的利益,才能成为行业领导者。2000年后,伊利从年收入几亿元的区域企业发展成为中国乳品行业中第一个超过百亿规模、产品遍布全国的领军企业。伊利为中国亿万消费者带来了最安全、最健康的乳制品、带领数百万奶农走上了致富路并带领乳品行业走上了黄金发展期,伊利也由此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
  第三句话: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伊利会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去年发布半年财务报告的同时,还在食品行业率先发布了《企业公民报告》,伊利成为了第一个由业绩导向往责任导向转变的中国食品企业。这意味着伊利已经摈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实施速度与厚度并重的和谐发展战略。去年在大连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中,我们提出了“绿色领导力”的概念。即追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这一观念的提出,就是要着眼于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以说,时代的推动和对于“责任”的坚持成就了伊利的今天。对于伊利来说,承担责任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推动社会各方和谐共进,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改革开放为伊利带来机会
  记者:作为一个38岁的乳业掌门人,可以说您自己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您对于改革开放有什么切身体会?什么是您感受最深的变化?
  潘刚: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观念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30年的改革开放,缔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而无数的成功企业正是这个奇迹的有机组成部分。伊利如此,其他所有企业也是如此。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一点在乳业中直接体现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对牛奶的需求就越来越多。十几年前,牛奶还是有钱人享用的奢侈品,如今,早就走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想,这是改革开放为乳业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作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伊利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街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乳业的领军者,并以优秀的品质,过硬的技术成了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乳业的风采。我想,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为伊利带来的机会。正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支持,伊利才最终得以发展壮大,甚至是走向世界。
  记者:刚刚结束的2008年全国“两会”是中共十七大后举行的第一个全国“两会”,也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这次大会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十七大”代表,您是如何看待这次大会的?
  潘刚: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本届“两会”。特别高兴的是,我看到“十七大”时提出的政策方向,在本届“两会”中明朗化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两会”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上升成了国家意志,为我们勾画了中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蓝图。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生、关注物价、关注食品安全。这对于乳品企业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感受最深的还有,这次“两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乳业正在加快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到“发展厚度优于速度”的转变。而这恰恰与伊利一直坚持的“伊利法则”不谋而合。“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这就是伊利人多年来所坚持的。
  相信本届“两会”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座里程碑,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开放,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方向。
  记者:刚才您提到,要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企业,伊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潘刚:新农村建设与乳品企业息息相关。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新农村建设,伊利永远是最忠实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首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农牧业产品只有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也才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龙头企业的发展正是解决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一个关键。所以我们不断更新奶源基地建设模式,使更多的奶农可以规模化地参与到奶源基地的建设中来,为奶农劳动成果流向市场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市场化运作,力争使奶农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效益,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财富。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有个叫碾格图的村庄,全村养牛不足100头,年人均收入仅几百元。自从与伊利合作以后,碾格图人的养殖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了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进程。现在通过科技养牛、科技兴奶,他们牛奶产量提高了20%-30%。而这仅仅是伊利带动500万奶农致富的一个缩影。我们坚持帮助奶农民养成真正的“造血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扶贫救助”,为此我们为奶农们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引进科技知识,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提升他们的养牛技能,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记者:您似乎有个情结,始终将自己和伊利的发展与广大奶农联系在一起?
  潘刚:伊利的发展是中国乳业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奶农的发展史。奶农的辛苦努力,在源头上提高了中国乳制品的品质,而乳品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广大奶农的成长和富裕。二者浑然一体,和谐发展,共生共荣。这种天然的联系,让我谈任何问题都绕不过奶农这个群体。
  一方面,奶农们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提供优质的原奶;另一方面,伊利作为领军企业,带领其他兄弟企业,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的管理体系,带动了奶农生产建设的升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奶农是土壤,给中国乳业提供丰厚的养分;伊利是大树,大树的茁壮成长,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水土不会流失,不会被沙化。二者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 终点 对话 对话潘刚:责任之路没有终点 对话潘刚 责任之路没有终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