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献春:在历史中“花开”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古城邯郸,一位“草根民俗学者”用几年的时间,将汉乐府名篇《陌上桑》里的美女罗敷写成了章回体长篇小说《罗敷女传奇》,集神话、文献、传说于一体,此书一出,就被誉为“河北的新白娘子传”。
  他叫梁献春,今年68周岁,退休教师。
  都说退休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梁献春在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将目光聚焦历史,开始著书立说,挖掘非遗。搜集到丰富的资料后,他格外珍惜时间,相继创作出《罗敷女传奇》《古石龙传奇》《九龙圣母传奇》《圣井岗传奇》《元笃行传奇》五部章回体长篇传奇小说,每部20万字。百万字的作品让他的退休生活厚重而多彩。去年四月,闻名省内外的井陉龙母文化节,来自北京、天津及省内的民俗学者、作家汇聚一堂,梁献春以两部民俗文学专著获得第六届河北省民俗学著作三等奖、第二届河北省民俗题材创作二等奖。
  他的人生之花在与历史和民间文化“结缘”。
  梁献春的名字与春天有关,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非暖意融融;文学的初心很早就有了,但实现梦想的路却不是一帆风顺。他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高中唯一能读到的书是四卷《毛泽东选集》和几本鲁迅杂文集,求知若渴的他把这几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高中毕业,梁献春回村当了农民。他的梦想未灭,闲暇时,他在“偷偷”做学问,“攻马列经典、钻《古文观止》……”当时,他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务农,生活仅能维持温饱。为能读到书,他四处去借。借来的总不如自己有方便,为了买书,他从牙缝里节省每一分钱,不沾烟、酒;他钟情于写作,连干活、走路、吃饭都在构思文章。梁献春用四五年时间完成20万字的长篇章回小说《无水的宣判》,进行了写作的第一次尝试。
  8年的农民,8年和土地相依相偎,8年和祖父辈的老农朝夕相处、滚爬跌打,为他日后的创作储备了素材。1978年,梁献春当了老师,先后在本县多所学校任教。1984年秋天,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梁献春,毅然投身自考行列,决心“折腾一回”。有繁忙的农活要干,还担任着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压力重重。连小学也没有念完的妻子,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用弱肩挑起重担,承揽了所有家务,二十年如一日支持着丈夫。她过日子过到一分钱分成两半花,孩子们跟着受穷,全家人几年里没换过一件新衣。自考需要资料费、报名费,家里没钱,妻子总是自己张口向邻居亲戚借,不让丈夫为难。每年春季自考,恰是小麦后期管理期。妻子毫无怨言一个人浇地、改畦,曾几次累倒在地里。经过前后16年的拼搏,梁献春在他50周岁时,取得了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成为邯郸市在自学道路上跋涉里程最长、坚持时间最久、年龄最大的农民学员。一对父女作家为他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写了《自考路上十六载》的文章,在《邯郸日报》发表。
  1994年,梁献春调入邯郸县第四中学教历史。他的“学者生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为让学生们易记易背,他别出心裁将历史课本每课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其中一二册古代史——《中学历史教学的尝试——艺术处理法》,被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学研究》第6卷全部采用,他被该丛书聘为特邀编委。2003年,他撰写的《黄粱梦镇地方语与普通话语音对照手册》参加迎检,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2009年,梁献春退休了,他的人生也进入了新的历程。他所在的村子北有赵王陵;西北有丛台区三陵乡“天下第一龙”风景区,景区内有古石龙群、五龙庙、龙兴寺、罗敷潭等遗迹;十几里外有“邯郸第一山”紫金山风景区;西南是九龙圣母产龙升天处的庙洼;村南有700年历史的复兴区圣井岗龙神庙,东南是古赵都城邯郸。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一本系统反映家乡历史文化的书。他早有一个心愿,就是挖掘、整理乡土非遗文化,他要用手中的笔,把家乡的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历史传说、名人故事写出来。
  第一个选题是秦罗敷。秦罗敷是《乐府·陌上桑》里的人物。《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晋朝崔豹《古今注·音乐》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唐朝大诗人李白《夜别张五》诗中也有记叙,“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借指《陌上桑》诗中采桑女子罗敷。罗敷之美让行者回头、耕地者放下锄头,但是罗敷身上到底有多少故事,却不被人所知。梁献春对《古今注》中的“台”表示质疑,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将其锁定为赵武灵王之“丛台”,经过对罗敷家乡及其周边地形的考证,他修定为“陵台”,写了一篇《罗敷采桑在何处》文稿,被《邯郸日报》发表,还收录在《邯郸之谜》一书。第一次的成功给他带来了信心,然而他并没有满足,而是深入挖掘更多的故事,开始了辛勤的笔耕。
  那一段时间,梁献春日日夜夜想的就是罗敷,他走街串巷广泛收集资料,开始写《罗敷女传奇》。在写作的日子里,梁献春白天在地里耕作,回到家里在纸上笔耕。从地里干活回来,不管多累,到家找个地方坐下就写。没有书房,院子里、吃饭桌、小凳、树下都是他的最佳写作之地。小说写成后,需要打印成文。家里没有电脑,村里也没有,梁献春便徒步2里路再坐公交车,到40里外一家打印店打印。为坐上头班车,他总是提前到停车点等候,在打印店开门前赶到,第一个进店。中午,到街上吃一碗便宜的面条。下午坐末班车返回。终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罗敷女传奇》,第一部心血之作完成。
  在《罗敷女传奇》出版后,梁献春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决心“换笔”,购置了电脑,在孩子们的帮助下,60多岁的他又开始用电脑打字,自己打稿。他收集有关邯郸龙文化的资料和传说,动手写第二本民俗专著《古石龙传奇》,用神话演绎的笔触,对古石龙十大谜团予以解答。
  村子的南边有一个地方叫圣井岗。岗上原建有一座“龙神庙”,到2015年便是整整700周年了。这个有着700年历史的文明古迹,从创建那时起,到这里求降甘霖、祈子赐福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传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人为及自然的损坏,圣井岗原始的古迹早已不存,大多数文物也不知失落何处。庙宇内仅存三块古石碑:一块保存较好,字迹清晰;一块碑面变色,字迹模糊;一块碑体破损,几乎看不出文字。这三块石碑是打开圣井岗的“钥匙”。欲揭谜,就得从石碑开始。
  梁献春在撰写《古石龙传奇》的同时,开展了对圣井岗“龙神庙”的调查研究。他奔波近20里借阅《邯郸县志》,又专程来到圣井岗,请来专家一起对三块古石碑捶拓。捶拓石碑那天,他和请来的专家忙了一天,中午饭是小儿子把饭送到拓碑地。他们啃了两个凉馒头,忙到夜幕降落,才把古碑拓完。自费装裱后,他借助放大镜,对装裱好的拓片一字一字地辨识、校正、查检字典,恢复了碑文原貌。
  为探寻圣井岗龙神庙的人文历史,掌握更多的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家门,遍访当地周边乡村耆宿野老,搜集轶闻传说。圣井岗山门外的戏楼具有元代的建筑风格,他反复查阅历代史志和碑刻,却不见文字记载。他四处打听,得知了拉石柱的后人的线索,并依据他们提供的线索推断出了戏楼建盖的年代。2014年秋末,他把视角放在圣井岗龙神庙创建700周年,要留給后人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详实、无误的资料。从2015年正月到四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圣井岗史话》一书问世。
  梁献春因《罗敷女传奇》等几部书成了邯郸的名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淡淡地说:“写作,是我的夙愿。撰文著书,传播非遗,是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是经济上的富翁,但我却是精神上的富翁。”
  编辑:耿凤

相关热词搜索:花开 历史 梁献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