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品德教学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 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 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该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而忽视人文内涵的渗透教育,就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性与生机的流失。《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抽掉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在灵动的学习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本课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教师可深情地向学生讲述“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当讲到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的眼里会闪动着晶莹的淚花。教师再适时导出课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许多的不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们说说心里话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赞颂母爱的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畅谈如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爱的情感化作春雨点点去滋润父母的心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挖掘文本,赏析感悟人文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生命对话”,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教学《筑起血肉长城》(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接受心灵的洗礼呢?教师可联系文本,在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后,作连续追问:这是一首什么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敌人”指的是什么人?听了这样的旋律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气呵成、逐层深入的追问会引领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入境诵读,心领神会人文情怀
  “言为心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之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时,教师可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原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其中。在导入学习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营造一种特定的阅读情境,假如你就是李奶奶的后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痛心、愤怒、震撼、呐喊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道德感染变得鲜活、具体又丰富,激发了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人文情怀。
  (三)超越教材,创新发展人文光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对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材料,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富有个性地解读,就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更有利于人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例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当学生在阅读完“管鲍之交”这个历史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管仲和鲍叔牙你们更喜欢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给出“更喜欢鲍叔牙,因为他大度、真诚、无私”的答案,但教师不应就此结束,而应该用反问启示学生:“如果没有管仲的才智和成功,历史上会有‘管鲍之交’的佳话吗?”学生恍然大悟,一定会有学生更喜欢管仲,因为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让他们的友谊彰显出非同一般的价值。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令人回味的结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方式,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正是创新发展人文光彩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很多事会引起他们思考,然而他们的思考往往会因为心理年龄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而导致消极情绪和观念的堆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殿堂,让学生释放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生活实际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人文色彩浓郁的倾诉机会,并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学《家里的烦人事》(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采用以“诉”代“讲”的方式,课前让学生静心思考、整理来自于家庭的不和谐的音符,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倾诉,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采用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驱散笼罩家庭的阴霾,让爱的春风重新吹进各自的家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相关热词搜索:品德 素养 视角 核心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