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幽默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佛教的幽默篇一:青年人眼中的佛教

青年人眼中的佛教

陈尧 11121063

我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大学中这样近的接触佛教。从初中开始,身边的几个朋友便开始接触宗教,那时的我对宗教是无知且胆怯的,我们被灌以宗教迷信的思维,对这些称之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避而远之,高中时,渐渐接触到佛教的智慧,心里敬畏这样的高深,觉得是大智慧。

我们生活在这样信仰缺失的时代,不信宗教不信神,偏向于物质与自己。一路走来总有烦恼,原来上学时候更是如此,觉得没有什么友情常驻,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依靠,但在心里却有向往。对于佛教文化,它传承上千年之久,只是每每观之,更多的人只有在门外谈论的闲暇,没有真正敢于出家修行的勇气,再说的实在,我们是求佛不信佛,祈福祈得太不虔诚。

作为青年一代,我觉得我们生命力太盛,多数没经历什么苦难,也就不明白人的脆弱。也许人这样一根脆弱的芦苇,仅仅抓住另一根,还不够让自己挺立在世上得坚强。高中时候语文课本学过一篇余秋雨的《道士塔》,那时候总是执于王道士的愚昧卖国,懦弱无知,外国人仅仅用随身的一点物品就换取了大量宝贵的壁画经书,中国的宝贵文物丧失得如此让人心痛。年轻的生命力与标准答案的全文主旨,很容易让该文成为对高中生实行爱国教育的典型案例。只是现在想,经书外流,虽让人心痛,但也促进了世界佛教的发展,让文物更完好的保管,让更多人得以了解佛教,这样看,疼痛就缓解一些。

释迦牟尼悟道六年,终于成佛,讲法四十八年,然后涅槃。玄奘取经十七年返回长安,用二十年翻译上千佛经。人活一生,所能做的事太有限,有人追求成功然后蔑视成功,有人追求智慧又爱众生,哪种活法都有些浪费,能成就自己已经不易,能在死后仍能解无数人烦恼,这样的一生,不只是伟人的伟大。

人总是得向前看,却时不时回头张望几下,佛家讲因果思维,不只是小时候常常被教育的不做坏事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为在轮回的下一世才偿还,现在觉得人的“造业”不同,在现世也会受报。我们已经陆陆续续走过了二十岁的门槛,我感谢自己的出生,在一个温暖的大学老师家庭,佛讲因缘,我与父亲母亲的联系,最让我割舍不断,生怕哪天像那句“我们仨走散了”一样轻描淡写,又含着浓浓思念的惆怅。不知谁说的,父母的爱,最成功的便是孩子早早的独立,不再依靠他们,从这点看我的父爱母爱并不成功,他们是想放放不下,可我毕竟要走,也许出生这样的因缘

佛教的幽默

,因爱而生,从生的那一刻便注定缘散,再怎么抓也枉然。有时人也像从家庭之树上长出来的一颗果子,果子熟了就该落地,结成另一颗树,若是迟迟挂着不落,再要从书中汲取营养,整个就变了味,这便像许许多多大学生陪读或是啃老族一类的故事,亲情的缘,要求双方都有放下的觉悟。

我身为一个学生,天职应该是学习,从小学初中,我一直都算是班里老师喜欢的好学生,那时的填鸭式学习,应试教育的东西是让我们把试考好,拿高分,我当时做的很好,很乖;我们当时压力大,都痛恨应试教育,初中时一个要好的朋友,文笔很好,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学习的态度,后来高中他得了抑郁症,休学一年,考到了一所二本学校,我很诧异,他说那时抑郁的时候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最后是信仰的力量让他慢慢好起来,他信基督教,说基督教更靠上帝,对自身比较容易,而佛教则更靠自己。高中时我对待学习比较松散,很多突击,这也造成了高考的不理想,到了高三,班上许多同学保送,心理压力就很大,高考三天我彻底失眠了,闭上眼睛时,一点点声响都异常敏感;高考结束的班级聚会大家都很动情,高中时候很多苦涩,但实在是我最为难忘的,最近一首《致青春》的歌词写道:“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那时候,班主任从第一刻就说,高中三年,能从一起到最后的实在是缘分,时间走得太快,流淌的时候我们只有欢笑

苦涩,只有沉淀下来,我们才能看清当时的那份情,多纯多真挚。

只是我们笑了,哭了,缘散了,人走了,有时候,最让人伤心的是没能来得及好好道别,分离时只觉平常,一走后再见不到了。我一走便是两千公里,来到上海,来到大学,离开故乡,离开旧友,就像一只从自己网里跌落的蜘蛛,摔得不觉得疼,是看见自己身上丝丝缕缕的连着才觉得痛。

进了大学,抛开了束缚,男生女生开始了明白的爱情话题,校园里一辆辆自行车后座上满载的是美丽女生的欢笑,夜晚灯下的对对情侣,渐渐投射出我形单影只的寥落。大一时候许许多多朋友纷纷牵手,跟我相处最好的一个室友,认识了一个同高中的女生,他们走在一起时很阳光,以致我们纷纷看好他们,然而大一的寒假回来,就不再像从前的感觉,他们渐渐远了,现在那女生有了新的男朋友,我们只能为她祝福。佛说因缘,缘起而聚,而世俗又开始用“我们是有缘无份”来安慰自己,是不是爱情,从相逢的第一刻,便开始了别离的倒计时。但是佛又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爱情里,没有说离了谁不能活,人都会变,这一刻喜欢他,后来又喜欢他,我们没有《阿飞正传》中张国荣那种自弃弃人也自绝绝人的速度,于是我们一个个变成了刘嘉玲一样的人物,伤了,痛了以后不再求这有些残破的缘,而是转身给自己挤一个微笑,继续出发,找寻幸福。或许,多年后,等昔日好友再聚首,曾经心怡的少女成为人妇,再看,怎么也生不出当年的爱意,那就让曾经的爱恋在季节里像一盘棋一样摆在那儿,任时光去观看,不语。

我在友情充沛时渴望爱情,在爱情失意时我还有友情。小学升到初中,我换了学校,与从前一起特别要好的小朋友分开了,我那时时常哭,想回去,后来我发现并非人人都像我一样伤心,我才明白,朋友是终要分离的,在时光里我们有缘相聚,后来又散了,只是人走后,再回想起当时的感情,心里还是有一股暖流涌动。快高考时候同学们抓紧发着同学录,有些寄语现在看起来十分幼稚,有些则鼓励,但当时我总喜欢对好朋友花上两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来写同学录,我当时觉得,出了这间教室,再相见就一次少一次,我想再抓一些,哪知像沙一般越抓越漏,若是凡事随缘,拥有时好好珍惜,别离后,放得下,任朋友高飞不再牵挂。那时有一首《那些花儿》的歌,听的时候,总会很感动,我的青春情愫也像蒲公英一样,随风而散,哪落哪开花,我不知道。

学习佛教还在入不入门之间徘徊,仅仅对生活看开了一点。只是我总觉得心执太重,所执太多,有许多杂而无章的小念想。年轻总有资本憧憬未来,我想,佛教是一味良药,平时不按时吃,生了病就觉得苦;年轻也多烦恼,未来路上,人人该有一种智慧,即使不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的大悟,也要用苦难创造欢乐,一步一步走下去。

佛教的幽默篇二:佛家的用人故事

佛家的用人故事

2012-08-18 10:33:10| 分类: 管理的力量|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小朝MM《精益企业的用人之道》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有,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人才的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下面先来看个小故事: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无效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管理浪费,因此,“用人之道”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没有无用的下属,只有不会用好下属的领导者。对于企业和团队管理者来说,只要合理地使用人才,使个人才能和工作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不断的改善这种有效的结合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效力,就能达到用人的最高境界。

佛教的幽默篇三: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_第七章 心灵的净化

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点石成金

无论我们做什么,虽然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被称为“美国战神”的巴顿将军说过:“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经典故事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籍。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摔跤

人生智慧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

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浅薄。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自省像一道清泉

点石成金

佛家提倡自省自悟之道,自省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我,善于承担生命给你的那一份责任。

许多人不善于反省自己的过错,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生活中这类人太多了,如夫妻吵架,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

经典故事

一个女人经常背着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会情人。一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到河边去会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没有等到情人。在这时,有一只狐狸叼着一块肉路过这里,它看见水里的鱼儿,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鱼,鱼儿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狐狸没有捕到鱼,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却被一只正好路过的乌鸦叼走了。那个女人看见狐狸这样,就讥笑狐狸说:“馋嘴的狐狸,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鱼,结果弄得两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狸反击道:“你这个女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偷偷来会情人,情人却没有等到,现在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那个女人只顾指责狐狸,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狸一样的错误。

指责别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反省自己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自省。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奈,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

“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相关热词搜索:佛教 幽默 佛教音乐 佛教起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