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押题统计,,选择+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3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选择题 高频出题点(基于对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等模卷统计分析)

 本专题基于对肖秀荣、任汝芬、蒋中挺、风中劲草等模卷,共 528 道选择题进行统计分析,将各考点按照所押知识点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直击最热考点。

 ☆代表出现过一次,★代表出现过两次,★★★★★代表这个知识点出现的次数超过 10 次啦!

 一、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2)严格执法;(3)公正司法;(4)全民守法。

 4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治国方略。

 6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2)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规则; (3)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基本保障。

 7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8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0 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根据: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地位的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三、新民主主义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

 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4 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议政。

 6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五、抗日战争 ★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建设。

 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活动,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6 抗日战争发展进程三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1)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2)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8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9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10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扰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11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促进了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2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13 1939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

 1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减租减息。

 六、矛盾对立统一 ★★★★☆ 押题统计: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3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4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七、剩余价值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

 1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 剩余价值的实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6 平均利润的形成:不同部门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

 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8 生产自动化对价值、剩余价值的影响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9 绝对剩余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

 10 相对剩余价值是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11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八、从严治党 ★★★★☆ 押题统计:蒋中挺、任汝芬

 1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

 2 坚持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

 3 加强组织、纪律、作风建设 (1)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首先落实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2)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 (3)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至关重要。

 4 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6 “三严三实”:“三严”是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是指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九、中国梦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1)坚持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

 2 中国梦的内涵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实践与认识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B.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A.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B.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会影响社会发展。

  十一、台湾问题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中日《马关条约》:日本逼迫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

 2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 “习马会”:2015 年 11 月 7 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4 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重要主张 (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3)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 (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5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十二、价值规律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3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 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1)可能造成技术垄断,阻碍技术进步; (2)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3)还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5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十三、四个全面 ★ ★★☆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任汝芬 1 党的十八大“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全面深化改革; (3)全面依法治国; (4)全面从严治党。

 2 “四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地位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 (2)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 (3)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4)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 (1)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2)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

 十四、生态文明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3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4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五、商品经济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观点,为剩余价值的理论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十六、毛泽东思想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内涵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A.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基本要求:

 A.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B.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2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量著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4)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联系的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十八、马克 思主义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2)列宁“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 C.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4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2)《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3)首先由列宁等在俄国革命中实现; (4)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观》; (2)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十九、社会主义法律★ ★★★ 押 题 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的基本内容 (1)法律制定 A.法律案的提出; B.法律案的审议; C.法律案的表决; D.法律的公布。

 (2)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

 (3)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2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1)本质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B.法律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特征 A.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B.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C.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来实现的; (2)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3)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的行为,可以根据法律作出合法与非法,正当与不当的评价; (4)强制作用。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其强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社会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

 (5)教育作用。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

 A.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B.通过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

 C.通过表彰法治建设的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继承中国法治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5 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认识的本质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

 2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1)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进行;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是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5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A.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二十一、五四运动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五四运动的内容 (1)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取消“二十一条”; (3)反对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4)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2 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 历史意义 (1)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二十二、中国精神 ★★★ 押题统计: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中国精神的重要性(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2 时代精神的内涵及体现 (1)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 (2)具体体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等精神也是时代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

 3 民族精神基本内容 (1)团结统一; (2)爱好和平; (3)勤劳勇敢; (4)自强不息。

 4 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内容及表现 (1)内容:屡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2)表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精神。

 二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押题统计:风中劲草、任汝芬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十四、中国传统美德 ★★☆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2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二十五、遵义会议 ★★☆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任汝芬 1935 年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分析题 第三十四题 第三十四题-1:认识论 :认识论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 实践与认识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2)同时承认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3 真理与价值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十四题 第三十四题-2:辩证法 :辩证法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A.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B.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方法论意义: A.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全面看问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3 联系和发展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5 否定之否定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第三十五题 第三十五题-1: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 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十五题 第三十五题-2:创新 :创新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原因 1、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2、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1)坚持系统治理; (2)坚持依法治理; (3)坚持综合治理; (4)坚持源头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3 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4、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

 第三十五题 第三十五题-3: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3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1、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2、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3、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4、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三十五题 第三十五题-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任汝芬 1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2、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2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3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2、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三十六题 第三十六题-1:抗日主题 :抗日主题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押题统计:肖秀荣、蒋中挺、风中劲草、任汝芬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 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

 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3)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4)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5)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4 抗战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抗战胜利的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三十六题 第三十六题-2 :遵义会议 押题统计:肖秀荣、风中劲草 1 时间 1935 年 1 月 15 日到 17 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2 内容 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 意义 1、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经验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

相关热词搜索:统计 政治 选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